摘 要 通過對《諫太宗十思疏》中“智者”形象的深入分析,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一種古代論說文的思辨性閱讀教學新策略。探討《諫太宗十思疏》中所體現(xiàn)的魏征形象,其擁有忠君之心、治國之能、勸諫之才,揭示其語言的優(yōu)美與思想的深刻。通過挖掘文本中的智者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性閱讀和創(chuàng)新表達能力,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深層人文主題和當代價值,從而賦予歷史文本以新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 《諫太宗十思疏》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教學策略
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八單元屬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fā)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的能力”[1]。從思辨閱讀和表達目標的設置上看,這是任務群目標逐層遞進的最后一環(huán),較之“學習之光”單元側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中華文明之光”單元側重學生“理性表達”能力的鍛煉,本單元進一步拓展到學生“大膽質(zhì)疑、縝密推斷”能力的培養(yǎng)上。
單元所選四篇文章均為文言名篇,涉及“疏、書、賦、論”多種體裁,從內(nèi)容上可分為“君臣之道”(《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與“國家興亡”(《阿房宮賦》《六國論》),分別體現(xiàn)不同時代中文人面對社會問題的責任擔當意識。王榮生教授指出:“對一個具體作品、具體文章的理解要依據(jù)它的文章體式,并且在特定文體特征中,要運用符合這種體式的閱讀方法?!盵2]這就要求在單元教學中,教師需同時關注“單篇教學”與“群文閱讀”,既要重視文言體裁、古漢語知識等積累性內(nèi)容,將學生理解文本語境義的能力在單篇教學中落實到位;又要兼顧通過情境性思維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思辨性閱讀能力,引領學生學會勾連古今,主動思考文言文學習的當代價值。
圍繞這一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把握主人公形象,將單篇閱讀與群文感知融合,整合成具有責任擔當、鑒古通今、博思巧辯的“智者群像”。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與現(xiàn)實情境,引導學生積極觀察社會現(xiàn)象,融會貫通本單元所學智者思維和表達方法,進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或可成為思辨性閱讀教學的一個新路徑。
一、智者之音:傾聽諍臣之聲
作為歷史上賢君良臣的典范,唐太宗與魏征是治理國家的好搭檔。良好的君臣關系離不開有效的上下溝通。李世民曾稱魏征為其“人鏡”,留下名言“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諫太宗十思疏》這篇課文中,“魏征”為上疏之人,其論辯之才、忠君之心、治國之能均有淋漓體現(xiàn)。
以往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點,更多落在基礎字詞的疏通和文章語言藝術的把握上,而缺少了對其人文魅力的挖掘。在落實積累性文言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把握作者“魏征”的形象,理解其語言之美、語言之巧,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勸諫語言背后的思想內(nèi)涵,感受選文的人文之美。通過梳理文章內(nèi)容,大部分同學已經(jīng)從粗淺的人物歷史印象,自覺過渡到結合文本內(nèi)容思考,如思考歷史因素對納諫的影響,指向“奢靡享樂”危機浮現(xiàn);或結合文本第三段,總結出納諫可以得利。部分同學能更進一步挖掘文本所反映出的魏征的勸諫藝術,如其勸諫語言的優(yōu)美生動,勸諫方式的娓娓道來,但是還不能做到貼近文本的進一步分析。
當學生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無形中是以唐太宗的視角在進行閱覽。我們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在課堂之初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讓學生討論思考唐太宗納諫的原因,這既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以聯(lián)通語文與歷史學科,豐富學生思維。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向唐太宗提供了諸多切實有利的建議,納諫可以讓太宗統(tǒng)治獲得哪些利益呢?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魏征的勸諫思路”“太宗得利的順序”“語言的勸諫效力”三個角度出發(fā),探討問題的答案,并梳理出魏征勸諫的思路和語言藝術。
魏征的勸諫思維之縝密集中體現(xiàn)在文章第三段。魏征從正面提出“十思”做法,再以排比句“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強調(diào)“十思”的作用,進而為唐太宗“垂拱而治”畫出藍圖,指出得賢可“在君無事”,得才可“文武爭馳”。由小到大,從個人利益,到穩(wěn)固國家治理之基,明君賢臣長期共治,提供了太宗無法拒絕的美好治理藍圖。加之前兩段中反面假設不納諫會導致的種種弊端,如“骨肉為行路”,臣子百姓內(nèi)心不服,可以支持也可以推翻統(tǒng)治等。統(tǒng)治者若能積德義、團結各族,讓胡越成為一體,統(tǒng)治就會更穩(wěn)固。從得“賢”到得“利”,再到得“民心”,從直指隱患的“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到“十思”中面面俱到的舉措,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責任擔當、知識涵養(yǎng)深厚、思維敏捷縝密的“智者”魏征。
其次,文章的語言氣勢雄壯、富有文采。如文章第一、二段中,魏征先論證國家安定的基礎在于“積其德義”,為了讓“德”在本文指向更明確,他在開頭以生動比喻“木固其根本”“水浚其泉源”,論證德義的重要性。接著運用排比,反面論證不積德義的嚴重后果,借助“下愚”和“明哲”的對比,凸顯出“君主明德”的重要性。最后首尾照應,揭示本文中“德”具體表現(xiàn)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第二段繼續(xù)從反面立說,借古鑒今,處處設問引人深思,正反對比凸顯出“積德義”源于統(tǒng)治者堅持“民本”的初心,從而為第三段提出以民為本、“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具體建議做好鋪墊。
除了以文采、氣勢動人之外,當我們用太宗的視角來閱覽臣子上疏時,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魏征的諫言之所以能被采納,也得益于其婉而成章的筆法。比如第二段問“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其實答案很明確,但是因為魏征是臣子,如果直接指出太宗不對之處,語言可能并不中聽,所以用設問這種比較委婉的方式。這篇文章的重點是要太宗做到“十思”,但是前兩段通過比喻論證、對比論證,以及委婉的語言,強調(diào)“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做了很多鋪墊,就比較容易讓太宗接受后面的建議。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出魏征還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高超的政治本領。
二、智者之思:“十思”言外之意
在閱讀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在內(nèi)容或者說思路上存在一些矛盾之處。比如,提到的“十思”都是針對君主個人言行的,但是國家治理并非僅依靠一人之力,此外,文章最后提到“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結合《尚書》中對“九德”的解釋,“十思”的內(nèi)容與“九德”的要求并不是完全對等的。這是否是魏征上疏的漏洞呢?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大膽質(zhì)疑、縝密推斷,通過討論、查閱背景資料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性閱讀意識。
通過梳理“十思”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將十條諫言分為以下幾類:第一、二、五條建議重在規(guī)勸統(tǒng)治者克制個人欲望;第三、四兩條建議重在使統(tǒng)治者保持謙虛態(tài)度;第六條重在治國要慎始慎終;七、八兩條建議重在統(tǒng)治者需要虛心納諫,遠離奸佞;九、十兩條建議則強調(diào)賞罰應有度。總的來看,十條建議的核心觀點都是“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十思”對應“五戒”,從數(shù)量上和“九德”就不對等,觀點似乎也集中在君主個人言行上,看似有些片面。從《尚書》中對“九德”的闡釋看,“九德”也不止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這一點。但是這并非魏征的漏洞,相反,魏征之所以反復強調(diào)一個核心觀點,不厭其煩地寫明十條諫議,提出五種具體做法,正出于對國家方方面面政治弊端的細致體察、全面關照,體現(xiàn)出其論辯思路清晰集中,又全面嚴謹?shù)闹腔邸?/p>
事實上,“十思”和“九德”在本質(zhì)上其實都是圍繞“個人”的修養(yǎng)要求而展開的?!笆肌笔且髯陨碜龅健熬影菜嘉#渖菀詢€”,積累德義?!熬诺隆笔蔷樱ù颂幪刂妇?,作為一國之君,其身份與君子有相通之處)自身要具備的種種品質(zhì)。其實兩者本質(zhì)上的對象都只側重于自己。此外,對文章的理解一定要基于“知人論世”的背景知識,這篇上疏寫于唐太宗出現(xiàn)享樂主義傾向的時期,從就事論事的角度來說,文章無疑是符合時代背景的。
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文章的論證特點。觀點表達集中,一則可以讓論述更落到實處,論點更清晰深刻;二則也考慮到上疏的寫作對象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身份,因此借由一個核心觀點,提醒統(tǒng)治者關注“積其德義”應該做到的內(nèi)容,正是魏征上疏的智慧所在。
三、智者之心:太宗納諫之因
后人在評價唐太宗與魏征這一段明君賢臣的故事時,曾有言:“非魏公不敢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納而用之?!闭且驗樘谥松迫巍⑻撔募{諫,魏征剛正不阿、敢于直諫,而且君臣之間惺惺相惜,有著共同的政治理想,才能開創(chuàng)一片貞觀盛世,為后世流傳下這段明君賢臣的佳話。在討論唐太宗納諫的原因時,以往的教學重點多數(shù)落在魏征的勸諫藝術上,而忽略了事件中的另一個主人公——唐太宗的形象探究。通過引入相關課外資料,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再次切換歷史情境,從唐太宗的角度思考,面對這樣一篇忠君直言的諫言,在課本之外,還有哪些因素會促使太宗納諫?
據(jù)《貞觀政要》記載,太宗曾言:“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闭髟侔莸溃骸氨菹聦С际寡裕妓愿已?。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此外還有太宗手詔答魏征道:“省頻抗表,誠極忠款,言窮切至。披覽忘倦,每達宵分。非公體國情深,啟沃義重,豈能示以良圖,匡其不及!……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迣⑻摻箪o志,敬佇德音?!庇纱?,我們也可以看到“賢才”還需“明君”為伯樂,魏征上疏之苦心,亦需要太宗明察臣子之忠君為國。在《諫太宗十思疏》之中,我們還能看到一個愛才、賞才、用才的“明君”形象。
四、結語
當前中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遇到的一大弊端,往往是其學習思考停留在知識性層面,重技巧輕邏輯,重語言輕情感,對文章反映的人文主題理解不夠。通過對上述環(huán)節(jié)中魏征與唐太宗這一組“智者”形象的挖掘,我們可以進一步通過文本分析、創(chuàng)造性補充、情境運用三步驟,培養(yǎng)學生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引領學生為歷史文本賦予時代新聲,將“責任擔當意識”外化于行。比如,通過課后作業(yè)巧設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當今時代,我們?yōu)槭裁慈匀恍枰獙W習《諫太宗十思疏》?除了學習其精妙的語言、治國理民之策,更需要學習其中所蘊含的責任與擔當意識。事實上,每一個時代都需要魏征這樣的“智者”。在學生們所生活的校園、家庭、社會中是否也存在一些有待改正或不合理的地方?可以其為參考,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思辨性表達訓練。
參考文獻
[1]王 寧,巢宗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0
[2]王榮生.依據(jù)文本體式確定教學內(nèi)容[J].中學語文教與學(上半月·高中讀本),2010(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