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涇陽,是原《延河》主編、魯迅文學院原常務副院長、著名作家、書法家白描的故鄉(xiāng)。
我知道涇陽也是因與白描老師在一起時,他在不同的場合常常提起。白描對故鄉(xiāng)涇陽充滿了深深的感情,他總是帶有濃烈感情色彩地介紹涇陽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我仔細觀察白描說起涇陽時的表情,他的眼中總有星光閃爍。此時我想起那句詩:為什么我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于是涇陽這個地方也總是縈繞在我的腦中。
涇陽地處涇河之北,水北為陽,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就在涇陽,人們贊美涇陽,總說這里是關中地區(qū)的“白菜心”,與咸陽、西安呈三角布局,三地相互距離不到50公里,歷史上就是京畿重地,三秦首輔。
其實我對陜西也是有著很深的感情。上世紀70年代初14歲的我當兵就在陜西閆良空軍試飛基地。據(jù)我了解從閆良到?jīng)荜枺咚僦挥?0多公里,兩地緊連如同兄弟姐妹。于是我在想一定要尋找機會去涇陽走一走,看一看。
初夏季節(jié)我從北海駕車回故鄉(xiāng)蘭州。途經(jīng)廣東、福建、安徽、河南。當我駕車進入陜西西安向天水方向行駛時,腦海中突然就跳出了涇陽這個地名。正在想著,就見高速路路邊的指示牌上顯示著前往涇陽的路標。于是我馬上用車載免提電話撥通了白描的手機,手機通了,白描沒有接電話。我不知道白描是否在涇陽,難道就這樣與涇陽失之交臂?很快車子行駛進武功服務區(qū)。在服務區(qū)休息后正準備駕車離去,突然接到白描的電話。他說剛才忙沒聽到電話,當?shù)弥以谖涔Ψ諈^(qū)后,他說:我現(xiàn)在陪同陜西詩詞學會50多位詩人,在鄉(xiāng)下采風,如果你能在這里住一宿,我來安排,下午到一家著名旅游景點“龍泉公社”,今晚就住在那里。隨后我就收到白描發(fā)來的龍泉公社的定位,定位顯示龍泉公社位于涇陽縣安吳鎮(zhèn)龍源村。
能在涇陽與白描老師及陜西詩詞學會的文友們在一起采風,讓我欣喜。于是我驅車調頭向涇陽疾速駛去。
駛出高速一進入涇陽,就讓我目不暇接,前往龍泉公社的公路筆直寬廣,道路兩邊的綠樹層層疊疊景色十分秀美,讓我產(chǎn)生一個幻覺,仿佛駛入了南方某沿海城市的海濱大道。車在寬闊的道路上行駛著,車窗外的風景如同一幅極美的水墨畫,村莊、農田、山巒、大片綠色的田野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
我曾認真拜讀過白描老師抒寫家鄉(xiāng)的巨著《天下第一渠》,此前對涇陽已有所了解。涇陽文化底蘊深厚,地上地下歷史文化遺存甚多,涇陽曾是秦國都城,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鄭國渠就在涇陽,著名旅游景點龍泉公社位于嵯峨山下,唐德宗李括的崇陵,唐宣宗李忱的貞陵,就在近旁,涇陽縣城南10里之外,就是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漢景帝劉啟的陽陵就在涇河南岸的塬畔上,而因一部電視連續(xù)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從而家喻戶曉的清末女富商周瑩,其家就在龍泉公社所在的鎮(zhèn)子。車很快就到了龍泉公社,剛停車,就接到白描打來的電話,詢問我到了哪里?我說剛到龍泉公社。白描說:你先在景區(qū)轉轉,我40分鐘左右即到。
接完電話往前走去,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道生態(tài)造型大門,兩棵古老的大樹主干相連,中間形成了一個大門洞,門洞上的樹枝上懸掛著“龍泉公社”四個大字。再往前走去就看到景區(qū)白顏色的拱型大門,兩側懸掛著一塊紅顏色的木板,上面雕刻著一幅楹聯(lián)左聯(lián)為:龍氣勃興氤氳天地長得福;右聯(lián)為:泉流遍澤漫浸古今廣開源。楹聯(lián)內字體為繁體字雕刻,據(jù)悉書寫者為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鐘明善。楹聯(lián)上方懸掛著橫批內刻“龍泉福源”四字為賈平凹題寫。楹聯(lián)左右兩邊分別掛有四塊牌匾分別是:陜西省文化產(chǎn)業(yè)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長安大學合作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龍泉公社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園、教學實踐基地、陜西咸陽國家生態(tài)農業(yè)科技示范基地、長安大學大學生實習實踐教育基地。這幾塊匾牌足以證明“龍泉公社”在當?shù)氐闹匾匚?。走進園區(qū)就見花團錦簇,蜂飛蝶舞、奇花異草、滿園春色。園內中央有一塔碑雕著龍飛鳳舞的四個大字“龍泉山莊”,是于右任書寫。塔碑旁的水池內水花噴涌、群魚嬉戲,再往前走去,水車、兒童樂園、茶樓、一座巨大的毛主席雕像。毛主席揮動著右手向我招手,就想起那個年代的一句話:毛主席揮手我前進。近旁一匹馬兒靜靜地佇立著在觀望,在等待……
正在四處觀望就接到白描的電話,說他馬上就到。接完電話往前走去就見一個大舞臺,臺上穿紅著綠的一群女演員在排戲。舞臺上方懸掛著熱烈歡迎陜西省詩詞學會蒞臨龍泉公社的條幅。鑼鼓喧天的喜慶溢于言表。一轉身突然就見白描與幾位朋友走了過來。白描握著我的手說:大部隊隨后即到,我們先去茶樓喝茶聊天等他們。喝茶聊天中,白描老師向我介紹涇陽的歷史掌故,介紹涇陽的風土人情,介紹涇陽的山山水水,在他的眼中,我又看見星光閃爍。
聊得正開心,就看見采風的大部隊涌入景區(qū),這群詩人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有序地步入了會場。白描對我說:我們也該入場了,我隨白描及其朋友也步入會場就坐。主持人宣布采風演出正式開始后邀請白描老師上臺致開幕詞。白描老師致詞后主持人逐一向大家介紹了在前排就坐的各位領導及嘉賓。讓我受寵若驚的是當主持人介紹完后白描老師單獨向大家介紹了我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坐后我才發(fā)現(xiàn)在我右手邊就坐的是涇陽縣人大副主任黨政,左手邊是西安市作協(xié)副主席、著名詩人商子秦。此時,臺上的演員或舞、或跳、或唱、或誦、甜美的歌聲、優(yōu)美的舞姿令臺下的觀眾如癡如醉。臺上演得精彩,臺下掌聲雷動。
演出在最高潮時主持人請西安市詩詞學會的詩人上臺朗誦。在掌聲中詩人商子秦走到臺上,聲情并茂地朗誦起他的詩歌《茯茶的味道》:在涇陽/一塊茯茶/就是一塊固體的鄉(xiāng)愁/茯茶的味道/就是正宗涇陽鄉(xiāng)愁的味道/當一片片茶葉/從三湘和秦嶺深處走來/必須在涇陽歷經(jīng)蒸炒煎熬/品質在高溫中升華/香味在熱炒中濃郁/身板在模具中定型/體格在捶打中堅牢/在徑陽/一方方茯茶/層層排列碼成一個方陣/讓時間洗去浮華浮躁/茯茶和山水神交/被空氣擁抱/傾聽一個個久遠的傳說/從鄭國渠、崇文塔到文廟/在生命中滲透/徑陽的天荒地老/終于,一朵朵金花綻放/所有的苦澀都化作醇香/所有的曾經(jīng)都美好今朝/一朵金花就是一點祥瑞/一片金花就是一片微笑/在涇陽,一塊茯茶/就是一塊涇陽的厚重名片/茯茶的味道/就是飄香的絲綢之路/最為正宗的涇陽自豪/。一首首激情感人的詩歌從一個又一個詩人的朗誦中噴涌而出。從龍泉公社飛向“徑陽”的遼闊大地,也飛入在場的每一個人的心中
演出結束后所有參會人員在景區(qū)工作人員引導下乘坐景區(qū)內的電瓶車前往“涇陽家風館”參觀。車在景區(qū)的一座半山坡上停了下來,呈現(xiàn)在眼前的涇陽家風館青磚黛瓦,紅色門柱兩邊懸掛一副楹聯(lián):得秦松漢柏風骨忠勇剛正恒繼世,煥仲山?jīng)芩袢柿x禮智久傳家。匾額鐫刻著五個大字:涇陽家風館。楹聯(lián)為白描所撰,楹聯(lián)和匾額均是白描書法。我走過全國很多景區(qū),還是第一次在景區(qū)內看到家風館,這足見涇陽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熱愛和敬重,這是滲透到骨子里的一種素質。家風館墻上的卷首語吸引著我的目光:家風是無言的教育,是美德的傳承,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千百年來形成的孝老愛親、兄友弟恭、妯娌和諧、妻賢夫安、克勤克儉遵紀守法等傳統(tǒng)家庭美德已深深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到中國人的血脈中。家風館展出“涇陽楷?!闭掌?,他們是:白描,李若冰、成存義、蔡興海、劉西艷、田峰、張玉風等十一位。
涇陽有著厚重的人文歷史。白描說于右任的故鄉(xiāng),距離白描家3公里,于右任家是陜西涇陽縣斗口于家。我們經(jīng)常說三原縣是于右任的故鄉(xiāng),以前涇陽和三原不分家,那個地方離三原很近,說三原也行,于右任在三原也建了房子。于右任的父母以及他的夫人,還有對他恩重如山的養(yǎng)母房太夫人都埋葬在涇陽。于右任每次回家掃墓時他膝蓋下跪的是涇陽的黃土。于右任、吳宓、李若冰、雷抒雁、馬林帆、馮日乾、白描等這些人,都是涇陽很有才的人。在涇陽這塊厚重的土地上你走到每一處,都有讀不完的歷史讀不完的文化。北邊沿山這一帶,文化景點非常多,真是一本歷史大書。涇陽曾經(jīng)是西北金融中心。在明清兩代,包括民國早期,他是絲綢之路的第一站,從長安出發(fā),當時,在陜西很多商號的總部都設在涇陽。涇陽還是皮毛加工中心、水煙、茯茶、制硝、火藥等。關中的四大書院的兩大書院在涇陽,味經(jīng)書院和崇實書院培養(yǎng)過很多人才,民國時期的陜西三杰于右任、張季鸞、李議祉都在涇陽味經(jīng)書院、崇實書院學習過。
涇陽歷史悠久,《詩經(jīng)》里對涇陽都有記載,涇陽這地方曾經(jīng)是秦的故都。秦國的都城曾經(jīng)歷九都八遷這個過程,一點點往東進,最后進入陜西,在鳳翔南邊立足300多年,比較穩(wěn)定了,然后于公元前419年,把都城遷到?jīng)荜?。從這里我對涇陽有了一個更深的了解。涇陽就如同一座高山聳立在我的心中。其實我的祖籍隴南禮縣距離涇陽也就一百多公里。兩地一脈相承都是秦皇故里!無論是涇陽還是祖籍禮縣都蘊藏著深厚的人文歷史……
2023年10日7日第六屆柳青文學獎揭曉。白描的長篇報告文學《天下第一渠》獲獎。柳青文學獎授獎辭道:《天下第一渠》以宏闊的視野,史詩般的筆法,穿梭往返于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以“我”的視覺和故事的講述,娓娓有聲地將讀者帶入到幾千年前的鄭國渠修建始末。這是一部厚重的農耕文化史,作者在浩繁的文獻卷帙中抽絲剝繭、尋根探源,以學者的嚴謹與詩的激情,在多種文體之間游刃有余地瀟灑走筆,把一條渠的命運與一個國家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把國強民富與農耕文化進步發(fā)展結合起來,找到了活水源頭,構建出一種全新的知識表達格局,也使作品有了滔滔不絕動人悅耳的流水之聲。
涇陽歸來,我腦海中還一直在回想我所看到的這一切。涇陽讓我不虛此行,受益匪淺。就想起著名作家葉圣陶散文里的一句話:所戀在那里,那里就是我們的故鄉(xiāng)了。白描是我的老師又是朋友,又都是西北人,白描所戀的家鄉(xiāng)涇陽,也是我心中深戀的地方。
責任編輯:尹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