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唐朝末年直至明朝初期中日兩國持續(xù)的民間交流,《信仰與利益之網(wǎng):僧侶、海商與中日交流(839—1403)》一書進行了總體描繪和階段分析,并提出“宗教—商業(yè)網(wǎng)絡”是銜接晚唐至明初中日朝貢貿易空窗期的新型交流方式,這在學術界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從學理上回應了中日關系史的三個問題。
一個問題是,遣唐使的停派,是不是日本與中國之間中斷往來的標志呢?對于日本而言,9世紀后期從向中國直接學習的階段開始轉向消化吸收階段,白江之戰(zhàn)被大唐完敗之后那種饑渴難耐的學習沖動已然消逝,甚至遣唐大使人選都成了問題,顯然內在驅動力已嚴重不足,加之唐朝末年內亂和衰落進一步促使日本做出停派官方使臣的決定。以往研究指出9世紀是朝貢貿易向官商貿易轉變的時代。本書則從另一個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解答:從839年至1403年,中日官方遣使中斷,但兩國間的商業(yè)和宗教聯(lián)系卻不斷增強,蓬勃發(fā)展,甚至兩國官方也在透過僧人和商人構建的網(wǎng)絡,獲取更多對方的消息。
另一個問題是,中國和日本在這六百年中民間交流是由誰來主導呢?正如副書名所強調的,作者論證僧侶和海商成為中日交流的實際主導者。商人與僧人結成網(wǎng)絡開展商業(yè)和交流,這在亞洲文明史中并非新見,比如唐代新羅求法僧慧超從廣州渡海到南亞,在周游印度后經(jīng)由安西都護府陸路回到長安的驚人旅行,特別是他筆下關于大食和拂菻的內容,便可能是與他和商人結伴而行的貿易路線有關。在9世紀的東亞,商人和僧侶具體建立了怎樣的網(wǎng)絡并替代官方朝貢貿易推動中日交流,本書做了長程的追蹤和精到的描述,值得注意。
第三個問題是,明朝與足利幕府重建朝貢貿易的意義何在?本書并未正面論證,但從其問題設定不難看到,顯然是以此作為六百年民間交流史的終結,并強調明朝日本貿易的經(jīng)濟性大于政治性,與唐代朝貢貿易大異其趣。作者認為朝貢貿易恢復的同時,商人和僧人依然參與并發(fā)揮重要作用,發(fā)達的“宗教—商業(yè)網(wǎng)絡”奠定的15世紀中日關系,直到一個世紀后歐洲人進入東亞海域引入全球貿易網(wǎng)絡后情況才發(fā)生變化。實際上,合卷深思,沿著明日關系走向繼續(xù)追問,中日關系通史另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將浮出水面:明朝與日本的交流緣何從利益至上的官方貿易走向了朝貢邦交中斷、倭寇擾亂東南沿海乃至中日兩國在朝鮮戰(zhàn)場兵戎相向的局面?問題答案恐怕還要求諸東亞內部。當然,這超出了本書研究范疇,卻促使讀者進一步深挖歷史?;貞獑栴}、解決問題是學術研究的創(chuàng)新動力,而富于啟發(fā)力并引導提出更多問題,同樣是優(yōu)秀學術作品的獨特魅力。
十六歲那年,馬克·哈默只帶著一個背包離家出走,踏上了徒步之旅。白天,他觀察飛禽和走獸。晚上,他睡在樹籬下、林地里和河岸邊。由此,他開啟了居于自然的一生。
多年后,馬克在威爾士的鄉(xiāng)村安了家,做起了園丁和捕鼴人。一路走來,他在曠野中有過種種奇遇,終被山林塑造為真正的自然之子。同鼴鼠打交道的奇特經(jīng)歷則讓他熟悉了這一神秘生物迷人的生存之道,知曉了與其有關的種種迷思?;厥走^往,在行將退休之際,他決定寫一部作品,談一談鄉(xiāng)村生活、四季流轉、獨處的意義,人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