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年水鄉(xiāng)冬日,看守湖泊,于我而言,此時離不開一燈、一爐、一書。
燈,是一盞漁燈。黃昏,我拎著它來到碼頭,從柳樹下解開船纜,跳上船,將船篙往石岸一磕,船如離弦之箭,刺破了湖面的平靜。擺開雙槳,“嘩許,嘩許——!”蕩開一條清亮的水路,朝落日西沉的方向搖去。
漸漸地,寂靜湖面上的天空從橘紅色變成橙黃色,最后化為深紫色。湖面,起了薄紗似的水煙,寒氣仿佛從水底鉆出,又仿佛從空中落下。星星出來了,布滿了深藍(lán)色的夜空,一眨一眨,仿佛在自言自語:“好冷呀!”
該點漁燈啦!
“嚓——!”劃上一根火柴,旋開玻璃燈罩,將一朵小小的火苗,移向蛤蟆嘴似的燈口,“騰——!”燈芯點燃,煤油燃燒的香氣彌漫船艙,予水上冬夜一縷溫情。
湖,是一片方圓十里的水域。冬夜守湖,一來可知曉風(fēng)吹草動,防賊人捕撈;二來可察看魚情,保護(hù)魚群平安。
風(fēng),從空曠無垠的北面而來,長驅(qū)直入,冷颼颼的。那浪兒,一排一排,在星光下,涌起浪花,雪白雪白的,仿佛數(shù)不清的白鷗壓了過來,蔚為壯觀。一時間,波動船晃,漁燈顛簸,火光搖曳。
得找一處避風(fēng)的水域,安頓船只。
借著漫天星光,我覓到一叢茂密的蘆葦,將船停下。抬眼望去,只見數(shù)不清的蘆花被風(fēng)卷起,好似鵝毛大雪,一瞬間,吹向蒼茫,了無蹤影。船只難免搖晃,但比起出沒于風(fēng)波里,到底安全多了。
船一停穩(wěn),燈火就安靜了下來。
倘若從岸上看湖心,你會發(fā)現(xiàn)一種詩意之美:淡藍(lán)色的水煙里,一點金橘色的漁火閃爍,使人聯(lián)想起清朝詩人查慎行的詩作《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fēng)簇浪,散作滿河星?!?/p>
有趣的是,魚兒趨光,一圈燈光投在湖面,魚群安靜地聚在那里,給人一絲慰藉。為答謝它們,我將艙底的魚食捧起,撒在水光處,立即傳來魚群的唼喋。它們爭搶著,不時攪起一團(tuán)團(tuán)水花,漾開一圈圈漣漪,泛起一陣陣藻香,簡直熱鬧極了。
有時,我雖然有爐火,卻難抗寒。湖面的溫度比岸上低許多。見氣溫驟降,父親一般會駕船來給我送棉衣。
遠(yuǎn)遠(yuǎn)地,看見縹緲的夜氣里一點燈火搖曳,就知道有船來了。不一會兒,兩船相接,燈火相對,我接過寒衣,來人跳過船來,兩人一起圍著爐火開始閑談。說天道地,縱論古今南北,比之岸上更有趣味,有一種“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情致。
冬夜守湖,給了我難得的讀書機會。
古人云:“讀經(jīng)宜冬,其神專也。”那些水上冬夜,守著一盞漁火,無聊之中,我開始用閱讀打發(fā)時間,漸漸入迷。讀著讀著,幾個冬天恍惚過去,我竟讀了不少好書。印象最深的,有《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三俠五義》《說岳全傳》,水上讀書的情境,令我至今難忘。
倘若遇上下雪,讀書就更有趣味了。起初,雪籽打在船篷上,砰砰作響,不一會兒,飄起了雪花,周遭萬籟無聲。此時讀書,感覺這一盞燈火格外溫暖,分外明亮,特別溫馨。
如今回鄉(xiāng),故鄉(xiāng)已改變了模樣。沿著湖岸,矗起一幢幢高樓,建起一排排別墅。倒映在湖中的燈火,替代了往昔的漁火。只有一叢叢蘆葦,仍在湖里生長著,成為一道不變的風(fēng)景。
如今憶起,曾經(jīng)搖曳在水天的漁火,仿佛一場橘黃的舊夢,平添了一縷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