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苯衲甏汗?jié)哪里過?來東北,到遼寧,嬉冰雪,泡溫泉,“老鐵”熱情暖心田,男女老少喜開顏!
一碗香甜軟糯的臘八粥,一鍋熱氣騰騰的臘八面,一塊醬香飄逸的臘八肉,一罐碧綠鮮脆的臘八蒜,微熏著冰雪的清甜,揭開年的氤氳氣氛。在沈陽鳥島,“小南極”冰雪奇緣場地迎來在遼寧過春節(jié)的首批游客,憨態(tài)可掬的帝企鵝陪著人們過臘八節(jié),呆萌的樣子讓人們忍俊不禁。
豐年留客足雞豚,遼寧也拉開了新春文旅大幕。穿著綠色軍大衣、系著大紅圍脖的巨型雪人站在沈陽各大廣場上,迎接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
最有年味的地方當數遼寧的古城古鎮(zhèn)。白雪覆蓋的屋頂,檐下掛著透亮的冰溜子,盤錦市黑風關古鎮(zhèn)景區(qū)里一排排整齊的民宿充滿了東北人家的氣息;在遼河口田莊臺古鎮(zhèn),或是鞍山海城牛莊,烙餡餅、烤果子,滿街飄香,匠心不變的老手藝為過年增添了豐盈的煙火氣……踏雪尋古鎮(zhèn),風光各不同,年的氣息日漸濃郁,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三,大街小巷的商鋪里堆滿白花花的灶糖,大紅的對聯福字、灑金的門神年畫,隨處可見。
俗語道:“二十六,燉年肉。”家家戶戶殺豬燉肉,外地游客來遼寧,都要嘗嘗滿族特色食品白肉血腸。在許多鄉(xiāng)村,至今仍保留著鄰里相邀吃豬肉血腸的習俗,這一民俗源自滿族的“吃肉大典”。滿族原為狩獵民族,養(yǎng)豬的歷史也很悠久,過去,在重大節(jié)日或祭祀之時,人們以豬來祭神、祭天、祭祖,并設有隆重的肉食宴會。在沈陽故宮的后妃住所,每間屋的門邊上都有一口大鍋,便是年節(jié)之時祭祀煮肉用的。除了豬肉血腸,過年時常見的滿族美食還有很多:蘇葉餑餑、高粱面馓子、薩其馬、大黃米做的黃米酒、海鮮酸菜銅火鍋,等等。別致的滿族風味,值得細細品嘗。
“二十七,宰公雞?!薄半u”諧音“吉”。古人過年時有講究,這天只宰公雞但不吃,要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再吃。而說到吃雞,便可以去錦州北鎮(zhèn)轉一轉了,這里的溝幫子燒雞起始于清光緒年間,已有百余年歷史。
“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钡搅四旮鶅旱紫?,丹東的街市上已擺滿了各色面食,丹東花餑餑帶著濃厚的闖關東印記,明麗鮮艷,不僅好吃,觀賞價值也很高;在沈陽西塔街頭,朝鮮族特色小吃打糕也“上新”了,咀嚼著年糕,品嘗著面花、面魚,遼寧各地的飲食文化傳統(tǒng)盡在其中。
旗鼓隆咚鏘咚鏘,過呀過新年!盛大的除夕之夜,年夜飯開張,無論是在家團聚的親友還是在外旅行的游人,老少圍坐,投箸舉杯,通宵達旦,四海歡慶。熱情的遼寧“老鐵”開啟“花樣寵且(客)”模式,不僅端出豐盛的遼菜,也奉上親情的滋潤,團圓飯的節(jié)日氛圍讓來遼寧過年的人們覺得:“家的感覺太好了!”
是夜守歲,孩子們抖空竹、抽陀螺、擲骰子,大人們則坐在一起包餃子、斗紙牌,共同等待辭舊迎新的午夜鐘聲。在遼寧過大年,可以集中體驗到最正宗、最豐富的遼菜: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集中了扒、燜、醬、燒、燉、炒、蒸、熘的滿族八大碗,還有沈陽雞架、四喜丸子,興城的全羊席,撫順的山野菜,阜新的蒙古族黏豆包,鞍山的海城餡餅,錦州的什錦小菜,大連的咸魚餅子,丹東的草莓,鐵嶺的大榛子……菜果的香氣彌漫在除夕之夜的每個角落。據說,“年”字最初在甲骨文里是“豐收”的意思,豐盛的年夜飯,體現了千百年來人們物阜年豐、衣食有余的夢想。
鑼鼓敲響,大戲開場。大年初一,各地廟會熱鬧非凡。沈陽老北市皇寺廟會、鞍山娘娘廟盛會、朝陽喀左天成觀廟會、錦州古塔廟會……從清晨起,大街上便人潮涌動,頭戴虎頭帽、手拿糖葫蘆的孩子被大人高高舉過頭頂,人流兩旁,極盡討喜的賀歲景象依次鋪開:耍獅子的、扭秧歌的、踩高蹺的、說相聲的、吹糖人的、炒胡桃的、賣撥浪鼓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一應齊聚在廟會上。一條街走到頭,就聽“嘭”的一聲巨響,甜脆的爆米花飛濺出爐,香氣撲面而來。
若是在沈陽的老北市,逛廟會出來,可以到旁邊的錫伯族家廟轉轉。遼寧是多民族匯聚的省份,也是滿族與錫伯族的發(fā)祥地。正月初一,錫伯人家的屋里掛起長長的絲繩,上面系著小弓箭、小靴鞋、布條、銅錢等各色吉祥小物,寓意糧食豐收、多子多福。如果對錫伯族歷史文化感興趣,也可順勢來到沈北新區(qū)的“中華錫伯第一鎮(zhèn)”,參與錫伯族雪地“村超”活動,踢雪地足球,騎馬射箭,與錫伯族青年人一起玩雪圈游戲“鐵鍋燉大鵝”。
“破五”迎財神、吃餃子,商鋪開張,過年里的“禁忌”一一破除。熙熙攘攘的沈陽中街商圈,巨大的萌蛇花燈吸引著來往人們的目光,不遠處便是有名的老邊餃子館,皮薄肚飽的“煸餡餃子”創(chuàng)自清朝道光年間,至今依然每日顧客盈門。
待到正月十五,自臘月起就已開啟的各地大型燈會,在元宵之夜迎來高潮時刻,賞花燈、猜燈謎、滾元宵、看舞龍……火樹銀花,應接不暇。家家戶戶也掛起了各式各樣的自制燈籠,紙糊的、面捏的、蘿卜雕的……在遼陽一些地方,至今依然保留著“送面燈”的習俗,用面粉做成碗形或倒掛金鐘形的燈盞,捏好之后上屜蒸熟,中間放上燈捻,用于祭祖與祈福。
鳳簫聲動處,一夜魚龍舞。元宵節(jié)后,大年的歡歌漸次落幕。然而正月尚未結束,人們心頭依然蕩漾著節(jié)日的歡愉,興意未盡之際,下一個寓意清新美好的時刻也接踵而來:二月二,龍?zhí)ь^,炒新豆,理新頭。這是年的結束,也是春的開始。蟄伏于凍土之下的生命漸漸蘇醒,鄉(xiāng)野之間,農人開始備耕,沉睡的北方大地經歷了年的祝福,即將迎來又一個欣欣向榮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