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省級的經(jīng)驗交流中,認識了在濟南鄉(xiāng)村任教的年輕老師小戴。她說她畢業(yè)的前三年,每天按部就班。身邊是一群不爭、不搶、不出錯但也不積極的同事,誰要是積極努力干點不一樣的,就會被看作是逞能,是另類。在這種效能感極低的環(huán)境下,雖然她除教學之外其他的負擔并不重,但卻有一種被工作掩埋的窒息感,甚至一度要辭職,鬧到人盡皆知。
在一次偶然的培訓中,她突然覺醒了。于是她拼了命地學習,拼了命地工作,泡在教室里,埋在書堆里,生活沒有白天黑夜,同事們說她一定是瘋了!但是瘋了的她卻逆風翻盤了。先后收獲了濟南市優(yōu)秀班主任、長清區(qū)教書育人楷模等十幾項榮譽。在外人看來讓人無法承受的忙碌,戴老師卻不覺其苦,也未覺負擔過重,因為她在自己的內(nèi)心埋下了一顆美麗的種子,當花兒綻放,她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職業(yè)榮譽感和幸福感。
一
很多時候教師負擔過重不僅是一種客觀存在現(xiàn)實,同時也是一種內(nèi)心感受?,F(xiàn)在教育行業(yè)中教師負擔過重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認知。比如每到寒暑假,就要忙著完成“比教學還復雜”的網(wǎng)絡學習任務,有的還要參與精準扶貧、禁毒防艾、防災救災、創(chuàng)文創(chuàng)衛(wèi)、水庫巡查等任務。還有一些隱性的負擔,從職稱評定到績效考核,從教學常規(guī)到學生管理,從常規(guī)聽課到教研室達標聽課,各種各樣的檢查、考核、評比、評估,以及“一票否決”的考核細則,都讓老師時刻處于緊張狀態(tài)。其實這些負擔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可以“減掉”的,大部分是屬于怎么減也減不掉的負擔。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著名的情緒ABC理論提出,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fā)性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經(jīng)歷了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所以教師負擔重不重決定性因素在自己的內(nèi)心,它是由個人的心境、經(jīng)歷和價值觀所決定的。減負只是提升幸福感的一小步,真正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在于教師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到幸福。所以要想給自己減負,需先在內(nèi)心種上花兒,當它們姹紫嫣紅地綻放,那些數(shù)不勝數(shù)的負擔就會悄悄溜走。
五年前的我,還只是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在一次市里組織的“教育大講堂”活動中,我認識了雪梅讀寫團隊的創(chuàng)立者楊雪梅老師,并加入了雪梅讀寫團隊。這五年我過得并不輕松。每周提交一次作業(yè),每月閱讀一本書,這對于每天被工作包圍著的我來說,真是“難于上青天”。加入團隊初期,我連寫讀后感都困難。大年三十的晚上,大家都沉浸在辭舊迎新的喜悅中,我則奮戰(zhàn)在《童年的消逝》的閱讀里和每周一次的作業(yè)中。開學后,每天高強度的工作讓我每晚7點多就疲憊得睜不開眼,可是依然逼著自己看書、寫作,有時會一直寫到凌晨。
專業(yè)閱讀之初,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尋找班級管理的好方法,提升班主任的專業(yè)能力,借閱讀來自我刷新、自我超越。從那時到現(xiàn)在,我閱讀了上百本與教育相關的書籍,在無數(shù)個孤燈相伴的深夜里,一筆一畫地抄寫著屬于我的讀書筆記?!疤焯熳x書有什么用,你還不是只能當個鄉(xiāng)村小老師?”這是在我夾著書走在校園里,別人閑聊我埋頭書中所傳來的無數(shù)不理解的聲音的代表。只有在少有人走的路上,才可能領略到更加曼妙的教育風景。慶幸的是,在外在質疑與自我渴求的沖突當中,我選擇了對閱讀的堅守。
二
在這條路上,我繼續(xù)進行著新的閱讀與思考:怎樣才能在學生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讓他們從內(nèi)心受到啟發(fā),從而改變關系,培養(yǎng)責任心,提高社會適應性,為成長賦能呢?當讀到《推開教育的另一扇窗》這本書時,我受到了很大啟發(fā)——好的故事可以溫潤教育,觸動心靈。帶著“用敘事來激活教育”這樣的設想,我進行了多種嘗試:期中主題班會不再是把成績挨個分析,而是變成了親子書信交流會或感恩父母、感悟成長的敘事班會;得知很多學生觀看了同一部電影后,我當即決定拿出一整節(jié)課跟學生討論影片故事,用故事來豐富人生,啟迪智慧;我還會在班級成立“書友俱樂部”,跟孩子們一起徜徉書海,感受不一樣的人生……
衛(wèi)生委員傾慕班里一位高高帥帥、成績優(yōu)秀的男生,導致成績下滑嚴重,我苦口婆心地做了好一番工作仍無效果。怎么辦呢?借助班級“書友俱樂部”,我向學生們推薦了共讀書目——《擺渡人》。書中迪倫和崔斯坦與我班的學生年齡相仿,正是對愛情有著朦朧幻想的年紀,我希望這本書能對懵懂的孩子有所啟發(fā)。共讀活動中,我鼓勵學生每天在俱樂部的群中打卡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既給共讀活動增添了儀式感,也希望能夠通過故事的微分享來達到觸動心靈的效果。
整本書閱讀后我在班級開了一次讀書交流會,主題就是:誰(什么)是你靈魂的擺渡人?學生們有的提到了母親,有的想到了親情、愛,一個叫曼菱的女生認為自己才是自己靈魂的擺渡人,“吾心之所向,即為擺渡人”,一切事物和人都是迪倫的心象幻化出來的,只有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才能讓自己不踏進荒原,讓生活充滿陽光。曼菱的話讓衛(wèi)生委員淚流滿面。原來,因為父親的過早離去,衛(wèi)生委員一直希望有位男生可以保護她,但透過這本書她才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在后來的班級共讀中,我借助一本又一本優(yōu)秀的讀物引領學生去嘗試體悟親情、友情、愛情,也去理解生活中的苦難與挫折,幸福與快樂。孩子們的思維在閱讀中變得開闊,對事情的看法也更加理性。
三
我還設計了成長手冊,嘗試運用“故事法”對學生進行教育,開發(fā)了以故事為核心的班級品格課程,通過對自己和身邊人的“微敘事”,用故事浸潤成長,以敘事塑造良好品格。向故事借力的敘事教育讓我領略了別樣的育人風景。漸漸地,我每月能收到稿件被錄用的喜訊。在書寫中,我靜心回望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否妥當;在閱讀中慢慢平靜,用客觀的、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待學生身上所發(fā)生的每一件事。我漸漸平和,靈魂也因讀寫而變得溫潤、溫暖。
在書寫的過程中,我對教育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這種書寫也改變著我在班級管理中的一些做法。五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我在各級各類報刊發(fā)表文章近50篇,同時也蛻變成為一名學生喜歡、家長認可的威海市級優(yōu)秀班主任,找到了自己發(fā)展的正確方向。雖然我的事一點也沒減少,反而還增加了許多,做市級優(yōu)質課評委、講座、名班主任外出學習培訓,但現(xiàn)在的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幸福。成功的班級管理讓我感受到幸福,融洽的師生關系也讓我每天心情愉悅,校長與同事的認可讓我越來越有成就感。
真正的幸福感來源于自身感受,教師減負,還需從自己的內(nèi)心減起。播下種子,等待它們開花兒,埋首于醉心的事業(yè)中,用積極的心態(tài)來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困境。這種積極充實的工作狀態(tài)本身就是一種可以掃除心靈負擔的自在幸福。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好運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