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只知月球正面,到“嫦娥四號”抵達月球背面,再到“天問一號”著陸火星表面,太空的先驅(qū)者們不斷拓展宇宙的邊疆,從無知變成有知,從未知抵達已知。我們每個人亦如此,雖然無法實現(xiàn)全知,但是能不斷突破既有的認知圓圈,抵達無知、未知之境,獲取更多新知。
“知識”,是人類對物質(zhì)世界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拔粗场?,是超出人們自知的新領域、陌生范圍,換言之,是尚未被人們完全了解、探索或掌握的現(xiàn)象、領域、知識,有可能伴隨著迷茫、恐懼、自我懷疑等困境。
進一步思之,為什么要“不斷抵達”?“抵達”意味著付諸行動且行動有結果;“不斷抵達”表明探索永無止境,上一個未知的終點會變?yōu)橄乱粋€未知的起點。
如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所說,“人的知識猶如一個圓圈,圓里是已知,圓外是未知。已知越多,圓圈越大,接觸到的未知范圍也就越廣”。又如哲學家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未知之境無窮無盡。這也恰好可以讓我們的大腦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激發(fā)我們更多的好奇心,點燃更強的學習引擎,利用持續(xù)不斷、不懈追求、韌性十足的勇氣與非凡的意志,步履不停,探索不輟。
打破固有認知,探索未知之境,這是對自我價值的實證,是對萬事萬物、各行各業(yè)的慧眼發(fā)現(xiàn),是對文明畫卷的縱深描繪。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家左拉曾說:“生命的全部意義在于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于不斷增長更多的知識?!碧剿魍馓?,解鎖更多高精尖技術、未知領域,如神舟飛天、蛟龍入海、墨子傳信、北斗組網(wǎng)、天眼巡空等,可為人類尋找新的生存空間,保障物種延續(xù)?!爸袊木永锓蛉恕眳墙⌒劭恐炭嗾J真、敏而好學的求知精神,在不斷探索中實現(xiàn)了物理學領域的認知飛躍。82歲的黃令儀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研究科研空白區(qū),自主研發(fā)出“龍芯1號”,打破了國產(chǎn)計算機無芯可用的歷史。可見,探索未知,不僅是人類天性使然,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科技革新、文明躍升的不竭動力。
“抬眸四顧乾坤闊,日月星辰任我攀”,循此苦旅,以達天際。無盡的未知、極限的挑戰(zhàn),等著我們不斷地探索、突破、叩問、攀星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