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朵從浙江德清寄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果菌王”嗎?它不僅多次上了熱搜,在2024年11月23日晚菠蘿科學獎頒獎典禮上,這場引發(fā)網(wǎng)友和科研人員雙向奔赴的“果菌王”事件還被評為2024年“科學事件獎”。二十多年來,趙琪和團隊一直在研究野生白參菌等菌種的馴化,但他們沒想到“果菌王”的走紅,會刷新人們對科學研究的刻板印象。
一枚蘋果拉近科研和公眾的距離
故事要從2024年6月講起,家住湖州德清的鄧女士在水果批發(fā)市場買了十幾個蘋果,到月底還剩兩三個沒吃。一天早上出門前,她看見客廳水果籃里有一只蘋果的頂部有白色的東西,心想大概是受潮發(fā)霉了,晚上回來要扔掉,結(jié)果忘了扔。到7月2日,蘋果上已經(jīng)長了一叢白色蘑菇,蘋果摸上去有些干癟,但沒有爛。鄧女士一家人看了都覺得神奇,便決定留著,把蘋果放在了廚房窗臺上。也許是有陽光直射,第二天蘑菇縮小了,還有些發(fā)黃,鄧女士噴了點水,它又長開了。后來,她把照片發(fā)到網(wǎng)上。7月6日,她收到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讀博士生許容聚的私信,稱其想買下蘋果做研究,讓她出價。
“我說免費送你好了,明天就寄?!编嚺空f,她按許容聚交代的,把蘋果用保鮮膜包起來放到冰箱,第二天和冰袋一起放在泡沫箱,選擇了空運,7月8日運抵昆明。
許容聚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趙琪團隊“真菌多樣性與分子進化課題組”的成員。課題組團隊長期從事真菌多樣性調(diào)查、種質(zhì)資源研究和航天育種等相關(guān)工作。
蘋果上長出的蘑菇,其實是裂褶菌,被稱作白參,不僅能吃,而且營養(yǎng)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氨基酸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并且有顯著的藥用價值。白參通常長在腐朽的木頭上。以前,科研人員研究的樣品主要靠野外采集,這次產(chǎn)生于鄧女士家的蘋果上,變成了科研人員比較好的研究材料。
這只蘋果引起了網(wǎng)友們的高度關(guān)注,他們給長在上面的蘑菇取名“果菌王”。收到蘋果后,趙琪團隊特意回復(fù)鄧女士,“等培育出了‘果菌王’后代,會寄去一兩斤,讓她嘗嘗自家蘋果上長出來的蘑菇到底什么味道。”
一般白參二十天左右就可出菇。經(jīng)歷二十多天的培養(yǎng),團隊只收獲了20斤左右白參,但依然寄出三斤“果菌王2.0”作為回饋。鄧女士馬上動手烹飪,嘗試做了白參炒蛋。“沒有蘋果味,但口感很鮮美的。”鄧女士對其口感贊不絕口。
趙琪對公眾做了一些小科普:“它沒有蘋果的味道,但含有蘋果酸。我們前期做銀耳育種工作的過程中,成功種出了含有茉莉花味、桂花味的銀耳。雖然目前還沒有蘋果味的白參,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也許會有蘋果味、芒果味、桂花味和其他水果味道的白參。育種是一項周期性很長的工作,許多品種都要經(jīng)歷多輪選育,才能獲得更優(yōu)良的性狀?!?/p>
科學界和公眾好奇心的雙向奔赴
“果菌王”事件,引發(fā)了公眾對科研的追捧和熱愛,很多網(wǎng)友也把家里長蘑菇的東西都寄了過來,從廣東的椰子到河北的蟠桃,從浙江的核桃到廣西的芒果,水果界、蔬菜界、堅果界都紛紛申請加入“戰(zhàn)隊”。
之前,趙琪只顧埋頭做科研,少有時間社交。現(xiàn)在,他也在網(wǎng)上開通了微博,及時更新相關(guān)的研究,給大家做分享。這個事件為他提供了一個新思路:科研一定要貼近生活、貼近公眾。
截至2024年9月底,趙琪團隊已收到十二個地方的十八種水果白參。在經(jīng)歷一段時間的分離培育后,各省“果菌王”都有了自己的后代。
11月初,在團隊的組織下,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果菌王2.0”在餐桌上來了一場味蕾角逐。趙琪介紹:“我們共選取了八種來自不同省份的水果白參,請同一位廚師以相同的做法烹飪,還邀請了八位評委?!?/p>
當天的圓桌上,八盤辣椒炒白參圍成一圈,每個餐盤上都貼有編號,評委們邊品嘗邊轉(zhuǎn)桌,每人限投兩票。為保證測評結(jié)果的公正性,此次測評采用盲測形式,評委們事先并不知道每盤白參的具體“身世”。最終,編號550的“果菌王”幾乎以全票優(yōu)勢奪冠。這份“果菌王”來自桃子,是由河北石家莊一位網(wǎng)友寄來。
“這盤白參雖然個頭較小,但香味恰到好處,有點肉香的感覺,口感脆嫩,一吃就覺得驚艷,和以前吃過的都不一樣?!贝舜螠y評的評委之一、云南省植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張全星參加過不少蘑菇評測會,但還是頭一次集中品評這么多品種的白參。
團隊將八盤“果菌王”照片發(fā)布到社交平臺后,眾多網(wǎng)友紛紛表達羨慕:“我能過來夾一筷子嗎?”“沒想到之前關(guān)注的這個,已經(jīng)有成品了!”……
趙琪團隊陸續(xù)將分離培育的各地“果菌王”后代,部分回寄給當初慷慨捐果的網(wǎng)友們。實驗室還在陸續(xù)收到各地寄來的不同白參,團隊打算繼續(xù)開展類似測評,并且考慮抽取熱心網(wǎng)友加入評委隊伍。
共同見證生物界的奇跡
菠蘿科學獎作為國內(nèi)獨樹一幟的科普傳播類獎項,于2012年4月7日首次設(shè)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趙琪團隊的“真菌多樣性與分子進化課題組”成為2024菠蘿科學獎得主。
頒獎典禮上,趙琪很感嘆,“果菌王”材料的獲得是可遇不可求的,都是這些水果剛好在特定的時期碰到剛好能萌發(fā)的白參孢子,才有了“果菌王”的形成?!拔覀兿M嗟木W(wǎng)友共同見證,這種蘑菇和水果的結(jié)晶,共同見證生物界的奇跡。
白參是為數(shù)不多的人工栽培比野生要好吃的食用菌。近年來,趙琪團隊還通過航天育種來進行白參新品種選育。截至目前,神舟十二號、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已經(jīng)多批次從中國空間站將白參實驗菌株送回地面實驗室。在中國空間站開展研究的白參菌株,與地面最大的不同在于,該菌株在宇宙中經(jīng)歷了宇宙射線輻射、微重力和超真空等物理因素誘變,會導(dǎo)致一些基因位點發(fā)生突變,而這些突變對于科研來說都是非常難得的。
白參被從中國空間站送回地面后,科研人員再將其與全國各地的野生菌株以及網(wǎng)友們寄送的水果上的白參進行對比,分析不同環(huán)境和基質(zhì)對白參的生長到底有哪些影響,從而為白參新品種選育提供更多核心種質(zhì)。
“目前‘果菌王’的全基因組測序已完成,正在做相關(guān)分析。未來,基于這些分析結(jié)果,用基因育種的方式,將進一步提升‘果菌王’品種選育效率?!壁w琪說。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