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馬哈海灘是二戰(zhàn)時期諾曼底戰(zhàn)役盟軍四個登陸地點之一的代號,根據(jù)羅伯特·卡帕拍攝的現(xiàn)場圖片,100多張底片只留下了8張,其他均被損毀。攝影師朱柯亮用虛擬的手法(游戲攝影)嘗試再現(xiàn)奧馬哈海灘登陸戰(zhàn)從“H-Hour”(盟軍計劃進攻的時間6:30)開始之后的一個小時,在虛擬的游戲空間里構建出奧馬哈海灘登陸的戰(zhàn)斗事件。他選擇了其中一段區(qū)域的6:30至7:30的八個隨機時間點,每過一個時間點,都將場景暫停凝固,對其進行拍攝,并且將每個時間點的時間重置,對其重新賦予的就是不同的虛擬潮汐時間,所以場景中的時間會被定格,但是天氣、潮汐卻是在變化,這是時間的體現(xiàn),作品中的時空也是自由的。
攝影和死亡一樣,能夠將被拍攝的對象同時拉入另外一個世界,擁有一個獨立的時間,而游戲攝影則是這個世界的具體表現(xiàn),在登陸前的一個小時中,每個士兵都在生與死之間徘徊,時間在這種極端的環(huán)境下會被強行凝固,已死亡的則變成了永恒。
朱柯亮的《奧馬哈海灘時刻》是向卡帕的諾曼底登陸攝影的致敬,他采用游戲攝影方法,類型學的圖示手段,在虛擬化戰(zhàn)爭中探討時間、空間、記憶和死亡的辯證。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攝影系副教授 徐竟涵
本作品利用游戲攝影形態(tài),將諾曼底戰(zhàn)場的歷史圖像轉化為虛擬空間中的即時演繹,使得死亡的瞬間得以被無限延伸與再生。此時,死亡不再是絕對終結,而是成為可被調度和重演的圖像事件;在這種虛擬情境下,生命的脆弱性與時間的可塑性被同時放大,從而引發(fā)關于“虛擬死亡倫理”的深層思考。面對這種新的戰(zhàn)爭記憶重構,它是否會弱化對逝者的敬畏與悲憫?或是當死亡被不斷復制、凍結于圖像時,人類對生死邊界的感知會否隨之流失?這正是在游戲攝影語境中,對“虛擬影像的永恒性與死亡的有限性”之間關系的一次重要追問。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 李雨諫
朱柯亮
2001年出生于浙江義烏,2024年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攝影系,關注戰(zhàn)爭影像、游戲攝影、XR影像。作品《奧馬哈海灘時刻》參展 2023年第23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并獲得“院校優(yōu)秀獎”。作品《淞滬碉堡考古》獲得第六屆 1839攝影獎“優(yōu)秀獎”和2024年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青年攝影師資助獎”,參展 2024年第24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入選北京國際攝影周首屆青年影像100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