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唐娜·塔特寫過一本名為《金翅雀》的小說,故事的開始講述主人公西奧·戴克13 歲時,母親帶他參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博物館意外發(fā)生大爆炸,導致母親喪生,西奧卻奇跡般幸存下來,同時他還悄悄地藏了一幅博物館的藏品,作為他回憶母親的紀念物。這是一幅繪有小鳥的畫,所有人都以為它已在博物館的爆炸中化為烏有。
小說雖然是虛構的,但這幅畫卻是真實存在的,這就是荷蘭繪畫大師卡雷爾·法布里蒂烏斯在1654 年所畫的《金翅雀》,畫中一只被鏈條鎖住的金翅雀栩栩如生。
法布里蒂烏斯1622 年出生在荷蘭的貝姆斯特爾,后來,他去了代爾夫特,他是倫勃朗最出色的學生。在代爾夫特,法布里蒂烏斯遇到了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維米爾比法布里蒂烏斯小10 歲。法布里蒂烏斯曾是維米爾的老師,兩位畫家亦師亦友,惺惺相惜。
然而在1654 年10 月12日,一切戛然而止。這天代爾夫特的一座修道院內儲存的約30 噸火藥發(fā)生爆炸,半個小鎮(zhèn)被炸毀,法布里蒂烏斯不幸遇難。
幸運的是,當時很多市民去參加海牙集市而幸免于難,維米爾也許就是這些市民中一員。11 年后,維米爾畫下了被稱為“北方的蒙娜麗莎”的《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
關于《金翅雀》的命運很曲折,它消失了兩百余年,直到1859 年,一個藝術評論家重新挖掘法布里蒂烏斯的作品,其價值才為世人所知。
維米爾也同樣被人遺忘了兩個世紀,《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長期無人識寶,1881 年在海牙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位藝術收藏家居然以2.3 荷蘭盾的白菜價格得到了此作。直到后來,人們才發(fā)現他的偉大。
現在,《金翅雀》和《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被同時陳列在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畫中的少女雙唇微啟,欲言又止;金翅雀輕轉身體,欲拍雙翅。
在這安靜的展廳里,兩位分別數百年的大師再次相遇。
(摘自《今晚報》岑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