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必有所主而至,惡者必有所因而來。夫善惡不空作,禍福不濫生,唯心之所向,志之所行而已矣。
【譯文】
善者到來必有其原因,惡者到來也必有其緣由。善惡不會平白無故而生起,禍福不會隨意產(chǎn)生,只是人心所趨向,志向之所行的原因罷了。
【解讀】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祈求吉祥福祉,過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都會貼上“五福臨門”的春聯(lián)。“五?!背鲎浴渡袝ず榉丁罚骸拔甯#阂辉粔郏桓?,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薄柏笔切薜囊馑?,“攸好德”是修養(yǎng)美德?!翱肌笔抢系囊馑?,“考終命”即壽終正寢。那么,如何才能得到五福呢?答案其實已經(jīng)蘊含在五福之中,那就是第四條:修養(yǎng)美德。修德是有福的前提。這就引出了“德”與“?!敝g的關(guān)系。中國古代典籍記載了大量關(guān)于德福關(guān)系的論述,豐富的個體及國家層面的歷史驗證可以得出德福一致的結(jié)論,可以說,德福一致的德福關(guān)系是宇宙人生大道中不變的規(guī)律之一。德福一致,包含了以下幾個層次:
首先,德行是福祉的基礎(chǔ)?!秶Z·晉語六》對此有明確的論述:“夫德,福之基也,無德而福隆,猶無基而厚墉也,其壞也無日矣。”沒有德行而福祉隆盛,例如財多、位高、名聲大,會像沒有地基的土墻,遲早會崩壞。因此,德、福分別像一棵大樹的根系和枝葉花果,要想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就必須根深本固,才能經(jīng)得起風吹雨打。這需要把養(yǎng)分施加在根上,也就是在修養(yǎng)德行上下功夫,而不是將養(yǎng)料涂抹在果實上導致果實腐爛,就好像為了掙錢而僅在錢上下功夫,沒有德行作引導,邪曲不正的行為就會導致鋃鐺入獄一樣。
其次,德福一致是德福之間的根本關(guān)系。經(jīng)典中的論述俯拾皆是。《周易》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薄渡袝吩疲骸白魃?,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薄盎莸霞瑥哪鎯?,惟影響。”“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弗可逭?!薄墩撜Z》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薄睹献印吩疲骸熬暢既缡肿悖瑒t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左傳》云:“多行不義必自斃。”“無德而祿,殃也,殃將至矣?!标戀Z《新語》對善惡禍福的產(chǎn)生有一句總結(jié),認為這些都不是無緣無故產(chǎn)生的,而是人的心志所向和行為善惡,決定了最后結(jié)果是福還是禍。
歷史上,鄒穆公前后轉(zhuǎn)變的過程深刻說明了德福一致的道理。根據(jù)《孟子·梁惠王下》記載,起初鄒穆公并未做到愛民如子,后來孟子用曾子的教誨勸諫說:“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勸鄒穆公要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會擁戴君主了。鄒穆公遵從孟子的教導,從此以后實行仁政,愛民如子?!缎滦颉酚涊d了鄒穆公不用粟米喂鳥的故事,體現(xiàn)了鄒穆公的愛民情懷。鄒穆公用兩石粟米換一石百姓家中的秕谷用來喂鳥,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國家糧倉里的粟米換給百姓,讓鳥吃掉秕谷而不傷害國家的粟米。鄒穆公認為,君主如同百姓的父母,粟米在倉庫里還是在民眾家中,對于君主來說沒有區(qū)別,對百姓卻有很大利益。鄒穆公有一片愛民如子之心,因此有了粟米換秕谷的舉措,在富國惠民的同時教育了官員,也使百姓知道了公家與私積是一體的關(guān)系。鄒穆公最后如何呢?根據(jù)《群書治要·賈子》記載,鄒穆公克己、尊賢、愛民;鄒國雖小,但是四周的鄰國都不敢輕視或者侵略鄒國;鄒穆公去世后,鄒國的百姓如同失去慈父一般悲痛,甚至鄰國的人都面向鄒國慟哭,百姓自發(fā)不再奏樂了,一年后才再次聽到琴瑟的聲音?!顿Z子》在故事之后總結(jié)認為,像鄒穆公這樣就是“愛出者愛反,福往者福來”。鄒穆公是否有仁德之心,能否做到愛民如子,其德行決定了民眾的態(tài)度,而民眾的態(tài)度也就是鄒穆公的禍福。“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孔子家語》)。鄒穆公的故事不僅生動說明了德福一致,同時也告訴我們,現(xiàn)在怎樣對待別人,將來別人就會怎樣對待自己。愛在給予別人的時候,不見得有直接回報,但最終也會循環(huán)到自己身上。真誠地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這也是為什么要“凡是人,皆須愛”。
歷史證明,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德行與福祉是相應(yīng)的。德高則福大,德小則福薄。一個人悖德悖禮,最終定會身敗名裂;一個國家的為政者昏庸奢侈,國家的滅亡也就為期不遠了。這就是德福一致,是個人成長與國家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是從歷史中總結(jié)出來的。
再次,德福之間不存在德福背離。有人認為,在實際社會生活中,有眾多看似德福不一致的現(xiàn)象。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種“不一致”只是看似背離的現(xiàn)象,并非事實上真的不一致。導致這種看似不一致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們對全部的事實了解不清。例如,《文子》有云,“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昭名”,不了解一個人的陰德和隱行,就容易對“陽報”和“昭名”產(chǎn)生疑惑;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人們對主導德福關(guān)系背后的因果規(guī)律認識不清,從而不能正確解釋現(xiàn)實中所謂的德福背離的現(xiàn)象所致。因果律可以歸納為必然性、普遍性、相應(yīng)性、歷時性、放大性、變易性六個方面,這些規(guī)律不僅能闡釋“德福一致”,還能解釋看似“德福背離”現(xiàn)象的原因。
最后,德福一致中的“福”,不僅指世間之福,還需要以大格局、高境界檢視?!吨杏埂分按蟮卤氐闷湮?,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德比天地,與之相配的是大寶之位,即圣人之位??鬃右唤椴家?,卻俎豆千秋,為萬世師表,被歷代天子所尊,后世帝王無有可及之者,是以“仲尼為匹夫而稱素王”,這便是大寶之位。天祿隨天爵而來。圣人以天祿教化惠利群生。夫子之名,天地之名也?!氨氐闷鋲邸敝皦邸保侵笩o疆之壽,死而不亡者壽。立德、立功、立言,三立傳世,身雖歿而道存,則死而不朽。
總之,有德者,縱使世間之福不可得,然真正之福,乃大寶之位、無量之祿、不朽之名、無疆之壽。這是德福一致之深層內(nèi)涵,歸根結(jié)底,德福一致。(聶菲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