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有煲仔飯,云南有銅鍋飯川渝地區(qū)獨有“箜干飯”(民間多如此寫,以下文章內(nèi)均用“箜”字)“箜干飯”是川渝地區(qū)民間常見的烹飪方式
“箜干飯”的kǒng是哪個kǒng?“箜干飯”背后又有啥子有意思的故事?
1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造就獨特做飯技藝
成都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屬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區(qū),雨量豐富,四季分明,雨熱同期。群山環(huán)繞的平原、熱量充足的氣候不僅造就了成都人民安逸、熱情的性格,也讓4500年前寶墩古城的居民開始種植水稻。
成都不僅有著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也有著獨特的烹飪技藝。所謂“箜飯”,即是以大米、臘肉、時令蔬菜制作而成。根據(jù)制作方法和取材不同,可以做成豆角箜飯、南瓜箜飯、紅薯箜飯等,其他食材如土豆、酸菜、胡蘿卜等常見食材均可用來制作箜飯。
“箜飯”一般分為5個步驟:煮米、撈米、炒制底料、箜飯、拌飯起鍋。雖看似簡單,然于每一步驟都有一些注意的技巧。比如煮米時大米不宜過早放入,放入過早,水會將大米過度浸泡,造成大米的口感差;也不宜在沸騰之后放入,沸騰之后會導(dǎo)致大米浸泡度不夠,大米粘性變差。大米也只能煮至六分熟。
箜飯作為四川祖輩相傳的一種美食,體現(xiàn)了具有地域特征的飲食文化,一鍋成菜,菜中有飯、飯中有菜,并且有濾好的米湯佐餐,在生產(chǎn)生活中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2 、控、箜、焪哪個才是正確寫法?
如果讓你做一下這張試卷,第一題關(guān)于“四川箜飯”的正統(tǒng)寫法就難住了大多數(shù)人。
關(guān)于箜飯的具體起源已不可考,但它是民間共同形成的代代相傳的飲食制作技藝。據(jù)推測箜飯是因為舊時食物不足,大部分人家會將過夜米飯主食類于第二天加熱食用。加熱時為了美味飽腹,便將油鹽炒制的蔬菜肉粒等鋪墊在米飯之下,形成一鍋成菜。四川人都曉得“kǒng飯”,““kǒng”字到底咋個寫?民間認(rèn)為的“kǒng”的書寫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 :按照中國人形聲字的習(xí)慣,大部分人會認(rèn)為第一個字是最能夠表形表義。但現(xiàn)代字典中已沒有這個字。
②控:控字也很形象,可以代指在制作kǒng飯中,人為控制米飯的過程。
③箜:因為在制作箜飯的過程中會用到竹制的筲箕,箜的字形也像將大米瀝干水分的過程。所以“箜”字是民間能夠?qū)懗鰜砬艺J(rèn)為最正統(tǒng)的寫法,實際上“箜”只是指一種樂器。
④焪:有指文火慢燒的意思?,F(xiàn)在含義是盡;曝曬。
所以大家普遍的寫法,其實并不是kǒng的正統(tǒng)寫法。鞏(現(xiàn)在讀音gǒng)字多數(shù)人初不相識?,F(xiàn)代字典中只記錄一層意思:見“鞏”,使牢固。但在上古音中該字讀作kǒng,也是一種做飯方式。
早在西漢成都人揚雄的中國第一部漢語方言比較詞匯集《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中,就有將“鞏”作為做飯方式的記載。在《方言》卷七中記載:鞏,火干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熬;關(guān)西隴冀以往謂之憊(bèi,四川方言中也有bèi的說法,比如把辣椒在鍋里bèi干點);秦晉之間或謂之 (chǎo)。凡有汁而干謂之煎,東齊謂之鞏。
從文獻中可以發(fā)現(xiàn)“鞏”字的解釋與制作四川“箜飯”的方式一模一樣。往后歲月,關(guān)于鞏字的記載一直沒有斷代。南朝·梁·大同九年顧野王《玉篇·革部》記載“鞏,以火干物也”,北宋·陳彭年丘雍《廣韻》記載“鞏,火干物也”,清·《康熙字典》“揚子方言,鞏火干也”… …
至近代民國三十五年成都本地縣志《新繁縣志》卷四禮俗方言篇記載到:“揚子《方言》:鞏,火干也,東齊謂之鞏;《玉篇》以火干物也或作鞏;今飯不蒸而煎熟者曰鞏。”
“鞏干飯”從西漢到現(xiàn)在,2000多年的記載從未斷代,無論怎么變遷,無論寫法如何改變,祖祖輩輩相傳的手法技藝正是民族的血脈相傳。這些傳統(tǒng)技藝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星星點點,也活躍在成都的現(xiàn)代生活。歷史是由人民創(chuàng)造,四川獨有的鞏干飯正是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傳統(tǒng)制作技藝。
如今“鞏干飯”已由孔干飯餐廳推動入選了成都市金牛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據(jù)成都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