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是藝術的境界,是人與人溝通的層次,也是說故事的一種技巧。凡事都說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那可能是一篇不錯的說明文,但未必是一個好故事,至少不太可能是一個扣人心弦的好故事。
以美國女作家凱特·蕭邦的《一小時的故事》為例,這篇小說講述了一位妻子在短短一小時內(nèi),從得知丈夫去世的悲痛,到意識到自在的喜悅,最后又因丈夫意外回家而心碎至死。蕭邦在這里巧妙地運用了“未提及的細節(jié)”給必要的情節(jié)留白,從而營造出那令人震驚的結(jié)局。
在敘事中,蕭邦沒有詳細解釋主角與丈夫的婚姻狀況,也沒有透露太多主角對未來的向往從何而來,而最重要的是,直至結(jié)尾之前,蕭邦都沒有提及丈夫生還的真相。這些“未提及的細節(jié)”引導讀者不由自主地以“先入為主”的觀念去填補這些空白。
如此,我們才會在故事的起初,以為主角為丈夫的死而傷心,那是因為我們假設了妻子必然是愛丈夫的,而丈夫逝世必然叫妻子傷心,其實不然;在結(jié)尾,我們又以為妻子是因為丈夫歸來喜極而泣,實際上她卻是因夢想破滅而心碎至死。讀者與角色在錯誤的預設中,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情節(jié),成就了反轉(zhuǎn)的結(jié)局。
如果你也是說故事的人,又想做到這一點,你可以在初稿完成后,回過頭來看看有哪些細節(jié)是觀眾理所當然期待知道的,但又可以在行文間不明說。例如,哪些信息可以刻意略去,引導讀者去猜測?可以怎么暗示這些被省略的細節(jié)?哪些空白是觀眾會自己去“腦補”的?如何讓讀者不禁問起“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或者“為什么會這樣”?
正如在恐怖電影中,留白的暗示往往比直白的畫面更具沖擊力,因為人類天性不喜歡“不完整的故事”,以至于有時會下意識地用更多的資訊、情感、偏見來填補這些空白。當然,在《一小時的故事》中,最恐怖的不是那些留白,而是人性。
(海城樓摘自《大公報》2024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