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湖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個湖。它真的太小了,小得只有一個房間那么大,但它的的確確被稱為湖。
本溪湖雖然名之曰“湖”,卻小得不能再小,且藏于一座山洞之中。這洞呈錐形,上寬下窄,狀如犀牛角做的杯子,故稱“杯犀湖”。清同治八年,有個姓高的隱士取“溪之本源出于湖”之意,于洞的上方刻有“遼東本溪湖”五個字,于是,“杯犀湖”改稱本溪湖。但是,當?shù)乩习傩湛谝綦y改,世代相傳,仍然“杯犀”“杯犀”地叫著,而且,“杯”字越揚越高。
在我的印象中,湖應該是煙波浩渺,如太湖、鄱陽湖,至少也應該像本溪其他湖如桓龍湖、關山湖一樣,可以養(yǎng)魚、可以觀景,可以行船??墒莵淼奖鞠螅钗掖笫?,真的不愧是世界最小的湖,小得不能再小,難道這也是湖?
那怎樣才應該是湖呢?
有人解釋說,湖應該是四面被圍的一片水域,而且湖面還要有長得像胡子一樣的水草,若無水草則叫泊。這是望文生義,以偏概全的。其實湖面不長草的湖并不少見,比如西藏阿里的“拉昂措湖”,因為湖水微咸,不但湖的湖面沒有草,就連岸邊也是寸草不生。還有其他那些咸水湖,都是不長草的。
至于說不長草的稱泊,用到羅布泊正確,但是用到《水滸傳》中的梁山泊,則大謬。比如“林沖雪夜上梁山”那段,書中寫道:“此時天尚未明。朱貴把水亭上窗子開了,取出一張鵲畫弓,搭上那一枝響箭,覷著對港敗蘆折葦里面射將去。……沒多時,只見對過蘆葦泊里,三五個小小嘍啰搖著一只快船過來,徑到水亭下?!蹦憧矗@個泊不但長草,還長得很多。
也許本溪湖應該是一個潭。但細想,它和潭也有區(qū)別。潭,指水深而清澈的水塘。古人說,“飛瀑之下,必有深潭”,顯然本溪湖不是瀑布下的潭。不過,古人筆下的潭似乎也指河流中的深水處。比如李白筆下的桃花潭, 便是長江支流青弋江上游的一段。而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也是小溪中的一處水深處,“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你看,從小石潭處向西南方向望去,小溪蜿蜒曲折,漸行漸遠。
但是,湖和潭之間究竟有什么明確的界限呢?很難講,因為有時湖也可以稱為潭,比如臺灣的日月潭,這個潭其實就是湖,因為它曾被稱為水社大湖、龍湖,日月潭是后來的稱謂。
也許本溪湖應該是一眼泉。泉的本義指泉水,即地下水從一個或數(shù)個泉眼中涌出。比較有名的如濟南的趵突泉,還有杭州的虎跑泉等等。楊萬里的詩《小池》中有“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白居易的詩《白云泉》中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給人的感覺,泉是從地下汩汩涌出,不急不躁,然后形成小溪。但是本溪湖沒有泉的特征,它比泉大得多,而且水是從巖壁中滲出,而不是從地下涌出。
也許本溪湖應該是一個池。有人說,池,是指人工建造的水池,一般比較小,如游泳池、噴水池、洗臉池。但是,此說如果面對新疆天山的天池,吉林長白山的天池又作何解?
也許本溪湖應該是一個塘。有人說,塘是比較小的水域,此地本無水,人工圍而成。朱自清筆下清華園的荷塘,就是一個將水引進后形成的水塘。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池和塘都不是本溪湖所應該有的名稱。
其實,對本溪湖來說,像也好,是也罷,絲毫改變不了它自有的本來面目,它就是它,就是一個獨立于天地之間,不,獨處于這小小山洞之中的一汪山水,任憑洞外的塵世喧囂、紛紛攘攘,不為所動,不為所擾,坦然以對。
況且,這世間萬物,本來就千差萬別,似是而非,哪有不差分毫的標尺供你度量。既然幾百年來老祖宗把山洞里的那汪水叫作本溪湖,咱就順其自然,跟著叫本溪湖好了,何必糾結(jié)于湖還是潭、泉還是塘呢?
進得洞來,俯瞰湖水,目光所及,一覽無余。
本溪湖不僅小,而且沒有任何修飾,沒有任何點綴,它不施粉黛,素顏出鏡。就這樣,本溪湖以樸實無華的初始狀態(tài),從遠古一路走來。
面對這樣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洞中之湖,我想,即便范仲淹親臨,王勃賦筆,也寫不出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氣勢,更寫不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
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它絲毫不影響深藏于山洞之中的本溪湖,以處子之容,赤子之心,守巧藏拙,與世無爭。
我很喜歡莊子,喜歡他豐富的想象力,更喜歡他想象力背后的那種深刻的蘊含。世間萬物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就在其不可逆性,萬事萬物的興衰循環(huán)、榮枯更替、新陳代謝,都不是“怒而飛”便可以改變的。即便是其軀千里,其翼垂天,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的大鵬,若“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沒有風的憑借,則寸步難行。
所以,大鵬也不必嘲笑蜩與學鳩的“搶榆枋而止”,蜩與學鳩也不要不理解大鵬的“九萬里而南為”。不是所有的泉眼都會成為大河,不是所有的水塘都能聚成湖泊。不要自卑于青草沒能長成大樹,也不要怪罪于頑石不能開出花朵。
寫到這,我不禁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边@話說到了點子上。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