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就擁有飛行的夢想,雖然礙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古人不能親身體驗翱翔于藍天的喜悅,但在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之下,許多神話中的角色都被賦予了神奇的飛行能力。后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人們制作出了許多浮空、飛空的用具,嘗試了各種飛天實驗,經(jīng)歷了一段豐富而有趣的飛行探索歷程。
古代阿拉伯神話中的飛毯
這種色彩鮮艷、花紋繁復的地毯是古代阿拉伯地區(qū)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和常備家居用品。
在古代阿拉伯神話中,這種地毯既能漂浮,又能飛行,可以載人飛往任何地方。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能工巧匠利用木頭、竹片等材料制作出會飛的木鳥(木鳶、木鵲等)的記載,但由于這些記載年代久遠,也缺乏實物佐證,后人只能靠文字描述想象木鳥的樣子。
木鵲
木鵲后人想象中的木鵲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墨子·魯問》
古羅馬神話中的翅帽和雙翼鞋
古羅馬神話中,有一位負責為眾神傳遞消息的溝通之神——墨丘利,他擁有一頂帶翅膀的帽子和一雙插著翅膀的鞋,這些“裝備”能令他行走如飛,以最快的速度接收和傳遞消息。
紙鳶
漢代,隨著造紙術(shù)的發(fā)明與改良,人們利用紙張輕薄的特點發(fā)明了紙鳶(把紙糊在竹條做的骨架上,用細繩牽引,就能乘風飛空),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風箏。
孔明燈
孔明燈是一種依靠大氣浮力升空的古老飛行器,類似紙燈籠,只不過開口在底部。相傳,孔明燈是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發(fā)明的,起初被用于傳遞軍事信息,后來多用于民間娛樂,或寄托思念之情。
雷震子是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的神話角色,他背后長有一對風雷雙翅,飛行速度奇快,能助他日行萬里。
明代小說《西游記》里的主角之一孫悟空能借助筋斗云做到“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有趣的是,筋斗云并不是會飛的云彩,而是孫悟空將自己喜歡的翻跟斗動作與師父傳授的騰云駕霧法術(shù)結(jié)合,發(fā)明出來的一種新法術(shù)。
火箭
宋代的這種原始火箭雖然構(gòu)造簡單,安全隱患大,但它的工作原理已經(jīng)和現(xiàn)代的火箭如出一轍了。
火箭最初指一種把火種綁在弓箭前端的遠程縱火兵器,火種本身不會產(chǎn)生任何推力,只靠弓箭帶著飛向遠處。宋代時,人們利用火藥改進了火箭,他們把火藥裝填在紙筒里,前端封死,后端引出導火索。點燃火箭就會產(chǎn)生向后噴射的氣體,氣體的反作用力會成為助推力,幫助弓箭飛得更快、更遠。
在嫦娥奔月的傳說里曾提到過一顆“不死藥”,這顆藥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里求來的,如果整顆吞下,就能飛天成仙。傳說中,嫦娥正是因為吃下了這顆“不死藥”,才獲得了升天的神奇能力。
萬戶飛天
相傳,元末明初有一個叫“萬戶”的人(也有學者認為“萬戶”是一個官職),他熱愛研究火器,同時也是中國嘗試利用火箭升空的第一人。萬戶制作的飛空裝置十分簡單,他將一些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手舉兩個大風箏,準備利用火箭點燃時的助推力帶動風箏升空,從而將坐在椅子上的自己也帶向空中。但不幸的是,火箭在點燃后發(fā)生了爆炸,萬戶也因此犧牲。
1970年,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huán)形山命名為“Wan Hoo”,以紀念這位世界公認的“航天始祖”。
(摘編自《我們的大飛機》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