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我國而言,馬鈴薯是重要的農作物。在以往馬鈴薯種植過程中,通常存在未合理運用種植技術的問題,導致馬鈴薯產量、質量低下。而為解決這一問題,實現馬鈴薯高質高產,農業(yè)種植人員應正確使用馬鈴薯種植技術,采用合適的病蟲害防治措施?;诖耍疚南确治鲴R鈴薯種植現狀,進而重點探究馬鈴薯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以期為相關行業(yè)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種植技術;病蟲害
馬鈴薯屬于關鍵糧食作物,在我國具有較大種植面積,其種植優(yōu)勢較多,如適應能力較強、栽培技術簡單、對土壤要求較低等,因此被諸多農業(yè)種植者喜愛。在以往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所采用的栽培技術相對粗糙,且種植管理水平較差,部分農業(yè)種植者盲目照搬其他地區(qū)馬鈴薯種植管理方法,管理并不規(guī)范。所以為實現馬鈴薯高質高產,應優(yōu)化馬鈴薯種植技術,并實現合理運用。
1馬鈴薯種植現狀
1.1種性退化
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種性退化問題,歷經數代種植,馬鈴薯質量會呈現下降趨勢。種性退化主要存在兩種表現,一是馬鈴薯葉片矮化,二是馬鈴薯葉片黑化,退化嚴重會致使馬鈴薯死亡,對馬鈴薯產量造成影響。為解決這一問題,應對馬鈴薯品種進行不斷優(yōu)化,使其抗病能力有效提高,以良好適應種植環(huán)境。
1.2連作情況較多
部分農業(yè)種植者并不了解馬鈴薯生長特點,由于對經濟利益更為注重,所以盲目采用連作方式,致使馬鈴薯種植地存在大量病毒與蟲卵等,進而在馬鈴薯生長階段暴發(fā)嚴重病蟲害現象。通常而言,連作種植會使種植地土壤肥力降低,加大病蟲害現象管理難度,對馬鈴薯產量、質量造成影響。
1.3濫用化肥
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部分農業(yè)種植者未結合土壤肥力與馬鈴薯生長不同時期對肥力的需求,對化肥進行合理施用。同時,部分農業(yè)種植者未合理控制不同種類化肥的施用比例,致使化肥施用過多,造成大量化肥殘留,對馬鈴薯種植品質造成影響。
1.4塊莖畸形
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較易出現塊莖畸形問題。而莖塊畸形主要表現為馬鈴薯形狀各異,如部分馬鈴薯形狀猶如腫瘤、部分馬鈴薯形狀猶如杠鈴等,存在畸形問題的馬鈴薯與正常馬鈴薯明顯不同。為解決這一問題,應在選種階段選擇品質良好的馬鈴薯品種,并合理運用馬鈴薯種植技術,通過合理施肥、科學灌溉、有效開展田間管理工作等方式,為馬鈴薯創(chuàng)設穩(wěn)定生長條件。
2馬鈴薯種植技術
2.1選地整地
首先,在選擇馬鈴薯種植地時,考慮無法連續(xù)播種的特點,應選擇一段時間內并未有過茄科類農作物種植情況的土地。其次,為保證馬鈴薯生長具備充足營養(yǎng),使病蟲害現象降低,可優(yōu)先選擇輪作的土地進行馬鈴薯種植,以確保產量與品質。例如,第一年,農業(yè)種植者在土地上種植馬鈴薯;第二年,農業(yè)種植者選擇種植玉米;第三年,農業(yè)種植者選擇種植小麥,以此保障土壤肥力,為馬鈴薯生長創(chuàng)設良好條件。再次,應保證所選土地所處地勢平坦,既便于排水,防止水分過多難以排出對馬鈴薯生長造成影響,也強化灌溉,確保土壤水分充足,為馬鈴薯生長帶來促進。此外,地勢平坦的土地還能為馬鈴薯提供疏松的土壤環(huán)境,以滿足其塊莖膨脹需求。最后,農業(yè)種植者應深耕土地,并結合土地實際情況,對畦道進行合理劃分,保證其寬度處于合理范圍內,能達到排水所需。如果土地具有良好排水性能,可將畦道寬度適當增大;而如果土地排水性能較差,可將畦道寬度合理縮小,以此為馬鈴薯生長創(chuàng)設良好條件。
2.2選種
馬鈴薯種植產量、質量與馬鈴薯品種相關,所以農業(yè)種植者應科學選擇馬鈴薯品種。在選擇時,應因地制宜,結合所在地具體情況,在充分考慮氣候條件、土壤環(huán)境等因素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種植的品種,并合理確定馬鈴薯種植時間,對馬鈴薯生長階段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預測分析,確保所選品種合適,具備生長優(yōu)勢,以此創(chuàng)設更多經濟效益。同時,馬鈴薯適宜在疏松、水分充足、溫度較低的土壤環(huán)境中生長,以西北地區(qū)為例,其處于溫帶地區(qū),天氣較為干旱,通常呈現春季降雨較少、夏季氣溫較高、秋季降雨較多的特點,所以在此地區(qū)可選擇中晚期且具備良好耐旱性的馬鈴薯品種。通過科學選種,對馬鈴薯生長周期進行有效控制,降低病蟲害現象出現可能,以實現高質高產目標。
2.3施肥
馬鈴薯生長過程對養(yǎng)分的要求較高,所以農業(yè)種植者應加大施肥管理。肥料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有機肥料,另一類是化學肥料。在施肥時,應對馬鈴薯生長情況予以充分考慮,分析馬鈴薯對肥料的需求,實現科學施肥。通常情況下,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應以每公頃6萬kg為標準施加有機肥,并輔助施加適量化學肥,以此為馬鈴薯提供充足養(yǎng)分。同時,農業(yè)種植者應對馬鈴薯生長狀況進行密切關注,在馬鈴薯生長不同時期針對性施肥。例如,在花蕾期,馬鈴薯生長需要大量氮肥,此時應保證氮肥施入量充足;在盛花期,馬鈴薯生長需要大量鉀肥,此時應施加足夠的鉀肥。此外,農業(yè)種植者還應在施肥管理中考慮季節(jié)性因素,例如,在冬季,開展基肥與追肥工作,施加適量的有機肥,以促進馬鈴薯生長。具體而言,農業(yè)種植者應結合馬鈴薯種植地實際情況,在合適時間施加合適量的肥料,為馬鈴薯生長創(chuàng)設良好條件。
2.4播種
在馬鈴薯播種之前,應確保整地工作完成。首先,土地應平整,防止種植地內存在低洼地勢,以免積水對馬鈴薯生長造成影響。其次,應敲碎土地中存在的結塊土壤,保證土壤處于疏松狀態(tài),創(chuàng)設馬鈴薯適應生長的土壤環(huán)境。再次,應在考慮排水需求的基礎上,科學設計畦道,防止種植地出現內澇現象,避免馬鈴薯塊莖發(fā)生腐爛問題。最后,應將雜草清理干凈,以免土壤中的部分養(yǎng)分被雜草吸收,并保持良好通風狀態(tài),防止病蟲害現象出現。同時,也應確保施肥管理完成。具體而言,種植地土壤肥力應充足,通過施用復合肥料、有機肥料及化學肥料,補充土壤養(yǎng)分。
在馬鈴薯播種過程,應對播種密度進行合理控制,避免播種過密導致馬鈴薯難以得到充足養(yǎng)分、水分而對其生長造成影響。待馬鈴薯出苗后,立即查看出苗情況。如果存在缺苗情況或漏苗情況等,應補苗處理,以實現全苗播種。如果馬鈴薯苗備用不足,可對種植密集區(qū)域的馬鈴薯苗進行移植。同時,在馬鈴薯后續(xù)生長過程,一方面,應定期前往種植地對馬鈴薯生長情況進行查看,進而有針對性地施肥,且在施肥過程,可同步開展灌溉工作,保證土壤肥力、水分充足;另一方面,應適時中耕,通過疏松土壤,提高土壤中的氧氣含量,使根系部位全面接觸氧氣,促進塊莖膨脹,確保馬鈴薯良好生長。
2.5灌溉
在馬鈴薯種植過程,農業(yè)種植者應科學灌溉,對土壤含水量進行控制。如果在馬鈴薯生長階段,遇到強降雨天氣,發(fā)生大量降水情況,農業(yè)種植者應對種植地內進行及時查看,檢查是否存在積水問題,并采取有效排水措施,將多余水分排出。如果在馬鈴薯生長階段,遇到長時間無降雨的情況,出現干旱現象,農業(yè)種植者應及時灌溉,補充土壤水分。具體而言,農業(yè)種植者應分析馬鈴薯實際生長狀況,結合不同生長時期對水分的需求,科學開展灌溉工作,有效控制土壤水分,確保生長環(huán)境良好。例如,在馬鈴薯塊莖生長到1.5~2cm時,農業(yè)種植者可結合種植地最近一段時間的降雨情況對灌溉水量予以控制,并在灌溉時避免采用大水漫灌方式。
3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
3.1真菌性病害防治
3.1.1晚疫病防治
晚疫病是由病原菌引起的一種病害,主要通過病原菌的孢子傳播,可以通過風、雨水和昆蟲等媒介傳播到健康植株上。病原菌在濕度高、氣溫適宜的條件下迅速繁殖,導致葉片黃化、凋萎和壞死。如果土壤濕度超過95%,且溫度在20℃,病原體孢子會滲透進土壤中,其在夜間溫度如果下降到5℃,孢子就會隨著水汽流動,進而誘發(fā)晚疫病。為防治馬鈴薯晚疫病,通常以0.3%~0.5%氧化亞銅噴霧處理,在病害初期進行2~3次防治,間隔7~10天。研究表明,氧化亞銅可以顯著降低晚疫病的發(fā)病率,達到90%以上的防治效果。哌啶酯是一種新型的殺菌劑,通過干擾病原菌細胞壁合成來控制晚疫病。研究發(fā)現,在濃度為0.1%~0.2%時進行噴霧處理,可有效控制晚疫病發(fā)生,并表現出良好的殘留期效果;同時,在濃度為0.05%~0.1%時進行異菌酮噴霧處理,可顯著降低晚疫病的發(fā)病率。
3.1.2早疫病防治
早疫病是一種常見的馬鈴薯病害,它可以在潮濕環(huán)境中迅速繁殖并傳播,導致馬鈴薯植株感染。初期出現深綠色至黑色的圓形斑點,直徑為3~6mm。隨著病情發(fā)展,斑點周圍會形成黃綠色的暈圈。受感染的葉片逐漸枯黃并脫落,整個植株逐漸凋萎。感染嚴重時,病菌可能侵入地下塊莖,導致塊莖表面和內部腐爛。為防治馬鈴薯早疫病,應避免連作和與其他茄科作物重復種植。同時,保持適當的通風和陽光照射,減少植株葉片間的濕度,防止露水或雨水在葉片上存留過長時間。在初期病斑出現時使用有效的化學藥劑進行噴灑,可采用有針對性的殺菌劑進行防治,并定期檢查田間植株病情,及時發(fā)現并處理感染的植株,防止病害擴散。在溫度和濕度適宜的早晨或傍晚時分,使用旋風除霧機將潮濕的空氣排走,減少病原菌的生存環(huán)境。
3.2細菌性病害防治
3.2.1黑脛病防治
黑脛病病原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可以通過土壤傳播和殘株感染。在濕潤和溫暖的環(huán)境下,病原菌會侵入馬鈴薯植株并引起感染。感染初期,葉片邊緣出現黑褐色病斑,逐漸擴展并融合成大片的褐色斑塊。葉片枯黃、凋萎,并可能導致植株死亡。感染后,塊莖表面出現深褐色或黑色壞疽斑,壞疽區(qū)域表面粗糙。塊莖質地軟化,可導致塊莖腐爛。為防治馬鈴薯黑脛病,在馬鈴薯種植前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以減少病原菌的數量。常用方法包括熱水煮沸法、化學消毒劑等。同時,在種植前對種薯進行浸種處理,使用有效的殺菌劑或其他消毒劑來減少病原菌的侵染;避免連作,實行輪作制度,并及時清除田間的殘株,這種方式有助于減少病原菌的傳播和積累;合理施用有機肥料和礦質肥料,保持土壤適宜的酸堿度和養(yǎng)分平衡,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利用一些具有抑制作用的生物制劑,如拮抗性細菌、真菌和線蟲等,來控制病原菌的生長和擴散。
3.2.2環(huán)腐病防治
環(huán)腐病的病原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或感染過的殘茬上的硬塊(硬核)。病原菌通過產生分生孢子或硬核侵染植物,引起感染。初期感染時,葉片上出現水漬狀病斑,隨后病斑變大,并逐漸融合形成大型腐爛區(qū)域。感染嚴重時,整個葉片腐爛,變?yōu)辄S褐色到灰色。感染開始,莖部出現軟化、腐爛,表面覆蓋白色菌絲。隨著病情發(fā)展,莖部變?yōu)樗疂n狀,最終腐爛成黑色狀。感染較嚴重時,病原菌可進一步侵染至塊莖。塊莖表面出現軟化和腐爛的癥狀,有時會形成白色或棕色的菌絲團。為防治馬鈴薯環(huán)腐病,在種植馬鈴薯之前,對種薯進行浸種處理,使用有效的殺菌劑來減少病原菌的侵染。同時,選擇健康無病斑的種薯,并在存儲過程中注意保持塊莖的干燥和通風;采用輪作制度,及時清除田間的殘茬,以降低病原菌的數量和傳播風險。
3.3病毒性病害防治
馬鈴薯種植中常見的病毒性病害包括馬鈴薯花葉病毒、馬鈴薯Y病毒和馬鈴薯塊莖病毒B組等。這些病毒可通過昆蟲媒介傳播,感染馬鈴薯植株并導致嚴重的產量損失。為有效防治馬鈴薯病毒性病害現象,可選擇具有病毒抗性的馬鈴薯品種,這些品種對特定的病毒具有較好的抵抗能力。同時,使用防蟲網覆蓋苗床、進行適時的除草和滅蟲,減少昆蟲媒介病毒的可能性;定期檢查馬鈴薯植株是否出現病毒病征,并及時采取措施,如除去受感染的植株,以阻止病毒的傳播。此外,在處理馬鈴薯植株或種薯時,注意消毒工具、設備和容器,以防止病毒的傳播;合理使用昆蟲防治藥劑,控制可能傳播病毒的昆蟲害蟲,如馬鈴薯蚜蟲等。
3.4蟲害防治
在馬鈴薯生長過程,馬鈴薯蚜蟲、馬鈴薯葉蟬等較易出現蟲害現象。針對馬鈴薯蚜蟲,可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將蚜蟲天敵引入其中,如瓢蟲、食蚜蠅等,不僅能起到良好防治效果,還能充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如果害蟲天敵數量較少,可采用化學防治技術,使用合適的殺蟲劑藥物進行輔助。但在這一過程需要注意,一方面,應防止殺滅害蟲天敵;另一方面,應合理控制殺蟲劑藥物使用量,避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在選擇藥劑時,可使用40%樂果乳油,也可使用50%抗蚜威潤濕粉。針對馬鈴薯葉蟬,應采用物理防治技術,在冬季,葉蟬喜歡依附在豆科植物上,隔離處理豆科植物與馬鈴薯,能起到避免葉蟬蟲害現象發(fā)生的效果。同時,可在馬鈴薯種植地安裝黑光燈,以此將葉蟬殺滅。如果上述防治措施效果較差,可搭配使用化學防治技術,使用40%樂果乳油或20%葉蟬散乳油,結合馬鈴薯生長情況、馬鈴薯種植地面積大小及蟲害現象嚴重程度等對藥劑使用量進行合理確定。具體而言,馬鈴薯蟲害現象較為普遍,為實現馬鈴薯高質高產,農業(yè)種植者應加大對蟲害的防治力度,以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為主要防治理念,合理采取防治措施,減少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現象,落實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
在現階段馬鈴薯種植過程中,還存在一定問題,如種性退化嚴重、濫用化肥、連作情況較多及莖塊畸形常見等。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實現高質高產,農業(yè)種植者應合理運用馬鈴薯種植技術,包括合理選地整地、合理選種、合理播種及科學施肥、科學灌溉等,并采用合適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1]李秀慧,馮鑄,曹景芬.山西省晉中市創(chuàng)新發(fā)展馬鈴薯種植產業(yè)[J].農業(yè)工程技術,2022(20):22-24.
[2]郝海南.馬鈴薯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與主要病蟲害防治[J].農家參謀,2022(02):18-20.
[3]尹正嚴.馬鈴薯高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當代農機,2023(07):39-41.
[4]蘇朋朋. 馬鈴薯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23(13):28-30.
[5]張國梧,李榮.馬鈴薯提質增效高產栽培技術要點研究[J].種子科技,2023(1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