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文學具有定格歷史、啟迪人生、引導社會的功能。《紅燭于漪》的作者以時間軌跡為經,以反映名師人格力量的關鍵事件為緯,細編密織,縱橫延展,把于老師的生命成長置于時代滄桑巨變背景下,體現(xiàn)了大師家國情懷,闡明了名師的精神底色——“一切為了民族”。作者把于老師的專業(yè)成長置于師愛超越親子之愛的前提下,聚焦師者仁心,詮釋了她“為了對祖國下一代負責”的職業(yè)精神。作者把于老師的使命擔當置于“生命與使命同行”的節(jié)奏之中,再現(xiàn)她“一生秉燭為教育”的奉獻情懷。
全書以“紅燭”為眼,取自于老師最喜愛的文學作品《紅燭》。詩中說道,“灰心流淚你的果,創(chuàng)造光明你的因”“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意喻教師職業(yè)燃燒自已、點亮學生的特點,折射了文學的巨大表現(xiàn)力與深遠影響力。我領悟到,當時已是耄耋高齡的于老師,之所以通過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全力推動書香校園建設的深層動因。在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一致開啟新征程、奮斗新時代的歷史時刻,《紅燭于漪》的出版彰顯出特別的意義。
《紅燭于漪》是一部教育專業(yè)領域的教科書,全書呈現(xiàn)一名教師從普通走向卓越的歷程,可謂中國教師的成長范本。于老師曾教了一段時間的歷史,因為工作需要,服從組織安排,改教語文,此后她用一生在尋找語文教學之門。所謂“門”即入口,“教然后知困”,迷茫之后的豁然開朗,就是“柳岸花明又一村”“知困然后自強也”,就是潛心鉆研不斷超越。于老師在前行路上不時自問:“你入門了沒有?”即使登堂入室,還在追問“‘堂’在哪里”“‘室’在哪里”,勤勉耕耘在語文教學的田野上,不懈的求索只為對得起學生,只為在教學中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這就是中國教師的境界,是卓越教師的專業(yè)目標,也是有志成為優(yōu)秀教師的后來者可以重走的成長之路?!都t燭于漪》是一部勵志讀本,全書流淌著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的拳拳之情,包含著對國家和民族的高度認同,深刻地體現(xiàn)了愛國主義精神。于老師生于積弱積貧的舊中國,成長在日新月異的新中國,融入偉大祖國走進新時代的號角之中,見證了中國的發(fā)展,演繹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自覺擔當,綻放出人民國家人民建的赤子之情。偉大時代需要英雄。英雄,是他人眼中的高峰,是自己眼里的勞動者。書中引用于老師“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的金句,警醒著紅塵中忙碌穿行、獵取功利的人們,不忘初心,只為“培出慰藉的花兒,結出快樂的果子”。寧靜方能致遠,忠誠方顯格高,這應該是人的真面貌、真性情。
《紅燭于漪》又是一部為教育行業(yè)畫像的佳作。教育的美好在于開啟智慧,點亮人生,教育事業(y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書中以“師愛超越親子之愛”“珍愛學生因材施教”等豐富事例,向社會樹起了師者形象。于老師作為中國教師的杰出代表,自信地告訴社會,教育工作者當恪盡職守、為國育才,在落實“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的戰(zhàn)略中無愧于國家的重托。
這部傳記鎖定了在茫茫的教師人海中最卓越、最年長的一位。于漪老師把生命融入使命,生命因頑強而勃發(fā);于漪老師把信念融入事業(yè),事業(yè)因奉獻而榮耀。于漪老師甘為紅燭,持續(xù)燃燒。
《紅燭于漪》是一曲獻給于漪老師的歌?!案呱窖鲋?,景行行止?!币驗樽冯S高尚,你也因此高尚;因為追隨人民教育家,學生喜歡的好教師將不斷涌現(xiàn),學生更有獲得感,民族更有希望!
(摘自《新民晚報》,有刪改)
文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一成語常用來比喻“崇高的德行”,提示我們,這則讀后感是通過閱讀報告文學感受于漪老師崇高的德行。文題概括了讀后感的核心內容,提綱挈領。
先提傳記文學的功能,這些功能也是作者評價《紅燭于漪》的標準。
概述了作品構思的方式、主要內容及思想意義,提示了“感點”。
從文眼“紅燭”來分析作品《紅燭》的巨大表現(xiàn)力和深遠影響力,以回應開篇指出的“啟迪人生、引導社會的功能”,并通過回顧于漪老師全力推動書香校園建設的事跡自然與“紅燭”聯(lián)系在一起,更能凸顯出報告文學所選角度的巧妙。同時也是借“紅燭精神”來贊揚于漪老師無私奉獻、默默耕耘的崇高品德,從而照應了文題。
從教育和教師的角度高度贊揚作品,“成長范本”引領本段內容。
簡要介紹于老師的從教經歷,贊揚她對于教育教學的勤勉耕耘和不懈求索,這一點基于于漪老師職業(yè)教書育人的角度來闡述,是她“崇高品德”的核心部分,所以盡管是簡要地敘述事跡,但作者也通過剖析于老師的心跡,生動地詮釋著她追求的境界,令人感動。
擴而展之,闡述作品對于更廣泛讀者的普遍意義,闡述中仍然依從“崇高的品德”,談于老師的愛國情懷和赤子之情,贊揚她作為國家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引述了于老師關于做教師干工作的一些心語,突出了她的真面貌、真性情。
走出作品本身,探索作品創(chuàng)作的深遠意義。作品寫的不僅僅是于漪老師,更是以于漪老師為代表的具有崇高美德的老師群像,在贊揚“于漪們”的同時也贊揚了作品的成功。
收束全文,回應文題,希望更多的“于漪”出現(xiàn)。
總評
這則讀后感的構思堪稱典范。因為它能借助文題這一框架把作品創(chuàng)作的特點與對作品中人物的高度評價結合在一起,這類似記敘文的雙線索行文。從總體上看,作者先贊揚作品“以‘紅燭’為文眼”的構思框架,然后從“一部教育專業(yè)領域的教科書,全書呈現(xiàn)一名教師從普通走向卓越的歷程”“一部勵志讀本,全書流淌著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的拳拳之情”“一部為教育行業(yè)畫像的佳作”三個角度進行具體評價。在這些論述中,作者所感受的不僅僅是傳記文學本身,其中巧妙地穿插了于漪老師在這些方面體現(xiàn)的“崇高美德”,以及對我們的教育和啟示??梢哉f,讀這篇讀后感,我們不僅了解了原作品的選材、構思、立意的巧妙,而且通過這些方面的解讀全面地了解了于漪老師的教育觀、人生觀,即“紅燭”精神。
這則讀后感的語言表達嚴謹暢達,富有情味,讀來容易讓人觸動,確實可以作為我們中學生學習借鑒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