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龍江黑河市嫩江市有一座將軍墳,經考察墓碑,可知其為清代京口副都統(tǒng)海全之墓。海全系黑龍江出身的“滿洲世仆”,自咸豐三年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起直至最后陣亡,近十年間始終在寧鎮(zhèn)揚地區(qū)與太平軍對峙。其征戰(zhàn)表現、升遷軌跡、齟齬綠營乃至身后哀榮,對觀察普通滿洲官吏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中的作為具有較普遍的意義。
關鍵詞:太平天國戰(zhàn)爭;檔案;海全
在黑龍江省黑河市嫩江市臨江鄉(xiāng)赤衛(wèi)村南小山的東南坡上,有一座當地俗稱為“將軍墳”的墓地。該墓周圍有土筑圍墻,近似方形,邊長約20米,有石制龜趺棄于原地。其墓碑現存于臨江鄉(xiāng)政府后院,僅存碑身,已斷為兩截,碑文滿漢合璧。正面漢字為:御賜加贈太子少保照忠都統(tǒng)銜京口副都統(tǒng)達充巴圖魯海全謚號壯節(jié);背面漢字為:大清同治七年(1868年)十月初一吉日昭宣。據此可知,該墓為清代京口副都統(tǒng)海全之墓。
海全,達呼爾鄂嫩氏,隸東布特哈鑲黃旗,博庫爾沁前屯人,即補打牲驍騎校。咸豐三年(1853年)經黑龍江將軍英隆上疏保舉,赴京引見。后隨琦善前往位于揚州的江北大營。
初到揚州,海全在城南三汊河負責阻截太平天國對揚州的增援,游擊馬永泰、劉琮被圍,海全躍馬馳入,與太平軍短兵相接,“手刃數人拔之出”。其后歷任副總管、總管。1854年4月,以“剿賊出力”,賞戴花翎。至當年10月,又因功獲賞巴圖魯名號。1856年4月,太平軍一破江北大營,海全在揚州以北收攏人馬,勉力防守,清廷以其“剿截江南揚州賊匪出力”,賞加副都統(tǒng)銜。
其后,清廷任命德興阿為江北大營主帥,海全充任營總,率部沿運河進攻,“大小數十戰(zhàn),毀寇壘卡殆盡,遂收瓜州”,清廷命以副都統(tǒng)補用。1858年4月,海全參加清軍攻打江浦的戰(zhàn)斗,奮戰(zhàn)南門,奪占其城,清廷將其“記名副都統(tǒng)”。5月底,海全又率部攻占安徽烏江、和州,“以馬步數百人馳擊,殲賊三千,生禽五百人”,清廷賞其頭品頂戴。當年9月,太平天國前軍主將陳玉成率兵東援,自安徽滁州、烏衣進攻浦口,占領東葛、西葛,“賊眾數萬,遍野彌山”,與江北大營清軍相持,海全撤往小店以避其鋒。10月9日,太平天國后軍主將李秀成占領揚州,包括海全在內的江北大營諸將紛紛潰散,主帥德興阿逃往邵伯。
至1859年中,海全已統(tǒng)有八旗馬隊四五百騎。1860年5月,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清軍陣腳大亂。當月底,英王陳玉成即督兵由六合、天長再攻揚州、瓜洲,清提督李若珠率部頑抗,海全領兵增援,鏖戰(zhàn)數日,最終抵擋住了太平軍的凌厲攻勢。
1861年初,都興阿出任江北大營統(tǒng)帥,“尤重海全,使與杜嘎爾、詹啟綸分將馬步兵當前敵”。當年底,清廷“以記名副都統(tǒng)海全為京口副都統(tǒng)”。
此時在江南,太平軍利用二破江南大營的有利戰(zhàn)機,相繼東征收得常州、蘇州、嘉興等府,開辟了太平天國蘇福省,成為太平天國后期主要的根據地。蘇南地區(qū)的清軍僅能勉強守住鎮(zhèn)江、上海兩地,形勢岌岌可危。京口副都統(tǒng)的駐地即鎮(zhèn)江,該城正對揚州,如太平軍攻占,則揚州西、南兩面完全暴露在太平軍的兵鋒之下。而此時的鎮(zhèn)江由原江南大營將領、西寧鎮(zhèn)總兵馮子材率潰敗后的殘部勉力支撐,故江北大營派出以海全為首的人馬對其增援。
1862年初,都興阿抽調馬步勇丁一千名,配齊軍火器械,飭參將鄭啟貴先期管帶前往鎮(zhèn)江支援。稍后又令京口副都統(tǒng)海全統(tǒng)親軍馬隊,及楚勝、銳勝兩營勇丁一千名,相繼渡江策應。江北援兵達到后,經過會商,副都統(tǒng)魁玉督隊固守鎮(zhèn)城,海全與馮子材率部出擊。清軍行至甘棠橋,與太平軍大隊遭遇,雙方展開會戰(zhàn),互有損傷。次日,清軍再次出擊華村,希圖打通前往丹陽大路,但太平軍早有準備,以優(yōu)勢兵力投入戰(zhàn)斗,清軍攻擊受挫,太平軍反攻,一舉擊斃清河北鎮(zhèn)總兵富升。清軍見“賊匪愈多,誠非一時所能掃蕩”,只得退回鎮(zhèn)江,繼續(xù)守城。
為了方便海全在鎮(zhèn)江的指揮調度,都興阿以“江北通泰各屬為規(guī)復江南根本,宜先籌保護,揚防兵勇未容深入”為辭,奏請“飭馮子材赴上海督率各營,海全接辦鎮(zhèn)江防務,并請飭薛煥(江蘇巡撫,駐防上海)接濟鎮(zhèn)江軍餉”。清廷接報后認為鎮(zhèn)江系“大江南北關鍵,地居緊要,且值逆眾悉力攻撲,海全等務將防剿諸務實力籌辦,不得稍涉松懈,并著都興阿督飭水陸各軍隨時援應”,旋即頒詔準其所請。
但公文尚未到達,馮子材就奏報:“鎮(zhèn)郡圍解……探聞江陰賊匪制造云梯數千架,豫為犯鎮(zhèn)之用。常州至丹陽一帶,屯有偽王三名,率眾數萬,意圖攻犯鎮(zhèn)城。偽忠王尚有前來接應之說,約正月十七日大舉撲鎮(zhèn)等語。”清廷接報后遂六百里加急寄諭新任兩江總督曾國藩,要求其速催新任江蘇巡撫李鴻章率部“赴鎮(zhèn),以資防剿”。同時要求“海全接辦后,都興阿自當妥籌兼顧,會合揚防援應之兵認真堵剿。魁玉統(tǒng)帶旗營官兵,協同固守,毋許稍有疏懈”。稍后,清廷“以江蘇鎮(zhèn)江府城解圍,予京口副都統(tǒng)海全優(yōu)敘”。
當時的鎮(zhèn)江,駐有旗、綠清兵一萬七八千名,每月綜計米糧軍火,大抵需餉近十萬兩白銀。但戰(zhàn)爭曠日持久,清廷餉源枯竭,鎮(zhèn)江“兵勇每月所關,或僅二三成”。馮子材部原轄都天廟厘捐,“于正稅外加收貨捐,以四卡所入贍軍”。但1861年底,該局“歸江北籌餉局,僅以貨捐歸子材,入益微”。由于餉銀銳減,底層兵士生活無著,終至1862年4月“貰米掠于市,揚言劫子材公署,江北軍乘之交哄,子材捕之”。
此事直接觸發(fā)了海全與馮子材之間的矛盾?!昂H凰?,盡歸罪南軍,飛章上聞”,奏稱“鎮(zhèn)城兵勇,不獨多無器械,亦且衣食不周”。兵丁鬧餉時,“馮子材調隊入城保護”,是海全“催令馮子材將存錢先行散放,軍心稍安”。清廷接報后立刻要求都興阿、曾國藩等分頭調查,“據實馳奏,毋庸有所顧忌,知而不言,致滋貽誤”。
都興阿接旨后僅將馮子材、海全的各自稟報原封不動地上報,清廷遂轉命曾國藩詳細調查。曾國藩領命后奏報:“鎮(zhèn)江兵勇因賒米搶奪,馮子材派兵查拏。海全袒護所部,遂派隊抵御,以致生釁。自二月以后,均已安靜如常。查馮子材委無存錢不放情事?!痹鴩淖鄨鬄榇耸碌慕鉀Q提供了重要的傾向性意見。清廷旋命“滬關月解餉銀五萬,粵關月協餉三萬,乃復下粵關,增解水師餉銀月二萬”,緩解鎮(zhèn)江清軍的餉需問題。
清廷的處理讓都興阿認識到海全恐怕難在鎮(zhèn)江有所作為,旋即便以“鎮(zhèn)城防剿稍松,擬仍將海全所部兵勇撤回江北,以敷分布”回奏,清廷很快就予以批準。
估計是沒能全權接手鎮(zhèn)江軍務,海全內心尚有負氣不甘。回揚州不久,就因“遷延觀望”被都興阿奏參,清廷則順勢給予海全革職留營處分。
不久后,4月15日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督洋槍隊進攻揚州。當天上午,太平軍“由法海寺起至虹橋、七里甸層層排列陣勢,后隊又添筑土壘,自城西南直繞至正北觀音山一帶,均有隊伍,惟空東北一路無賊”。都興阿督隊,“由城西北角中路出賊不意突出卡門,分三路沖殺,直趨虹橋一帶賊隊”。海全“由南路抄繞”,太平軍“黃旗、藍旗各隊層層圍裹,洋槍洋炮環(huán)施”。不久,太平軍伏兵大起“白旗大股約萬余人,由山后北路埋伏處蜂擁前來接應”,清軍全線潰敗。海全“左胯后猝中槍子,傷穿過甚重,幸未落馬,架扶回營,詎受傷過重,流血不止,昏迷不醒,醫(yī)治不效,即于是日亥刻(深夜)因傷氣絕”。
事后,都興阿在奏報中詳述:
查該副都統(tǒng)父母俱存,并無子嗣,于咸豐二年自黑龍江布特罕地方調赴江北大營,十年之間屢著戰(zhàn)功,曾經保獎頭品頂戴都統(tǒng)銜,從優(yōu)議敘二次,洊擢今職。奴才到防后,遇有征剿,多資得力。惟于本月十一日與賊接仗,因該副都統(tǒng)稍事觀望,幾致貽誤,不得已附片奏參,注銷都統(tǒng)職銜,摘去頂戴,并請交部議處在案。此次出隊,奮不顧身,大獲勝仗,實與陣前戰(zhàn)役無異,情實堪憫。
清廷接報后旋即頒詔:
已革都統(tǒng)銜京口副都統(tǒng)海全,前因帶兵觀望降旨革職,茲因力戰(zhàn)追賊猝中槍子,因傷身故,實堪憫惜。海全著開復原官,照都統(tǒng)陣亡例從優(yōu)議恤,以慰忠魂。
海全陣亡兩年后,清軍攻陷南京,太平天國政權衰亡。
按清朝慣例,每次重大軍事行動后,都會為在戰(zhàn)爭中陣亡、傷病去世的“忠藎之臣”建立昭忠祠?!肚迨犯濉份d:
雍正二年諭曰:“周禮有司勛之官,凡有功者,書名太常,祭于大烝。祭法,‘以死勤事則祀之’。于以崇德報功,風厲忠節(jié)。自太祖創(chuàng)業(yè)后,將帥之臣,守土之官,沒身捍國,良可嘉憫。允宜立祠京邑,世世血食。其偏裨士卒殉難者,亦附祀左右。褒崇表闡,俾遠近觀聽,勃然可生忠義之心,并為立傳垂永久。”于是建祠崇文門內,歲春、秋仲月,諏吉,遣官致祭?!辏舫?,命曰“昭忠”,頒御書額,曰“表獎忠勛”。
同治朝時,入祀京師昭忠祠的大員有:親王僧格林沁,大學士曾國藩,都統(tǒng)海全、舒通額,將軍多隆阿,統(tǒng)領舒保。海全即在其列。
除京師外,在發(fā)生重要戰(zhàn)事的“立功”各地,清政府也會建立昭忠祠。1865年初,時任江寧將軍富明阿奏請“將江寧京口陣亡殉難大員及兵丁婦女等,分別建祠”。清廷“即著于江寧、京口兩處旗營中,分建昭忠節(jié)烈各專祠”,主祀1853年南京城破時被殺的江寧將軍祥厚,后來在寧鎮(zhèn)揚地區(qū)陣亡、傷斃的江寧將軍蘇布通阿、和春,署江寧將軍京口副都統(tǒng)巴棟阿,京口副都統(tǒng)長安、繃闊、海全,及祥厚之子恩綸等,“均著一并附祀,以慰忠魂”。
在南京城內,由曾國藩出面奏請,以“殉城熸師豈曰不武,事會適然哀憫萬古”為名,立有金陵官紳昭忠之祠。該祠于同治六年(1867年)在蓮花橋東北建立,海全的牌位與祥厚、城破被殺的兩江總督陸建瀛等都位于“中一室”。
揚州地區(qū)因戰(zhàn)爭期間江北大營長期駐守,事后亦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舊城四望亭南街世公祠側”立有昭忠祠,“祀咸豐三年、六年、八年粵賊陷郡城死事諸臣”。海全的牌位亦在祭祀之列。
光緒十七年(1891年)揚州士紳詹嗣賢、汪國鳳等聯名遞稟,要求為都興阿、富明阿合建專祠。理由是:“二公以咸豐十年、十一年、同治元、二年間先后督辦江北軍務,駐兵揚州。時蘇常各郡相繼淪陷,群賊窺伺里下河一帶,郡城旦夕數驚,二公竭力守御,屢挫賊鋒,始轉危為安?!苯浀胤蕉綋徂D奏,于次年得旨允準。該祠立于廣儲門外,海全亦在附祀之列。
綜上所述,海全死后,在京師、南京、揚州、鎮(zhèn)江,先后有六處入祀其牌位,以其僅官至副都統(tǒng)而言,哀榮不可謂不盛。
作者簡介
陸德洛,男,文博副研究館員,碩士。
參考文獻
[1]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2006[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吉林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黑水先民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3]中華書局.清實錄·文宗實錄、穆宗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1987.
[4]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太平天國史料匯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政府鎮(zhèn)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6]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6.
[7]鳳凰出版社.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江兩縣、續(xù)纂江寧府志、續(xù)纂揚州府志、甘泉縣續(xù)志[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