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網(wǎng)絡(luò)上出現(xiàn)了一個流行語——“南方小土豆”,這是北方人對去東北旅游的南方游客的趣稱。同學(xué)們應(yīng)該留意到,來自粵語地區(qū)的人極少會用“土豆”一詞來稱呼該農(nóng)作物。
土豆在粵語中有九種說法:薯仔、馬鈴薯、荷蘭薯、禾蘭薯、冬薯、冬芋仔、土豆、薯兒和雪薯。其中,“薯仔”一詞是使用最廣泛、最普遍的。
粵語地區(qū)的人為什么會使用“薯仔”這個詞呢?
因?yàn)椤笆碜小钡慕蟹▔蛏鷦樱?/p>
粵語冷知識
盡管土豆在中國有多個名稱,但由土豆制成的零食——薯條及薯片,它們的名稱則是全國統(tǒng)一的。為什么呢?原來,這兩個詞都源自香港粵語,隨后逐漸傳播至整個中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叫法已經(jīng)被全國人民接受并習(xí)以為常。
薯仔“起名”那點(diǎn)事
土豆的原產(chǎn)地為南美洲,荷蘭人在4 0 0年前將其引進(jìn)中國,因此它被稱為“荷蘭薯”。早期種植的土豆體型并沒有如今這般大,僅像一顆龍眼或荔枝。由于土豆的形狀還酷似馬鈴鐺,故而它被賦予了“馬鈴薯”的美稱。
廣東人喜歡將外形小、長相精致或年輕的人、事、物,在其名稱后加個“仔”字。例如粵語中的“凳仔”“妹妹仔”分別意為“小椅子”和“小女孩”。當(dāng)小小的土豆來到廣東后,其名稱便融入了粵語文化特色,被稱為“薯仔”。
“薯仔”還是個形容詞?
在粵語中“,薯仔”不僅作為名詞存在,還兼具形容詞的功能,如“薯頭薯腦”和“薯薯地”就是“薯仔”作為形容詞的生動延伸。這些詞都用于描述人不夠機(jī)敏,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
不過,“ 薯”并非這些詞的本字,而是“伹”( 粵語讀音:sy u4 ),“伹”字有蠢、笨的意思。生長在土地里的薯仔表面會覆蓋著一層厚厚的泥土,不出眾的外表讓人們將“薯仔”看作是“老土”“平凡”和“蠢鈍”的代名詞,這一涵義與“伹”字的本意十分相似。而在粵語中,“ 薯”與“伹”的發(fā)聲相近。久而久之,人們就用“薯”代替了“伹”字。因此,“伹頭伹腦”和“伹伹地”就變成“薯仔”的“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