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熙業(yè)教授和林邁可教授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事業(y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平西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是晉察冀根據地的一部分。1937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qū)在五臺山正式成立。次年3月,由晉察冀軍區(qū)第一軍分區(qū)第"一支隊第三大隊為主組成的鄧華支隊挺進平(北平)西。5月,宋時輪支隊由晉西北挺進平西,與鄧華支隊會合,組成八路軍第四縱隊,進一步鞏固發(fā)展平西抗日根據地。1939年初,第四縱隊返回平西;6月,粉碎日偽軍五路圍攻,乘勝開辟了淶水、房縣、涿縣平原地區(qū)的工作。次年3月起,根據地軍民同敵人展開長期艱苦斗爭,粉碎敵人的多次“掃蕩”。1944年,平西軍民積極配合各區(qū)部隊粉碎日軍對冀東區(qū)的大“掃蕩”,進一步擴大了根據地。
貝家花園是法國籍醫(yī)生貝熙業(yè)先生(Boussier)建造的,民國年間他來華開辦醫(yī)院,在協和醫(yī)院當大夫。他的愛人患了肺病,作為醫(yī)生深知清新空氣更有利于病人的康復,于是在京西陽臺山上修建別墅,以便工作之余來此休息。而陽臺山北麓的鷲峰腳下林木蒼翠、奇石林立、山泉淙淙,景色十分秀麗,因此這座別墅被人稱為“貝家花園”。
表面上看起來,貝家花園和抗日根據地根本不搭界,一個外國大夫的貝家花園怎么會與抗日根據地有關系呢?但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就有兩位外國教授把貝家花園作為“基地”,向平西根據地輸送了大量物資,包括藥品和無線電設備,有力地支援了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
貝家花園的主人貝熙業(yè)是一位法國醫(yī)生,能講一口流利的北京話。他1913年3月抵達天津后,在中國生活了41年,1954年回到法國。貝熙業(yè)先后擔任法國駐北京公使館醫(yī)生、圣米歇爾醫(yī)院大夫、燕京大學校醫(yī)、北堂醫(yī)院院長等職,是民國初期最知名的外國醫(yī)生。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fā)后,貝熙業(yè)代表外國駐京醫(yī)官致函中國紅十字會,愿意為紅十字會服務。
不久,受中國共產黨北平地下交通員黃浩委托,他從北平大甜水井胡同16號的舊宅住所,秘密運送藥品到北安河的貝家花園,再由八路軍地下人員輾轉運到平西抗日根據地,這些醫(yī)療物資中有一部分直接給了白求恩大夫。
當時年近七旬的貝大夫,騎著馱滿藥材的自行車,從北平城里出發(fā),騎行幾十公里,穿越日軍封鎖把救命藥品和醫(yī)療器械運送到西山的別墅,再由這里運往奉系根據地。而這條冒著生命危險開辟的道路,被稱作是自行車的“駝峰航線”。
在一幅歷史照片中,貝大夫與八路軍戰(zhàn)士在一起,照片的背面是貝大夫親手寫的法文注釋:“1939,八路,在北安河”。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貝家花園還作為中共地下黨的聯絡站,并架設了秘密電臺。
英國人林邁可在他所著《八路軍抗日根據地見聞錄——一個英國人不平凡經歷的記述》一書中,詳細講述了他和貝家花園的一段往事: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在北平燕京大學執(zhí)教的林邁可教授因同情和幫助八路軍而遭到日本軍警的搜捕,他逃離燕園后先到達貝家花園,然后與八路軍的游擊隊取得聯系,開始了他的抗戰(zhàn)生涯。
英國教授林邁可不僅是燕京大學的經濟學講師,更是中國抗日根據地的重要參與者,和貝大夫一起,用他們的智慧、勇氣和無私的精神,為八路軍提供了寶貴的物資和技術支持。
林邁可,原名邁克爾·林賽,畢業(yè)于牛津大學,1937年應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之邀,來到中國擔任經濟學講師。在來華途中,他與加拿大醫(yī)生白求恩同乘一船,這段經歷也為他日后投身中國抗戰(zhàn)埋下了伏筆。在燕大任教期間,林邁可教授不僅傳授知識,更對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產生了深厚的同情,并積極支持根據地的工作。
1938年夏天,林邁可教授又與同事戴德華一起,從北平出發(fā),來到冀中平原的呂正操將軍司令部。在那里,他們受到了根據地軍民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呂正操將軍的部隊還護送他們越過平漢鐵路,進入山西五臺山區(qū)的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在那里,林邁可見到了聶榮臻將軍,也看到了根據地軍民為抗日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犧牲。
在晉察冀根據地,林邁可被震撼了,看到了群眾舉行抗日集會,軍隊在緊張操練,兵工廠的工人在積極地工作,鄉(xiāng)村小學的黑板上寫滿抗日標語,百姓平等參政議政,以及根據地人民的文化活動。這一切都讓林邁可感受到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堅定的民族信念。
然而在艱苦的抗戰(zhàn)中,八路軍面臨著嚴重的物資短缺問題。尤其是藥品和無線電臺零件等緊缺物資。林邁可教授利用外籍人士的特殊身份,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將后方稀缺的藥品和無線電零件等物資運送到根據地。他騎著摩托車,穿越日軍哨卡,將物資送到設在北平西郊的八路軍地下聯絡站。然后,這些物資再通過山中小路送到平西根據地。這條被命名為“林邁可小道”的道路,成為八路軍獲取緊缺物資的重要通道。
除了物資支援外,林邁可教授還利用自己的無線電技術知識,為八路軍的通訊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利用繳獲的無線電設備改造發(fā)射機,在延安清涼山上架設了菱形天線。在黃土高原的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窯洞里,林邁可首次向世界發(fā)出以新華社延安為電頭的英文通訊稿。1944年9月1日,新華社英文每日電訊正式開播,這個訊號來自遠隔太平洋的中國延安,也是日后成為新中國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走向世界的開端。林邁可教授的這一貢獻,不僅提高了八路軍的通訊能力,也為中國的抗日宣傳和國際援助打開了新的窗口。
在根據地期間,林邁可教授還與八路軍將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身穿八路軍軍裝,走遍每一個軍分區(qū),改裝整修無線電臺。他的足跡遍布了黃土風沙和遼闊壯觀的長城落日下的每一寸土地。在那里,他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也見證了中國人民為抗擊外侮而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堅韌不拔的抗爭精神。
在林邁可教授支援八路軍的過程中,有一個故事特別感人。那就是他與白求恩醫(yī)生的深厚友誼和共同奮斗的經歷。白求恩醫(yī)生是加拿大共產黨員,受美國和加拿大共產黨的委托,來到中國華北的抗日根據地反擊日軍的侵略。林邁可曾寫道:“白求恩是一位熱心而又相當樸實天真的共產黨人……他有兩個特征:一是他熱愛他的病人,絕不讓后者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二是他在學習外語上很無能,他在中國一年多了,卻只能說‘開飯’之類的簡單漢語……”
在白求恩的流動醫(yī)療所里,林邁可見到了許多前線傷兵,手術一個接一個的場景。他被白求恩用手術刀挽救無數生命垂危傷員的神奇技藝所震撼,于是用相機記錄下了這些寶貴的鏡頭,也記錄了白求恩醫(yī)生工作的瞬間。
現在,這些照片成為中國抗戰(zhàn)歷史上的珍貴資料。
林邁可教授曾在多次運送物資的過程中,巧妙地利用日軍檢查站的疏忽,將急需的藥品和醫(yī)療器械成功運送到根據地。后來留在根據地,不僅教八路軍戰(zhàn)士們學習英語,還幫助他們改進無線電臺的接收效果,提高了通訊效率。
林邁可教授在根據地期間學會了包餃子,還與根據地軍民一起放鞭炮、舞獅子,度過了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享受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與白求恩的相處之中,林邁可更加堅定了支援中國抗戰(zhàn)的決心。他看到中國共產黨人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中與日軍不屈不撓戰(zhàn)斗的精神,也看到了中國人民為抗擊外侮而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堅韌不拔的抗爭精神。這些經歷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支援中國抗戰(zhàn)不僅是一項正義的事業(yè),更是一項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犧牲的事業(yè)。他在支援八路軍的過程中,不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也收獲了許多珍貴的回憶和友誼,特別是他為根據地的電訊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的事跡和精神將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也激勵著后來的人們?yōu)楹推脚c發(fā)展事業(yè)而努力奮斗。
從貝家花園走出的兩位外國教授,積極參加根據地的工作,投身抗日戰(zhàn)爭的故事說明:真正的友誼和合作是不分國界的,在共同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只有攜手并肩、共同奮斗才能取得勝利。同時,貝熙業(yè)教授和林邁可教授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事業(y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