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以講究“韻”而著稱,“韻”是音樂升華的最高形態(tài),是音樂的靈魂。古箏的“韻”蘊含著虛實之美,是古箏之魂;古箏的五聲音階如行云流水,音色有陽光透水般的透明、晶瑩;古箏本真的美是詩意的美,就是中國的意象之美。
“韻”是古箏的靈魂
中國民族樂器中的“韻味美”,在世界樂器之林中獨具特色。古箏演奏家、武漢音樂學院副教授尹璐說:古箏的“韻”存在于音樂的婀娜婉轉之間。演奏中的吟、揉、滑、按、彈、挑,使得旋律互為滲透,柔和悅耳。更有“以韻補聲”的彈法,它使得樂曲更柔和,色彩更濃厚,達到獨特的韻味?!霸诠殴~的演奏記法中‘韻’能使樂曲具有各種形態(tài),而稱為活音;‘韻’里蘊含著虛實之美,溫文爾雅且內功深厚;‘韻’也是藝術家的風度、才情、格調、審美情趣的自然流露。因而,不同的古箏演奏家,不同的藝術修養(yǎng),給聽眾留下風味無窮的韻味?!崱彩遣煌貐^(qū),不同地方風格的界定,才使得古箏樂曲和演奏風格特點異彩紛呈?!币慈缡钦f。
明·陸時雍在《琴學叢書》中說:“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尹璐老師說:古箏流派紛呈。嶺南客家,箏聲悠揚,意境高遠,含有“中原遺韻”?!冻鏊彙贰堆律桨А肥撬拇砬?;山東箏爽朗淳樸,善用刮奏加花,滑顫作韻,以及托、劈、挑、撮等演奏手法,突顯齊魯之韻;河南箏為鄭汴之音、盡得中州古韻,音質飽滿圓潤、質樸典雅;浙江箏派有清麗淡雅之風,我們從古箏的“快四點與搖指”等演奏技巧中,那隱約的蘇州評彈與昆曲元素幾絲韻味的穿引,如見江南園林,小橋流水,美不勝收。這些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箏曲,有的韻味細膩,虛靜超逸;有的精巧委婉,躍然回梁;有的充滿詩情畫意,聲韻輕簡,聽后讓人蕩氣回腸,殊堪尋味。從尹璐所演奏的多種不同風格的箏曲來看,顯示了她掌握傳統(tǒng)箏樂流派風格的能力,但又不囿于一家一法,而是博采眾家之長,古箏在她的揮灑中,透著一份高遠和旨趣的空靈。
“水”是古箏的特色
中國古箏的美學特征是:“點”的形態(tài),“流”的過程,“韻”的內核。古箏聲色極富韻味,尤其對水聲的描述,有聲、有色、有韻。不禁使我想起文學家們對水的描述:”美在醇,不在純,純凈的水是沒有味道的,平靜地、流暢地流過的溪水難以引起人們的美感,當它在起伏曲折的山石間輕吟低唱,便顯得分外生動,自然景物如此,音樂亦然。尹璐說:古箏的美不僅在聲音和鮮明的外部形象,也在意境雋永的內在涵義。
我們知道,古箏是以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來定弦的。它是用“三分損益”的五度相生法得出的中國民族調式。因此,古箏的琶音有一種清新簡潔的“滑水”之美,充溢著自然的靈秀之氣和悠遠的人文之氣。君不見,箏曲中的《漁舟唱晚》《春江花月夜》《蕉窗夜雨》《出水蓮》《高山流水》等等,以“水”為題材的樂曲,俯拾皆是,美不勝收。這些樂曲也正是尹璐老師經(jīng)常表演和教授學生的曲目。
嶺南客家箏曲《蕉窗夜雨》《出水蓮》,都是以“水”為題的傳統(tǒng)佳作。前一首尹璐老師用如水珠般的旋律語言,在琴弦上傾吐了細膩、纏綿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尤其樂曲的后半段,伴著遠處的隆隆雷聲,雨越下越大,節(jié)奏越來越快,旋律由低轉高,曲中主人公思緒萬千,更加生動地顯示出滴滴嗒嗒的雨聲,時大時小,雨聲似近還遠……隨著樂曲的旋律,流淌出如縷不斷的情思。在昏暗的月色之下,在清冷的夜晚品味暗香與寂靜,不禁想起了“靜以思,深以遠”的古語。如果說《蕉窗夜雨》是一首懷鄉(xiāng)曲的話,那么,《出水蓮》則是“清水出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的優(yōu)美詩歌。筆者十今欣賞漢樂府中“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名句?!冻鏊彙芬磺茡P遠達,在五聲音階行云流水般帶出的旋律,波光云影,澄澈清麗,貫穿演奏的是如水般的靈性,音樂之水浸潤著如歌似唱、逸勢起伏,更凸顯了古典詩詞與箏韻的無限魅力,使得樂曲與標題,畫面與聽覺,把《出水蓮》的空靈意境訴之于淺吟傾訴之中,堪稱是一首用音符寫作的贊美詩,從作品的結構到音樂表現(xiàn),無不充滿了詩意。
值得一提的是:《出水蓮》在尹璐老師的輕攏慢捻、圓潤靈通的演繹下,以物喻人,重在言志。她演奏的這首客家箏曲,音質通透,琴聲清麗,不禁使筆者想起了中國傳統(tǒng)的賞花標準,即欣賞花的“色、香、韻?!睆膶嵸|上說,“韻”是花的內在美,“色”與“香”是花的外在美,內外美的統(tǒng)一,則是詠“花”的真正美。古人的賞花、聽樂標準,是符合現(xiàn)代美學原理的,尹璐在演奏中,把這些“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寓意表露無疑,實在是難能可貴。她在彈奏中既有技術上的嚴謹與準確,又有柔和的音色和柔美清悠的韻律,將《出水蓮》演繹得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詩”在古箏曲中的完美表達
尹璐說:音樂和文學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再如另一首古箏曲更是將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傳世名篇,素有“孤篇壓全唐”之譽的《春江花月夜》譜成了一首膾炙人口的佳曲,流傳于世。尹璐在彈奏中,以人文的情懷去表現(xiàn)詩情和曲意。她清秀的演奏風格、婉約含蓄的意蘊、古色古香的樂風,讓聽眾沉浸在中國傳統(tǒng)的詩、樂、畫于一體的藝術之中。
抒情詩《春江花月夜》并非只為一夕“月”色,一“江”春水,或“花”和“夜”,而是借景抒情與感懷,寫出“江山如此多嬌”,寫出人的思想情感。這首詩從月升到月落,無論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潔,斜月的迷離和落月的纏綿,無不充滿著詩意和含蓄。因此,尹璐在演奏此曲中,她用古箏晶瑩剔透的音色,圓潤質樸的音質以及按、滑、吟、帶等技巧,使旋律在美中有優(yōu)雅、有層次、有深度,更有女性情愫蕩漾于安詳悵然的意象之中,同時,顯現(xiàn)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以及對美的境界的向往。
在她看來,《春江花月夜》如同畫卷,樂譜上的每一條線,每一個點都是旋律的組成部分,它們互喚、互應、互讓、互纏,聯(lián)綴成優(yōu)美的律動。樂曲共有十幾段小標題,她的演奏張馳有度,且十分重視全曲的緊密與留白的對比。南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說:“隱以復意為功,秀以卓絕為巧。”演奏要有含蓄美,藝術才能產生隱秀的魅力。如果演奏既直且露,沒有夸張,沒有變形,沒有留白,沒有浪漫氣息,也就沒有深度,就達不到“秘響旁通,優(yōu)采潛發(fā)”的藝術效果。通過層層鋪墊,使音樂浪潮迭起,讓聽眾在享受音樂的過程中,領略詩詞之美,感受詩詞背后的文化內涵。于是,詩的節(jié)奏,樂的旋律,畫的美感,無不融入她的演奏之中。她的演奏充滿了詩情,充滿了靈性,充滿了美感,也盡顯古箏的表現(xiàn)容量,這種與自然的對話,使人升華與深沉。
傳統(tǒng)箏曲《漁舟唱晚》流傳之廣是前所未有的,此曲是根據(jù)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詞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而作。樂曲以古箏極為豐富的音樂表述,勾勒出。初夜泛舟的生動景象,尹璐在演奏中除駕輕就熟地表現(xiàn)徐風清波、櫓搖槳漾的場景外,她著力描繪出人們的縷縷情思,以及心靈深處對大自然的感懷與向往。她的彈奏,其指尖吟揉之間,彌漫文靜婉約之氣,余音縈繞,典雅中有抑揚頓挫之變化,嫻靜中有回轉起伏之律動。那如水的音樂宛如浸漫著唐詩風韻,在熏風中飄然。
這些樂曲在她的精細演奏中,都滲透著中國古典詩詞清幽飄逸、含蓄深沉的藝術風格,更凸顯了古典詩詞與琴韻的無限魅力。她把古箏所固有的美妙音響、自如的技巧及令人信服的音樂詮釋,絕妙地結合在一起,真正體現(xiàn)了她完美無瑕的音樂素質。此外,通過她的演奏,使我們看到了她身上的“學院派”的烙印,那就是在藝術的不期然中,她尋求的一種完美和經(jīng)典的品格。我們說“派”就是風格,就特點,演奏音樂作品就要有藝術個性,有藝術特點,就能形成派。同時也體現(xiàn)了新一代藝術家跨越文化的藝術視野及語言模式。
國之風骨 浩然之氣
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一首古箏協(xié)奏曲《臨安遺恨》的問世,奏出了古箏多種現(xiàn)代音色和技法,其作品不僅開拓了古箏的技巧功能,同時對演奏者的技藝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此曲也顯示出尹璐老師在箏藝方面的兼容風格才華。聽她演奏此曲,使人頓生“劃然變軒昂,勇赴敵場”之概。樂曲以古曲《滿江紅》為素材,多次變化而成。樂曲講述了岳飛被奸賊謀害,在獄中彌留之際,對以往戰(zhàn)斗生活的回憶和對親人思念的復雜心情。因此,演奏這部作品不僅要有過硬的演奏技巧,還需要有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
她的演奏前半段突出了一個“悲”字。她的彈奏中那一絲憂愁始終貼附在旋律音符之中,她那輕揉慢吟的悲郁琴音,傳達的是惆悵與悲沉,琴弦中散發(fā)出的是離愁別緒,如詩一般的傾訴,輕輕地沁入聽眾的心尖,震撼心扉。憂傷,作為美而言,不是沉淪,更非絕望,而是很高深的精神境界,是一種藝術之美。樂曲的后半段她突出了一個“憤”字,最后悲憤交加、成為弦上詩章。音樂是隸屬于情感的,所謂理性的音樂只是形式上的,其內涵是感性的。尤其最后一段快板,只見她左右手有力的連指和掃弦以及大幅度的搖指等高難度的技巧使用,整首樂曲的演奏激情四射,顯出濃烈豐沛的內涵,豐富多變的戲劇張力,大氣激蕩,浩然之氣貫穿全曲,在激情般的音流中,每個音符都在理性的俯視下,錚錚有聲。將岳飛的英雄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將國之風骨、民族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聽尹璐老師演奏此曲如讀楚辭漢賦,把人們引向遙遠的年代,讓聽眾沉緬千年歷史的深思回望之中,一種渾樸的愛國主義呼喚聲,復歸到人們內心深處,在中華大地上久久回蕩……
演奏一部標題性協(xié)奏曲的成功與否,最終與其是否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有關。音樂的情感,不是單純的情緒宣泄,它不僅需要熟練的演奏技巧,更要有豐厚的精神思想內聚。尹璐的演奏既有學院的準確,又有民間的靈活,堅實的演奏基礎和嫻熟技藝是她的底色。因此,樂曲中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處理得十分細致,演奏技巧得當,音量的控制、樂句的伸縮、樂段的轉換、音色的變化處理得當。一曲《臨安遺恨》,回歸古箏的屬性,追求古箏內涵的厚重,展示出古箏多樣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技巧,為古箏這一古老的民族樂器注入了新的表現(xiàn)活力。
回歸藝術和教育本源
尹璐成為優(yōu)秀的古箏教師,異乎尋常。她不僅生長于中國文化底蘊深厚的荊楚之鄉(xiāng),還有緣接受完整的高等音樂教育。她先后師從武漢音樂學院高雁、趙毅教授和中國音樂學院王中山教授,廣學百家,融鑄眾長,使她在古箏演奏、教學中獨樹一幟。她有充分的藝術稟賦,蕙質蘭心,她以美學的視覺和女性的細膩與大氣的交融感,為我們打開了一個獨特的審美空間,從而豐富了聽眾對古箏演奏藝術的欣賞體驗。
她在武漢音樂學院的古箏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在與學生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中不斷完善自己,不斷豐富自我知識,這樣才能既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藝術人才,又能夠使教師自身獲得進步,正所謂“教學相長”。她的可貴之處在于“師其心而不滯于跡,著于意而不拘于象?!贝送?,她上課中常常告訴學生:每個成熟的演奏家演釋作品,內藏錦繡而不單純炫技,她說技術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光芒內斂的演奏者的委婉與潤澤的背后,肯定是對每一首作品悉心鉆研和對生命的感悟。她還要求學生除了注重理論學習外,還要多參加一些藝術實踐,經(jīng)常登臺表演,與觀眾見面。因為舞臺不僅具有藝術的高度,更具有學術的深度,是音樂表演人才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和可行思路。長期以來,她一直以自己真切的所感、所思、所悟、所解來對對待她所摯愛的古箏教學工作。尹璐的聰慧在于她在教學中善于思考,勤于踐行。她之所以在教學中受到學生們愛戴和社會的肯定,首先她作為古箏教師,不僅有著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演奏技能,還有著不斷積累的教學經(jīng)驗,更有著提高教書育人的責任和對職業(yè)的一份敬畏之心。她用“師愛”讓學生們感受學琴的愉悅,對女性來講,用一種“母愛”的胸懷,關心學生的成長。對于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贏得社會、家長和學生的尊敬。
尹璐對古箏多年如一日篤行力學,默默耕耘,成績斐然,她游學名家,博采眾長,深諳各派箏家的演奏特色。無論是秦聲見稱的陜西箏、鄭汴之音的河南箏,還是閩安韶安的福建箏、韓江絲竹的潮州箏等等,她如數(shù)家珍,廣為吸收。由此可見,要想達到上乘的藝術效果,光靠技術支撐僅僅是個基礎,關鍵還在于要具備更深層的文化技術積累和細膩的心理體驗。她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皩W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只有學而思,思而后進,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傳給學生。
她的演奏與教學是成功的,這都得益于她的人文情懷和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顯示了她疏潤深厚的藝術章法,她筆耕不輟,文字清雅,從而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藝術觀念和美學理論。尤其她在演奏中出色地發(fā)揮了女性特有的性別魅力和帶有女性特征的智慧,在古箏演奏中女性雖不及男性的力度,但她彈奏樂曲時,敘述之如歌如泣,描述之細膩柔美,想象之瑰奇微妙,意境之清靈脫俗,可謂有美皆備,無麗不臻,聽后不能不讓人一詠三唱,嘆為絕妙,呈現(xiàn)出一種力透紙背的情感穿透力,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她的擅變善化,柔韌流暢的演奏,既是傳統(tǒng)的,古典的,也是現(xiàn)代的,時尚的,將女性的醇釀于博、業(yè)精于勤之美,展示給聽眾。
尹璐告訴筆者:如果器樂表演實踐中缺乏理論支撐,不利于發(fā)展古箏表演藝術。因此,她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撰寫出一篇篇音樂論文,這些文字都是從她演奏與教學的心得,上升為理性的佳作,可以看出她對箏學的研究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有著一定的學術價值,因為這些是她從教學與演奏中總結出來的理論,再回到實踐中去,是一條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紐帶,是教學與表演、演奏與聽眾之間的理論橋梁,也是構建良性古箏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最好的理論基礎。她的這些箏學理論,對古箏創(chuàng)作、演奏及教學實踐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古箏的魅力在于其經(jīng)歷千年的盛傳不衰,但我們不應因其“古”而忽視其當下的“新”,如何傳承前輩的琴學傳統(tǒng),如何在當代讓古箏發(fā)出時代新聲,是當代古箏學家們和尹璐孜孜不倦的追求。
尾聲
聽尹璐的演奏,總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女性氣質和感染力,彌漫開來。她的音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純粹的藝術空間,她的高雅深藏在樸素的背后,她優(yōu)美的琴聲,讓我們吮吸到一股女性獨有的濃郁、甘醇和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