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體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上力度極大,古詩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教材收錄的不但數量大,質量上水準也高,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增長準備了豐富的養(yǎng)料。但對小學生來說,要將這批量大質高的財富收入囊中且能隨心運用,面臨不小的難度。就這一問題的解決,教師可多在教學方式下功夫,以較有新意和實效的辦法,增強課堂趣味性和吸引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掌握和內化,最終提高審美能力。
一、豐富誦讀形式,激發(fā)樂學情緒
古詩的美體現在其語言、韻律、意象、情感各個方面,反復誦讀是接近美最直接最方便的方式,是學習古詩的重要方法。如《毛詩序》所言:“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薄霸伕琛笔乔榫w醞釀激發(fā)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的反應,誦讀盡管不如“詠歌”激烈,但讓學生在誦讀中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讀出情感,漸漸也就能讀出古詩的音韻之美,品出漢語言之美,從而形成自身獨特的審美體驗。
誦讀古詩的形式多種多樣,學習古詩,應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可以放聲讀,也可以默讀;可以搖頭晃腦地讀,也可以面沉似水地讀……引導學生在這種自由自在的氛圍中,把古詩的字音讀正確,詩句讀通順。如三上第四課中《夜書所見》一詩,學生可能會將其中的“挑”這個多音字讀錯,此時教師就要糾正讀音,先讓學生讀準確,再將整首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題材的古詩采用不同的誦讀形式。如二上語文園地三中的《小兒垂釣》一詩,可以讓學生邊表演邊誦讀,這樣更貼近生活,能產生共情。教學二下課文單元第一課中的《詠柳》時,可以選擇輕柔靈動的古箏曲配樂朗誦,讀出“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春日舒緩。音樂的優(yōu)美旋律與古詩的音調韻律融合,使音樂與古詩文本相映成趣。另外,唱誦古詩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節(jié)奏簡單的古詩兒歌,如《春曉》《鵝》,帶領學生跟著兒歌唱誦古詩;也可以與音樂老師溝通合作,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尋找曲譜、樂曲,并根據樂曲自編一些簡練、優(yōu)美的曲調來唱誦古詩。如唱響《鋤禾》,可輔以樂器、配合動作,以載歌載舞的形式演唱古詩。歡聲笑語中,學生不僅容易記住古詩,還不自覺地體驗到古詩的音韻之美。
在中高年級的古詩課堂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吟誦感受古詩之美。吟誦是一種獨特的讀書方法,需遵循“平長仄短”的朗讀規(guī)則,即一聲二聲拖長語調,讀得舒緩,三四聲無須延長,讀得急促。那平仄相間、長短高低的錯落之音,讓學生在吟誦中便能自發(fā)感受古詩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引向聯想創(chuàng)造,發(fā)展形象思維
學生想象力的發(fā)展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密切相關,基于古詩的想象離不開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言簡義豐的古詩不僅是一種語言藝術,還涵蓋音樂和繪畫藝術,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想象力,發(fā)展形象思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詩教學中,通過激發(fā)學生的聯想創(chuàng)造,將古詩教學和學生生活實際聯系,不僅縮短了學生與古詩之間的距離,有助于學生感悟古詩大意,體驗詩中經驗,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借助插圖聯想創(chuàng)造
教材插圖選用的多是富有韻味的中國畫,雖然不如卡通畫等形象直觀,但卻給人以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因此,在低年級古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中國畫插圖,引導學生根據圖畫聯想創(chuàng)造。如一下語文園地二的《春曉》配的花鳥圖,幾只鳥兒站在桃花枝上,幾片花瓣在風中飄落,畫面干凈簡單卻又意蘊深遠,給人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看著插圖誦讀,一邊讀一邊想象鳥兒的清脆鳴叫,想象花瓣在風雨中輕輕飄落的美好場景……就這樣,學生在想象中還原畫面,將靜態(tài)的詩句轉化成有聲有色的場景,不僅體會到詩人悠閑賞春的意境之美,也有效促進了想象力的發(fā)展。
(二)創(chuàng)設情境聯想創(chuàng)造
創(chuàng)設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激活學生的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理解的一種教學方法。中高年級的很多古詩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如五下第四單元的語文園地中《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全詩多在敘事寫景,既沒細數情多深,也沒陳述自己佇立江邊以目相送的時間多久,但一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卻道出詩人送別時復雜的情感,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啊!為了讓學生體驗詩人的離愁別緒,教師可以配以背景音樂《寒鴉戲水》,運用優(yōu)美的語言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此時此刻,假如你就是岸邊的李白,你會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畫面,又有哪些心里話要對你的好友傾訴呢?閉上眼睛想一想。學生在音樂和語言的渲染下很快進入角色展開想象,幾分鐘后教師詢問學生:“李白,眼看著友人登上了船,你想對他說什么?”“李白,友人的船越走越遠,你想對他說——”……通過想象、代入角色與角色對話,學生不僅體會到了古詩詩句中似乎并不存在的詩人形象,還會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三)品味字眼聯想創(chuàng)造
抓住關鍵字詞,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想象畫面。如教學三上第一單元語文園地《所見》一詩,“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中的“騎”和“振”將牧童無憂無慮的生活描寫得淋漓盡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這兩個關鍵字眼,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騎著黃牛的牧童,在靜謐無人的樹林里放聲高歌的場景,更進一步感受牧童的喜悅之情。又如四上第三單元第九課中《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一個“鋪”字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靜謐與溫柔相應而生??梢?,古詩教學時抓住關鍵字詞品味聯想,就能更好打開學生想象的大門,讓古詩變得更形象具體。
三、關注系統(tǒng)積累,精進語言表達
學習古詩審美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語言表達技能的精進,但僅靠零散的單篇古詩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注重古詩教學的拓展和積累,引導學生對相同主題或者相同詩人的其他詩詞拓展閱讀,豐富意象,擴充知識量,充實語言積累,使古詩的學習在拓展延伸中更具實效。古詩的系統(tǒng)積累,可同一題材下拓展,如教學四下第二十二課中的《芙蓉樓送辛漸》,組織學生對送別詩這一題材群文閱讀,引入四上第七單元語文園地中《別董大》、六下古詩詞誦讀中《送元二使安西》等古詩,引導學生采用整合對比的閱讀策略,領會朋友間長期無法相見而產生的濃烈的深情厚誼,體會不同詩人、不同場景的離別味道。此外,教師還可以對同一詩人的其他較為出名的作品延伸閱讀,如學習二上課文單元第八課中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引導學生拓展誦讀二上課文單元第十九課中《夜宿山寺》、三上第十七課中《望天門山》、三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中《早發(fā)白帝城》、四下第六單元語文園地中《獨坐敬亭山》等古詩,讓學生跟著詩人去游覽祖國的秀麗山河,從而更深入地了解詩人的風格和內涵。學生通過廣泛的古詩積累和拓展閱讀,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和規(guī)律,領會古詩簡潔語言的精妙,既能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培養(yǎng)語感,還能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習慣。
四、融合古詩歷史,促進文化傳承
古詩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凝聚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教學古詩時,教師不能僅僅只關注對古詩文本的解讀,還應引導學生了解古詩的創(chuàng)作年代、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生平閱歷,古詩文本中的用典、意向等。如三下第九課中《元日》,“春風送暖入屠蘇”傳遞了這樣的文化信息:古代春節(jié),人們要喝屠蘇酒;“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桃”是指桃符,古時辭舊迎新之際,人們常在長方形桃木板上寫“神荼”“郁壘”的名字,祈福避禍。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即《元日》是王安石變法的宣言書,寄托了王安石強國富民的抱負以及破舊立新的樂觀精神。由此,讓學生在文化傳承中增強文化自信,從另一個角度體現審美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