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極具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類型, 大地藝術在全球范圍內經(jīng)歷了六十多年的持續(xù) 拓展。其特殊的“場所”特征對傳統(tǒng)藝術符號 觀提出了全新的挑戰(zhàn),并“暗示出全球美學 (global aesthetics)研究重心的某種轉向”[1]。 針對這一特征,大地藝術的理論先行者羅伯 特 ·史密森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就提出“場所 / 非場所”(dialectic of site/nonsite)這對辯證概 念,為大地藝術的符號研究提供了基礎性理論 資源。然而,過去關于大地藝術的研究多專注 于“特定場所”(specific-site)的特征研究, 卻鮮有對作為其符號化內容的“非場所”及其 審美內涵的理論辨析。本文以海德格爾關于大 地的“顯隱之思”及其后學塔拉斯蒂關于“存 在”的“超越之符”為線索,對大地藝術“非 場所”的辯證符號化運動進行考察,試圖揭示 這一重要藝術形式為當代藝術符號研究帶來的 理論啟示。
一、何謂“場所 / 非場所”
早在 1968 年,一群身居美國的青年藝術家 不滿于現(xiàn)代主義藝術日益深陷形式主義烏托邦 的現(xiàn)實,呼吁“回到自然”,到真實的大地之 "上進行創(chuàng)作,并以照片、錄像、實物、文字, "甚至設計草圖等形式對作品進行記錄和展覽。 "藝術理論家羅伯特 ·史密森提出“場所 / 非場 所”這一辯證概念,正是用以揭示大地作品所 "處的自然空間及其記錄展示方式的這種內在關 系。在反思藝術家責任和藝術功能的同時,大 "地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方式與西方藝術傳統(tǒng)徹底決裂。
無論是以早期的“圖像志”還是現(xiàn)代的“藝術符 號”理論,都無法對蓬勃發(fā)展的大地藝術作品給 出恰當?shù)姆枌W解釋。大地平凡拙樸的現(xiàn)實形態(tài) 也不再僅僅與傳統(tǒng)的形式主義審美相聯(lián)系。藝術 從一種具有獨立品格的“物”形態(tài)轉變?yōu)橐环N “場所”性存在。由于大地藝術作品通常位居偏 遠、規(guī)模龐大且暴露在自然環(huán)境中,藝術家常常 不得不制作相應的地圖、影像圖片和文字記錄用 于向無法親臨實地的觀眾呈現(xiàn)作品,“場所”和 “非場所”都是大地藝術的構成部分,兩者共同 構成大地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大地作品是一 個由所有參與其中的不同指示物共同構成的巨大 的“內在關系網(wǎng)絡”(web of interconnection), 正是這些內在關系進入公眾意識,才使某一具體 “場所”得以建立。因此,可以說“非場所”是 “場所”的具體化,它不是讓“場所”變得抽 象,而是將藝術觀眾引向一種“場所”自身的生 成性(generative)。“非場所”就其根本而言必 然指向一個現(xiàn)實中的“特定場所”。
在羅伯特 ·史密森看來,“場所 / 非場所” 并非“原物”和“再現(xiàn)”的簡單對應關系,而 "是“被抽象化的,三維的一系列圖示,指示著 "一個‘特定場所’,引導我們到某個地方,于 "是我傾步跟隨”?!胺菆鏊迸c外部世界具有 "無限的關聯(lián)性,越是對“非場所”進行創(chuàng)造, "就越是發(fā)現(xiàn)它自身強烈的生命力和辯證性。羅 "伯特 ·史密森試圖運用這一概念幫助人們思考 "這種新藝術的符號化生命力如何“改變人們的意識”。因此,他聲稱自己是一個生成型藝術 家(generative artist),懷有關注存在者“內在 關系網(wǎng)絡”的責任,而將這些“關聯(lián)性”引入 公眾的意識,正是大地藝術家的首要任務。
“場所”總是處于持續(xù)的變化之中(in constant transformation),有 時甚 至是轉 瞬 即 逝,而“非場所”卻通常以物質記錄的形態(tài)被 保存下來。因此, “非場所”作為“場所”辯 證運動的具體化,對闡釋大地藝術的符號化過 程具有關鍵意義。
二、大地“場所”的藝術“顯隱之思”
關于大地“場所”,海德格爾在其著述 "《藝術作品的起源》中開創(chuàng)性地運用“大地” 這一概念。他從存在主義藝術真理觀的立場對 "藝術本質加以闡釋,指出藝術作品實際上蘊含 "著“大地”和“世界”這一對基礎性辯證概 "念。這與羅伯特 ·史密森的“場所 / 非場所” 概念可謂不謀而合。海德格爾為“大地”賦 "予藝術哲學的內涵:大地即存在本身,它“隱 "藏不露”,是存在者的存在。海德格爾對大地 "“場所”特征的洞見還凸顯在他對作品“地方 "性”的強調。他指出,美術館或博物館里展出 "的作為其所是的作品,事實上“都已經(jīng)脫離了 "它們自身的本質空間”。伴隨著現(xiàn)存作品的自 "身世界的頹落,作品不再是原先曾是的作品, "而只是某個“曾在之物”, 變?yōu)榱艘粋€符號化的 "對象。
根據(jù)海德格爾的界說,藝術作品具有兩個 "本質性特征:建立一個世界和制造大地。大地 "是不可見的自行閉鎖者,世界則是大地被設置 "入藝術作品的符號化,即“世界符號化”。這 "就是說,在時間之流中,世界化是一種動態(tài)的 "生成運動??梢?,海德格爾的“大地”觀念已 "經(jīng)具有存在符號化的萌芽。這種現(xiàn)象學的“顯” 與“隱”正是大地藝術實踐中被不斷強化的作品特質。作品的形式源自世界與大地的爭執(zhí)。 在大地自身的無限豐富性中,爭執(zhí)在作品中表 現(xiàn)為一種發(fā)生(happening),包含著自身內在 運動的對立。
羅伯特 ·史密森創(chuàng)作于 1970 年的大地作品 《半埋的木屋》是一個關于“發(fā)生”的生動例 子。為了表現(xiàn)物質在時間和壓力的持續(xù)作用下終 會遭到毀壞的命運,藝術家將二十多輛卡車的泥 土傾倒在一間木屋上,直到房梁不堪重負而折 斷。藝術家指出,作品并沒有創(chuàng)造什么,只是加 速了某種原本漫長的存在過程,從而凸顯了大地 之上自然力與人為之力的關系性對抗。大地藝術 家們通過對存在過程的標示,讓大地的自然空間 轉變成一個個充滿意義的“特定場所”,在“場 所”中,藝術觀眾可以切實地感知或想象該“場 所”被標示的種種存在性過程,這是一種動態(tài) 的意義生成過程。羅伯特 ·史密森的《螺旋形 防波堤》(Spiral Jetty,1970)、南希 · 霍特的 《太陽隧道》(Sun Tunnels,1973—1976)、沃 爾特 ·德 ·瑪利亞的《閃電原野》(The Lighting Field,1977)等作品無一不是通過某種符號化標 示,成功地激發(fā)藝術公眾對作品所在的自然現(xiàn)場 產生多重解讀。
那么,這樣的大地與此間之物發(fā)生著怎樣 "的關聯(lián)呢?在海德格爾看來,在藝術作品中, "真理自行發(fā)生著,我們無法完全獲得大地之中 "的存在真理,只能通過“思”來獲得真理的須 "臾現(xiàn)身。海德格爾指出,對大地與世界在作品 "符號化過程中的辯證關系的“思”同時也是對 "大地的審“美”過程。他強烈反對把“美” (審美)視為主體的體驗,反對現(xiàn)代美學把藝 "術作品當作一個靜態(tài)對象的做法。美與真理并 "非彼此對立隔絕。毋寧說,美屬于真理的自行 "發(fā)生。[1] 盡管“美”也依據(jù)于形式,但美不是形式主義趣味的對象。這是因為,任何所謂的 (符號)形式本身就一度是作為存在者之存在 狀態(tài)獲得了照亮和澄明顯現(xiàn)。
由此可見,早在《藝術作品的起源》一文 中,海德格爾的大地之“思”就已經(jīng)指出了存 在符號化及其審美本質的萌芽,盡管作為“場 所”存在的大地在當時還未被運用于真實的藝 術實踐中。
三、大地“非場所”的存在符號之維
塔拉斯蒂受到海德格爾的“大地”辯證觀 念啟示,進一步對存在加以符號化發(fā)展。他認 為人類的存在正在遭遇符號泛濫所引起的新的 超驗自然的吞噬。在當代, “所有對周圍世界 和我們身處其中的環(huán)境的海德格爾式的擔憂對 我們的理論反思來說是唯一可信的支點”[1]。 塔拉斯蒂試圖克服符號學對于“存在”的遺 忘,致力于從“場所 / 非場所”辯證視角尋找 存在的符號化運動,并且將這種符號化過程和 審美建立聯(lián)系。為此,他構想了一種“通往存 在”的符號學,指出第一代和第二代符號學總 體上都把符號本身作為起點進行研究,但“嚴 格的經(jīng)典符號學模式不宜用來分析這個宇宙”, 而應當“將這種動態(tài)的、時間的、流動不止的 世界模態(tài)化(符號化)”。
在塔拉斯蒂看來,存在的符號化運動以一 種先驗的元模態(tài)在世界分離出來,原本是虛空 的。當它被當作是物體的符號或能指時,符號 表層的物質性可能停留在此間的世界,而符號 的存在性內容卻移向了虛無的環(huán)境中。此在通 過存在行為使符號發(fā)生運動,然而只有作為存 在“場所”的他者與闡釋的此在或行動主體沒 有融合時,符號化的交往才可能發(fā)生。這正是 大地藝術作品的“非場所”價值:使此在與存 在的符號化交往真正得以發(fā)生。
塔拉斯蒂還指出,存在符號具有審美阻力。在現(xiàn)象流、流動性和時間性的共同驅動下, 既有的符號總是與存在的生成形成逆向運動, 就形成了審美阻力。在阻力運動中,存在符號 化運動的形成同樣不能脫離于一個具有記憶的 此在。記憶是人類和歷史主體最基本的體驗之 一,當符號化運動遭遇記憶的阻力,就成為超 越的契機。塔拉斯蒂把這種超越的存在符號化 過程命名為“生成模式”(generative model)。 當存在的符號生成過程逐漸變得充實,此在便 與無限開放的存在開始了真正的交往,也即審 美的交往。這種符碼并不是固定不變的, “如 果要將其抽象化,把現(xiàn)象與自然和歷史流分開, 將其運動和過程的特征給剝奪,試圖將其作為 靜態(tài)的形式來理解,而不考慮其形成和變化的 方式,那么思想的模式怎樣提供或簡單或豐富 的現(xiàn)象解釋”。
大地藝術正是以這種不斷生成的符號化進 程辯證地向人們交換著存在符號的生命力。邁 克爾 ·海澤的《雙重否定》(1969—1970)、阿 蘭 · 松菲斯特大地作品《時間風景》(1965— 1978)和安格內斯 ·丹尼斯的《麥田—— 一種 對峙》(1982)都以不同的大地形態(tài)證明了這 點?!峨p重否定》運用存在過程為觀眾開啟了新 的審美形態(tài)。在美國內華達州歐弗頓市一個深邃 的峽谷,山地被鑿出兩個排成一線的溝渠,總長 度達 458 米。作品的標題指示著兩個溝渠的辯證 關系。作品在自然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下持續(xù)地緩慢 頹變,在風雨侵蝕下漸漸變形,其符號化改變隱 含了強烈的存在之力?!稌r間風景》《麥田—— 一種對峙》則開啟了在一定時間跨度內對城市區(qū) 域的土地進行培育的符號化過程。安格內斯 ·丹 尼斯通過麥田自然生長的存在符號化運動,觸發(fā) 了現(xiàn)實中諸多社會問題的過程性顯現(xiàn),激起了公 眾對社會性自然的關注和反思。
在大地藝術的符號化過程中,美即是真, 這是一種“存在之思”。用海德格爾關于存在 的觀念來比照經(jīng)典符號學的二元關系,可見存 在與超越的本體關系是一體兩面的:
塔拉斯蒂把經(jīng)典符號學的分割線修改為一 "系列的“×××××”,用以代表符號化運動 "的未知和不確定性。表征了辯證的“非場所” 作為存在符號,總是在對存在的具體化運動中 "指向“場所”,處于不確定的可能性中,凸顯了超驗存在與接收符號化運動的辯證關系:
如此一來,大地藝術“非場所”作品的符 號化顯現(xiàn)就不再是靜態(tài)的,而是生成著的審美 “存在之符”。大地藝術讓“存在的大地”發(fā) 生出自己的話語,構成了大地藝術符號化的根 本特質。正如約翰 ·迪利從皮爾斯的三元符號 結構出發(fā),試圖尋找最廣義的符號過程?!拔?們不妨從寬泛的意義上看待符號:它的詮釋項 不是一個思想,而是一個行為或者一種經(jīng)驗。 我們甚至不妨再把符號的意義擴大:其詮釋項 不過是一種感覺的品質,一個第三項把第一 項帶入同第二項之間的關系。一個符號便是一 個某種意義上的第三項。那些本身不一定是符 號,甚至是‘某種心智的東西’?!盵1] 透過大 地藝術實踐,“非場所”形成于存在的辯證運 動中,構成了全新的符號化審美維度。
對于大地存在的過程性感知正是大地藝術 符號化運動給予人們的獨特藝術體驗,很大程度上,這些體驗不可分析也無確定形式。因此, 大地藝術的符號化過程總是以事件的形式保持 自身運動,進而轉換成一系列復雜而微妙的存 在過程,驅動主體與存在之間符號化審美體驗 的生成。
四、結語
大地藝術的“非場所”是一種存在的辯證 運動,而非某個確定的作品符號形式或展覽方 式,它是一種“場所 / 非場所”的“內在關系 網(wǎng)絡”中符號化過程的具體化。由此產生的審 美顯現(xiàn)是辯證的、動態(tài)的、不可預知的,并指 向存在的大地自身。傳統(tǒng)藝術和現(xiàn)代藝術崇尚 對形式的主觀性符號創(chuàng)造,大地藝術與其背道 而馳,是對謝林所稱的“建構的自然”(building nature),或席勒所感嘆的“感知自然建構著一 切,并為之驚訝”的真正的存在性構建。大地 藝術的符號化審美的研究對于我們重新理解世 界范圍內的當代藝術及其符號學意義頗具啟發(fā) 意義。它促使我們超越傳統(tǒng)的形式審美認知, 把存在的符號化顯現(xiàn)視為藝術的本體論動力, 引導人們用一種新的藝術符號化視角去思考存 在,從而不至于迷失在當代日益龐大的符號景 觀中。
基金項目:2021 年度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 般項目“高校藝術美育助推鄉(xiāng)村振興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 機制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BLA210221。
[ 作者簡介 ] 周曦,女,漢族,重慶人,華南理 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藝 術符號學、符號美學、藝術美育、藝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