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州十三行出口的外銷折扇與十三行出口貿易的繁榮有密切的關系。本文采用博物館觀察法以及文獻研究法,通過了解觀察外銷折扇不同的制作工藝,以及材質和歷史背景,分析外銷折扇在當時十三行貿易中受歡迎的原因,將十三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中國傳統折扇的藝術形式進行整理和對比,淺析出口對傳統折扇的制造產生的影響。通過分析十三行貿易時期的繁榮現象以及當時外西方對外銷折扇的態(tài)度,探究十三行貿易的繁榮對外銷折扇藝術形式的影響。
關鍵詞:廣州十三行;外銷折扇;文化交流
中國傳統扇文化在歷史上有獨特的地位,不僅是因為其實用性和美觀性,還因為扇子在古代是皇家權力的象征。其中,折扇最早于北宋時由日本傳入中國,從《長物志》中可知“又今之折疊扇,古稱‘聚頭扇’,乃日本所進”。后折扇與傳統的詩書畫結合,至明代已有雅俗之分。折扇到了明清時期成為當時文人必備的物品,因為它可以寄托文人的思想。十三行是清朝打開對外貿易最重要的港口,后面因為“一口通商”政策更是成為中國唯一對外的港口,這也讓十三行的商業(yè)貿易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
16世紀初,因為歐洲人對黃金與寶物的高度追求和對全球進行的各種探險活動,促成了地理大發(fā)現。歐洲人在開發(fā)新航路的途中發(fā)現了中國,此時的中國是康熙在位時期的大清帝國。17世紀,當時歐洲最先進的三桅帆船,需要通過好望角、馬六甲等地才能到達中國。在長達一年的航行過程中會遇到暴風雨或海盜威脅,每次航行都有20%的死亡率,但是這都阻止不了這些商船的出發(fā)??滴醯蹚U除了明朝時期的禁海令,通過設立“粵”“閩”“江”“浙”這四大海關來發(fā)展原本因為禁海令而經濟蕭條的沿海地區(qū)。1686年,也就是廣州海關開關的第二年,廣州迎來貿易最頻繁的時期。
清政府決定在粵海關開關的第二年,讓廣東官府招募有實力的商家,由他們代表官府去與外商進行交易以及征收關稅,其中大約有十幾家商家,由此被認為是廣州十三行成立的一個標志。自此以后,“十三行”成為廣州海關商人團體的固定稱謂,商家最多時有26家,最少時有4家。長達85年的“一口通商”由此開始,一直到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才結束。乾隆因為一位英國商人的搗亂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卻沒有關閉粵海關,而是在廣東留下一塊開放特區(qū)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廣東留下開放特區(qū)的原因
在四大海關開放時,廣州是其中最重要的口岸,當時80%的船只都停靠在廣州,大部分中西貿易都在廣州進行,其他口岸只是陪襯而已。廣州十三行的成立也為廣州提供了成熟的貿易體系,其中還有大量的經商人才,與較為完善的洋行制度,這是其他口岸所不具備的?;㈤T海口是船只進入廣州的必經之路,這里是鴉片戰(zhàn)爭之前震懾英兵的天險之地—“金鎖銅關”。
由此可見,當時十三行在中國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的政策以后,對外國商人開始進行重點防范,并頒布“防范外夷規(guī)條”來進行管理,這個規(guī)定給了廣州十三行的商人唯一的經營權。
(二)十三行的區(qū)域組成
十三行由中國行號和外國商館兩個區(qū)域組成。中國街區(qū)是木制平頂式的建筑,其中有一座中式建筑是行商公所的所在地,里面的管理人被稱為“總商”,由清政府選出最具聲望的人擔任。
外國商館的建筑則是充滿異域風情的拱形廊柱式建筑,這里是當時外國商人居住的地方,各國國旗在商館廣場前升起。只可惜當年的盛況因為3次大火被無情地摧毀干凈,不復呈現。今天我們只能從流傳海外的外銷畫(圖1)感受當年商業(yè)街上人來人往的盛況,外銷折扇上的圖畫描繪了當時十三行的繁榮景象。
1822年十三行發(fā)生了一場嚴重的火災,大火燒了整整七天,在那場大火中,流淌在街道上的洋銀就約有1000米之長,由此可見十三行全盛時期的景象必是極其繁榮。
扇子的起源是人類出于本能通過輕輕扇動大片的葉子或者羽毛來達到降溫效果。人類文明在初步發(fā)展時期就有人發(fā)現竹子和羽毛又輕便又防水,而且容易加工,于是便將這些材料編織成了扇子。
扇子在中國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中國扇子的用途和種類是豐富多樣的。從制作扇子的原材料來看就有芭蕉扇、羽扇、牛骨扇、玳瑁扇等。從制作工藝來看有火畫扇、檀香扇、黑紙扇等,所以中國也被稱為扇子王國。明代張翀的《雪山行旅圖》(圖2),描繪了兩人一馬在雪山中樹下行走的景象,扇面遠處是作者通過線條勾勒山形,雪的顏色用渲染的淡墨與宣紙本身的顏色進行對比表現出來。作者這幅畫表現的是他當時在雪山中行走的景象,由此可見,扇子常是文人寄托情感的載體。
中國五大名扇分別為蘇州的檀香扇、杭州的黑紙扇、岳州的豹花扇、金陵的剪紙扇、榮昌的下步扇。每個地方的扇子都有它獨特的地方。以杭州的黑紙扇為例,扇面是以桑皮紙為材料,它之所以是黑色的,是因為制作時人們會在上面涂柿漆來增加韌性,再經過糊面、折面、上色、打磨等86道工序,最終扇面不僅富有特色,而且具有防水、防曬、可長時間使用的特點,在當時被稱為“一把扇子半把傘”。
十三行成立以后,廣州工匠開始吸收西方文化,對傳統折扇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改造。其中,隨著西方的宗教故事和油畫作品的傳入,中國工匠在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也增加了西方文化元素。例如從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中的一件貝雕作品《貝雕鏤空最后的晚餐圖掛件》(圖3)就可以看出來,這件貝雕參考了達·芬奇所創(chuàng)作的油畫作品《最后的晚餐》。從貝雕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與中國傳統紋樣不同的花卉圖案,這明顯是受西方紋樣設計的影響。
十三行外銷折扇早期雖然傳統元素偏多,但隨著與西方貿易的次數越來越多,廣州匠人為了迎合西方審美的需求和時代的市場需求,考慮到海上運輸的成本高,所以會選擇韌性較強、在雕琢后仍富有彈性的原材料作為扇骨原材料。
象牙折扇是使用象牙制作的扇子(圖4)。象牙的顏色就像白玉一樣富有光澤,直接用象牙制作的折扇給人極佳的視覺感受。廣州匠人以象牙透雕工藝聞名,透雕就是在象牙薄片上進行打孔然后穿入鋼絲,上下拉動打孔,而保證圖案相同是非??简灩そ呈炙嚨?。“貝雕折扇”是用貝殼制作的扇子(圖5),常使用珍珠貝白蝶貝等作為雕刻的原材料。貝殼這種材質韌性不高,質地比較脆,所以不容易雕刻。十三行貝雕折扇中還有花紋豐富精美的雙面雕刻,扇骨前后兩面均有雕刻花紋,這是極為難得的。
十三行外銷折扇“做工精良,價格低廉”也成為十三行外銷折扇在歐洲流行的原因。廣州出口的外銷折扇結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同時十三行外銷折扇仍保持制作精良的原則,并將折扇風格分為兩類:一是風格上接近歐洲,但保留了中國的一些傳統圖案特色;二是按照高標準制造,歐洲客戶制定詳細的需求,如宗教故事或歐洲的典型花卉圖案。
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工匠們逐漸掌握了進口的歐洲技術,出口的外銷折扇不再是早年純粹的東方特色,而是逐漸開始適應西方的習慣和審美。十三行外銷折扇是為西方市場設計和制造的,是對西方消費趨勢的回應,而中國的外銷折扇不僅有美麗的外觀和實用性,還有美好的祝福。每把外銷折扇都有自己的故事,這使得它的功能不僅是裝飾。
廣州港是清朝唯一的商業(yè)港口,18世紀中國和西方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廣州出口的商品在歐洲市場開始流通。因為清政府的“一口通商”政策,廣州變成中國唯一的可貿易的港口。福布斯在《1825—1830年的廣州商鋪》中寫道:僅1822年這一年,廣州十三行一帶就有5000余家專營外銷商品的店鋪,約25萬匠人專門從事外銷工藝品的生產和制作。從工藝品店在外銷商品店鋪所占比例,可以看出工藝品在十三行外銷物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十三行外銷折扇因為在貿易中歐洲市場的大量需求得到發(fā)展。外銷折扇的貿易不僅讓中國了解西方,也為西方了解中國作出了貢獻。扇子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在中西貿易的過程中,它所起到的文化傳播作用被利益往來所左右。外銷折扇的盛行在經濟上給當時的清朝帶來了經濟效益;在文化上,十三行扇子的出口對中西文化交流,特別是工藝美術領域的交流產生了積極影響。
中國出口的扇子不僅顯示了高水平的中華傳統工藝,也反映了時代的審美情趣,外銷折扇是當時貿易中留下的中西方國家之間文化交流的遺產,在中外文化交流歷史中留下了痕跡。從研究外銷折扇的興盛,可以了解外銷折扇的藝術價值,有益于提高對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的藝術處理水平。對廣州十三行外銷折扇興盛歷史的研究,可以讓現代人對廣州十三行的歷史有進一步的了解。
作者簡介
趙寶鑫,女,漢族,浙江金華人,慢熱書畫工作室負責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清代外銷藝術品的流行因素。
參考文獻
[1](明)文震亨.長物志校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291.
[2]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風從廣州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3]楊春時.中華美學的藝術主體論[J].當代文壇,2018(6):12-20.
[4]DAVID S HOWARD.A Tale of Three Cities:Canton, Shanghai and HongKong: Three Centuries of Sino-British Trade in the Decorative Arts[Z].London,1997:153.
[5]Ir?ns, Neville Jo. Fans of Imperial China . Kaiserreich Kunst (Hong Kong) Limited The House of Fans Limited, 1982:96-97.
[6]周冉.中西結合個性化訂制廣州外銷折扇:歐洲名媛的傳情妙物[J].國家人文歷史,2019(6):118-123.
[7]白芳.清代廣作外銷扇[J].文物天地,2016(12):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