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的江西于都,一派欣欣向榮的豐收景象。在這個萬里長征起點,“新長征 再出發(fā)”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90周年優(yōu)秀曲藝節(jié)目展演成功舉辦。展演以長征提煉主題、萃取素材、守正創(chuàng)新,全國19個?。▍^(qū)、市)向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報送了51個節(jié)目。中國曲協(xié)經過優(yōu)中選優(yōu),最終選出21個節(jié)目參加展演。
1934年10月,中央機關、中央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8.6萬余人集結于都,開始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于都作為“地球上的紅飄帶”的起點載入史冊并聞名世界。
90年前的萬里長征與90年后的新長征血脈相連,貫穿的主題主線就是偉大的長征精神。這次長征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鮮明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yōu)良作風,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深深融入我們黨、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和靈魂之中,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如何充分展現長征精神,如何充分展現全國曲藝人的使命、責任、擔當,如何充分讓人們從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中接受長征精神的再教育,從現場出演的21個節(jié)目中,可以看到高昂的主旋律、充沛的革命情懷、豪邁的正能量。
90年前的那一次出發(fā),高揚信仰旗幟,革命理想高于天。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鄱陽大鼓《黎明前的于都河上》講述了1934年秋天,中央紅軍謀劃戰(zhàn)略轉移,于都河上發(fā)生的故事,再現了中央紅軍向著勝利出發(fā)的偉大遠征。他們不問歸期,百折不撓、向死而生,書寫了激越壯麗的中國革命歷史。紅軍指戰(zhàn)員以巨大的犧牲迎來了革命的曙光,寫就了人類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偉大史詩。
90年前的那一次出發(fā),不懼流血犧牲,不獲全勝不罷休。在長征途中,紅軍將士同敵人進行了600多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多座高山險峰,穿過茫茫草地,用頑強意志征服了人類生存極限,創(chuàng)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遼寧曲協(xié)選送的快板書《激戰(zhàn)臘子口》講述了紅軍長征途中紅一軍二師四團激戰(zhàn)的故事,再現了紅軍英勇善戰(zhàn)、不屈不撓、奪取勝利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90年前的那一次出發(fā),軍民血脈相連,魚水情深撼天地。紅軍打勝仗,人民是靠山。我們黨始終植根于人民,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是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河南墜子《紅軍過苗寨》講述了長征途中紅七軍通過貴州境內月亮山時發(fā)生的一段感人故事,再現了中央紅軍與少數民族群眾“民擁軍、軍愛民”的魚水深情,紅軍一天也離不開群眾,群眾一天也離不開革命的隊伍,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和軍隊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嚴格的黨紀軍紀是革命隊伍鮮明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回望長征路、闊步新征程,我們要著力賡續(xù)弘揚長征精神、接力書寫歷史榮光。
這次新長征再出發(fā),不忘初心、牢記宗旨,保持理想信念堅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出生在舊社會、成長在新中國,她感慨是黨和人民賦予了自己嶄新的藝術生命,作為曲藝人,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
這次新長征再出發(fā),眾志成城、攻堅克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利益擺放在最高位置。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小品表演藝術家鞏漢林、金珠夫婦在38年前來過于都演出,這次來他們十分驚嘆于都發(fā)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那個印象中破舊落后的于都如今變成了現代化的都市,而今于都人民的幸福生活深深感染了他們。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
這次新長征再出發(fā),我們要自覺站在黨和人民立場上,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擔責、為黨盡責,使我們黨永遠同人民在一起、永遠走在時代前列。
來自全國各地的曲藝工作者用優(yōu)秀的曲藝節(jié)目歌頌祖國、歌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并以此向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90周年致敬。這次入選的21個節(jié)目,涉及東西南北18個曲種,展示出曲藝百花園繁榮盛況,展現出新時代曲藝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喜人景象。
觀眾的喝彩是最高的獎賞,群眾的笑聲是最好的回報。這次展演我們不僅欣賞到耳熟能詳的曲種,如相聲、快板、小品、評書、二人轉、數來寶等,還驚喜地欣賞到極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曲種,如四川竹琴、桂林漁鼓、苗儺古詞、南平南詞、峰鼓、黔北花燈小品、鄱陽大鼓、廣西文場、河南墜子、客家古文等,讓廣大觀眾深切感受到了曲藝藝術的博大精深,讓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品嘗到了精神大餐。
安徽省曲協(xié)選送的相聲《為時代放歌》,以說、學、逗為形式,采用相聲“貫口”的手法,講述了不同歷史時期廣大文藝工作者與時代同行的感人故事;廣東省曲協(xié)選送的情景快板《草地夜話》,在快板書的基礎上融合戲劇表演的手法,為觀眾講述了紅軍長征過草地時的一段難忘故事;廣西曲協(xié)選送的峰鼓《一條棉被》,運用嶺南少數民族地區(qū)民間說唱、戲曲、歌舞表演的曲藝樣式,曲調鏗鏘、節(jié)奏明快地講述了紅軍長征經過廣西時,紅軍與少數民族老百姓間發(fā)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貴州省曲協(xié)選送的黔北花燈小品《糍粑奶奶》,通過載歌載舞花燈說唱的方式,講述紅軍過婁山關時與一位老奶奶之間的軍民魚水情;廣西文場《紙幣換銀洋》,音樂風格多變,音樂與語言互相緊扣、相輔相成,講述了紅軍長征過湘江期間籌軍糧的動人故事……一曲曲、一幕幕,廣大觀眾看得過癮、看得投入,喝彩不斷、掌聲不斷。廣大觀眾充分領略了中華曲藝的皇皇大觀和絢麗多彩,也充分感受到了全國曲藝工作者昂揚奮進、激情謳歌新時代、弘揚長征精神、賡續(xù)紅色血脈,講好精彩紅色故事、中國故事的優(yōu)良作風與自覺擔當。
小切口、活題材、正能量,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效,是這次曲藝展演的一個鮮明特色。四川竹琴是江浙一帶的漁鼓、道琴傳入四川后發(fā)展而成的曲種,歷史久遠。一人用漁鼓、簡板自打自唱,文本以韻文、散文交替。以紅軍戰(zhàn)士煮食半截皮帶果腹的小事入手,講述了紅軍長征忍饑挨餓、斗志彌堅的四川竹琴《半截皮帶》,讓大家領略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成千上萬共產黨人艱苦奮斗、流血犧牲換來的。評書《世紀情緣》是根據評為“中國好人”的于都縣石含村的村民謝南京真實事跡創(chuàng)作的,講述了謝家?guī)状耸刈o紅軍墓的事跡,深深揭示了人民軍隊與老百姓的魚水深情,生動體現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真諦,讓觀眾感動得熱淚盈眶。苗儺古詞主要是根據苗族巫儺唱腔提煉加工整理形成的一種新的說唱形式,其唱腔古樸,旋律優(yōu)美,苗族音調個性十分突出。苗儺古詞《借你一副肩膀》生動講述了一段志愿者的事跡,引起了觀眾熱烈反響。專家們表示,這些節(jié)目既來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讓人眼前一亮,非常生動、韻味十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
藝術滋養(yǎng)心身,文脈培育新人。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山東曲協(xié)選送的數來寶《長征路上》,兩位演員胡安諾、李科含都只有十二三歲,表演如行云流水,動作松弛喜慶,刻畫人物特點鮮明、個性十足。四川曲協(xié)選送的相聲《尋找祖爺爺戰(zhàn)斗的地方》,兩位演員杜悅可、楊智宸才是初中生,表演輕松自如、天真有趣、收放自然。在場專家一致表示:“青少年是曲藝的未來。曲藝事業(yè)也要從娃娃抓起!”
這次展演也是全國曲藝界新時代的一場創(chuàng)演檢閱,為廣大觀眾帶來了曲藝的盛宴、精神的大餐。來自不同地區(qū)的曲藝工作者表示,要立足地域特色,打造曲藝精品,傳承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在新的起點上為推動文化繁榮發(fā)展、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現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廣西文聯一級巡視員、副主席)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