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作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的瑰寶,刻繪精美、風格獨特、題材多樣、工藝精湛、色彩絢麗,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深厚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總結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發(fā)展脈絡,并分析老中青三代從事桃花塢木版年畫創(chuàng)作的守藝人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實踐,探討桃花塢木版年畫在當代社會的生命力與發(fā)展路徑。
[關 鍵 詞]桃花塢木版年畫;傳承技藝;藝術創(chuàng)新;守藝人;非遺
[中圖分類號]J21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1-0062-04
文獻著錄格式:翟蕾.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天工,2024(31):62-65.
一、桃花塢木版年畫的歷史概況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以構圖飽滿、色彩雅致、刻工細膩而著稱,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并稱“南桃北柳”。明代萬歷年間,中國傳統版畫逐漸成熟,迎來興盛期。蘇州地處江南,物阜民豐,文人畫底蘊深厚,較之其他地域的木刻版畫格調高雅、品質超凡。到了康雍乾三朝,蘇州的木刻版畫作品達到了頂峰,被稱為“姑蘇版”。“姑蘇版”以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保留了中國傳統版畫的特色,又吸收了外來文化的優(yōu)勢。清宮銅版畫對“姑蘇版”影響頗深,乾隆時期的“姑蘇版”已將西洋建筑融入其中,借鑒銅版畫技巧(泰西筆法),形成了新的西洋風世俗題材作品(西風版),大量出口海外,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肮锰K版”不僅對日本浮世繪產生了影響,還經由浮世繪版畫影響了西方繪畫,乃至全球藝術領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清末,國家戰(zhàn)亂、社會動蕩,原先的市場被切斷,為了吸引更多受眾,蘇州套色版畫逐漸棄雅從俗,相比正統的“姑蘇版”,轉型后的木刻版畫生活氣息更濃。道光年間,蘇州的畫鋪作坊多集中于桃花塢一帶。鄭振鐸在《中國版畫史圖錄》中寫道:“桃花塢者,在蘇郡城之北隅,獨以刊印年畫、風俗畫有名于時。自雍正至清季,塢中諸肆,殆為江南各地刊畫之總樞?!彼?,得名桃花塢木版年畫。太平天國末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許多年畫鋪,桃花塢木版年畫遭受重創(chuàng),加之石印等新技術的傳入,提高了版畫印刷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本土年畫逐漸失去原有市場,開始走向農村。幾經波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僅?!巴鯓s興”等幾家老字號年畫作坊。僅存的幾家年畫作坊后來成為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的基礎。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對桃花塢木版年畫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并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后又配備專業(yè)畫師,招收徒工,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20世紀70年代,年畫社幾經輾轉,增加了年輕力量,招收了一大批刻工和印工,同時期創(chuàng)作出大量廣受好評的新年畫作品。20世紀80年代,為了進一步擴大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影響力,年畫社參與和舉辦了多次國內外大展,將此傳統藝術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進入21世紀,年畫社整體轉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政府在資金、政策上給予支持。自此,學院與年畫社共同致力于文獻整理研究、新傳人培養(yǎng)、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研發(fā)和推廣工作。2003年,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被確定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之一,2005年12月31日,躋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2006年,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4年1月30日,龍年新春工藝美術特展在蘇州美術館拉開帷幕。桃花塢木版年畫、蘇繡、虎丘泥人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起亮相,在展出的308組展品中,有各時期桃花塢木刻145組,其中有75組是清康乾時期“姑蘇版”桃花塢木刻,實屬罕見。展覽的成功舉辦使這些精美的民間工藝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也讓傳統民間工藝之美深入人們的生活中。在歷史的長河中,桃花塢木版年畫經歷了繁榮與衰落,但在一代又一代守藝人的不懈努力下,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并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二、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當代傳承
(一)老一輩的堅守與傳承
在蘇州版畫界,有一位與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淵源最深的守藝人顧志軍,他從體制內出來,以個體身份面對市場,不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還是在傳播模式上,都在積極地擁抱時代,是桃花塢木版年畫的代表人物之一。1961年,顧志軍出生于蘇州。1979年,他進入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師從著名老藝人葉金生,學習傳統木刻技法。入社第二年,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便入選江蘇省第二屆青年美術作品展。 1991年,為了尋求自己的藝術之路,他毅然決然辭去年畫社的工作,在桃花塢大街自立門戶,得到了大量海外訂單,收入不菲,但他卻沒有停下腳步,將所有收入全部用于進修。1995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研修班學習期間,顧志軍雖然花光了積蓄,但卻找到了未來創(chuàng)作的方向。從北京回來后,他成立了顧志軍版畫藝術工作室,積極投身版畫創(chuàng)作以及桃花塢版畫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帶領中小學教師向未成年人推廣桃花塢版畫。近幾年,他還積極參與局內局外、桃塢鐫印等蘇州版畫展覽的組織工作。工作室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開設自媒體賬號,分享版畫知識、創(chuàng)作心得以及跨界經驗,每月還會邀請學者組織公益藝術沙龍,為普通市民和藝術愛好者普及蘇州版畫。在40多年的版畫創(chuàng)作中,顧志軍用藝術向人們訴說著蘇州故事,傳統的水印版畫技法成為他表現當下、抒發(fā)情感的工具,使他的作品獨具特色。自2007年起,他堅持一年一瑞獸,歷時12年創(chuàng)作完成了12幅生肖版畫作品(見圖1)。
在2008年鼠年的生肖版畫中,一位穿著玫紅色旗袍的老鼠女士,腳踩高跟鞋,戴著一副眼鏡,優(yōu)雅地坐在青花瓷凳上,手中拿著頭版頭條刊登著北京奧運會新聞的《蘇州日報》,奧運Logo、五環(huán)等圖標細節(jié)清晰,還印有“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2011年兔年的生肖版畫則是一只身穿藍色背帶褲的白兔,正站在蘑菇桌前,認真地對著電腦辦公。畫面背景從前幾年的書本變成了電腦桌面,QQ等應用軟件配置全面。這一年電子設備已經普及,電腦成為人們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2013年的蛇年版畫已將智能手機搬上畫面,這一年觸屏手機開始占領市場,功能和應用軟件也增多了,老百姓紛紛追捧,向按鍵時代告別。在2016年的猴年版畫中,可愛的猴哥已經學會了用自拍桿自拍,這不正是活躍在各大景區(qū)的我們嗎?顧志軍的12幅生肖版畫作品沿用圖文結合的手法,每一幅生肖的背景上都會刻上對應生肖的含義。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使得畫面內容豐富,既展現了生肖形象的藝術特點,又通過文字傳遞了深層的文化內涵。整套作品將國畫中的構圖方式與版畫巧妙結合,結合當下社會熱點和流行趨勢,又將多種傳統文化元素融合。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使版畫作品在具有現代感的同時,不失傳統韻味,又能引發(fā)觀眾的共鳴和思考。這12幅生肖版畫不僅僅是作品,更是具有時代特征的歷史資料。
在過去,貼門神是人們每到過年都要做的事情,用來祛邪納福。過去的門神都是一對,分別貼于大門的左右兩側,但如今,樓房林立,每家入戶門的尺寸都偏小??紤]到現實情況,顧志軍在創(chuàng)作時便將兩個門神合并在一張紙上,例如,2022年創(chuàng)作的虎年門神畫(見圖2),尉遲恭手執(zhí)鋼鞭,秦瓊手執(zhí)鐵锏,各騎一只金錢虎,拿著如意等法器,兩兩相對。兩位門神的另一只手都沒閑著,左邊的秦瓊手持自拍桿,正拿著手機直播;右邊的尉遲恭手持微單相機,記錄著蘇州的發(fā)展。除了虎年門神,兔年、龍年的門神也是如此,都在保留傳統木刻年畫技法和圖式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如電腦、無人機等,使畫面更具時代感。這種創(chuàng)新嘗試不僅讓傳統年畫煥發(fā)新生,也吸引了更多年輕人關注。年畫飽含中華民族的生存理念,是直觀的教育傳承方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年畫的樣式也隨之改變,展現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創(chuàng)造力。
除了年畫,蘇州園林、小橋流水也是顧志軍創(chuàng)作的基本圖式,但畫面中不僅僅有蘇州特色景象,如《船到橋頭》《喜從天降》等作品,都將具象的江南景色與有著明顯年代感的器物相結合,能傳遞出一種符合江南文人氣息的幽靜雅致,又有縱橫古今、跨越時空的意趣。顧志軍認為,桃花塢木版年畫需要保護、傳承,真正深入研究它的文化價值和社會作用。藝術家應關注當下,關注生活,技法只是表現形式,內在意蘊才是作品的靈魂。
(二)中堅力量的守正與突破
在桃花塢木版年畫傳承人中,喬蘭蓉是獨樹一幟的,很多人都是因為她才開始了解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她雖然不是蘇州人,但在蘇州找到了自己的“根”。喬蘭蓉生于1982年,從小接受西方美術教育,在2001年考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入學一年后,在學校舉辦的桃花塢木版年畫展覽中,喬蘭蓉第一次接觸到這項傳統民間工藝。區(qū)別于以往的美術圖式,桃花塢木版年畫傳統的文化氣息和典雅的藝術韻味帶給喬蘭蓉巨大震撼。她認為這是“一種能夠打動我的富有內涵的美”。自此,她便在內心種下學習這門手藝的種子,并于次年開始系統學習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相關知識與技藝。喬蘭蓉師承桃花塢木版年畫國家級傳承人房志達、省級傳承人王祖德,以及廣東省現代水印版畫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盧平,擅長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畫、刻、印全套技藝。她長期從事年畫創(chuàng)作與研究,已復刻及創(chuàng)作作品百余幅,并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2015年11月,她創(chuàng)立“喬麥年畫”文創(chuàng)品牌。2017年,她參加了蘇州TED演講。2020年,她參加了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節(jié)目,致力于傳承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藝術,推動年畫創(chuàng)新。
在喬蘭蓉的眾多作品中,《二十四節(jié)氣姑蘇食景圖》(見圖3)是最為震撼的一套,2023年3月,在蘇州博物館西館舉辦了以這套作品為展覽主線的“鐫錄清嘉——二十四節(jié)氣喬麥版畫展”。作為“蘇州博物館青年人才扶持計劃”入選項目,此套作品敘事宏大、內涵豐富,除了包含蘇州各個時令節(jié)氣的獨有美食外,還將蘇州博物館館藏文物、蘇式花窗、蘇繡和緙絲紋樣,以及節(jié)氣相應的星象都囊括其中,可以說是一套飽含蘇式生活美學和節(jié)氣文化的百科全書。
《二十四節(jié)氣姑蘇食景圖》按季節(jié)分為4組,春、夏、秋、冬各有其代表色系,春天以淺綠色為基調,夏天以紫色為背景,秋天是豐收的黃色和濃烈的紅色,而冬天則以灰藍色鋪成。老話說“民以食為天”。蘇州人很注重應時應景的美食。為了讓這套作品更經得起蘇州人對吃食的推敲,喬蘭蓉特別請教了蘇幫菜的相關專家,也閱讀了蘇州傳統美食的相關文獻。例如,小滿時節(jié),石榴花開,此時太湖的蝦最為鮮美,蝦肉清甜,蝦籽香濃,一碗三蝦面最能考驗廚師的能力;進入小暑,端來一碗蘇州地道的響油鱔糊,滾燙的熱油澆在煮熟的鱔絲和姜絲上,香氣撲鼻;立秋到了,手剝雞頭米便是蘇州大街小巷的一道風景線,簡單煮熟,加上一勺桂花醬,甜糯清香。在喬蘭蓉的另一套作品中,有一張描繪虎丘的,將蘇州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秘色瓷蓮花碗入畫,同樣在這套作品中,蘇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不勝枚舉。例如,《立春》畫面中盛放春卷的盤子是館藏仿成化五彩花蝶紋盤;《立秋》中則將館藏清乾隆粉彩綠里花形杯作為盛放雞頭米的食具。喬蘭蓉認為,從歷史和文化脈絡中汲取靈感是藝術創(chuàng)作者重要的學習過程。每一枝花有出處,除了應季外,還與蘇州博物館館藏聯動。例如,《小雪》中的梅花來自館藏吳湖帆、潘靜淑臨王轂祥《群英圖卷》;《大寒》中的蘭花來源于館藏清羅聘《蘭花圖冊》等。在技法上,還運用了拱花、漏印、印金等印刷工藝,是文化、藝術、技術的集大成者。
喬蘭蓉在傳承桃花塢木版年畫的過程中,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不僅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具有時代特色的新作品,也持續(xù)復刻經典年畫作品,讓歷史上的經典得以再現。同時,她參加各類講座,為學校學生傳播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知識,還積極開設體驗課程,推廣年畫文化,并將年畫元素融入絲巾、包具、臺燈等生活用品中,與各類品牌合作,開發(fā)新年畫文創(chuàng)產品,推動年畫藝術融入現代生活。
(三)青年代表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
王伊婷是90后群體中將民俗創(chuàng)新和推廣做得很成功的一位守藝人。她研究生畢業(yè)于蘇州科技大學民間藝術圖式的當代運用專業(yè),專攻版畫方向。為了自己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她一邊調研傳統民俗中“春牛圖”的傳統意義,一邊在年畫社學習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傳統刻印技藝。畢業(yè)后,基于原先的研究內容,她創(chuàng)立“一滿花紙”文創(chuàng)工作室,與團隊成員一邊傳承著傳統的非遺技藝,一邊創(chuàng)作了許多創(chuàng)新民俗版畫作品,她的作品活躍于國內大大小小的藝術節(jié)和文創(chuàng)市集。2023年,“一滿花紙”被評為國家級非遺桃花塢木版年畫工作室。同年,王伊婷獲得首屆蘇州青年手工藝人才桃花塢木版年畫設計新星。王伊婷將工作室命名為“花紙”,借鑒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相比于“年畫”,涵蓋民俗中大部分木版套色印制的美術作品。
王伊婷及其工作室的作品以組畫為主,探究民俗文化中的美好寓意,結合年輕人喜愛的圖式重新設計,創(chuàng)作出配色新穎、構圖簡潔飽滿的新“花紙”作品。例如《十二月花令》系列作品(見圖4)以江南時節(jié)“一花一月令”(一月蘭花、二月玉蘭、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蓮花、七月雞冠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山茶花、十二月水仙花)設計入畫,每張作品都以插畫或盆景展現蘇式花道之美,在色彩搭配上順應時節(jié)特色,又不失時尚氣息:一月正處寒冬,以深淺不同的藍色作花葉;三月初春,綠竹紅桃;六月初夏,蓮葉碧綠,蓮花初放;八月入秋,桂花金黃,折枝插入籃中,置于內室,滿屋飄香。整套作品豎式構圖,背景留白,配上落款,盡顯中國傳統繪畫的韻味。再如《十二吉祥寓意》系列作品(見圖5)以十二個具有美好寓意的詞為主題,運用諧音、代指等傳統祈福紋樣的設計方法,構思設計新的圖式?;ǔ擅劬褪且悦倒迳珵楸尘?,用桃花鋪成開來,點綴兩只金黃色的蜜蜂,象征甜甜蜜蜜的生活;在四時充美中,4塊太湖石諧音“四時”,松針諧音“充”,虞美人代表“美”;蘭桂齊芳以桂花、棋盤和蘭花三個圖式上中下組合而成,棋盤諧音“齊”;金玉滿堂則以兩條首尾相連的金魚和海棠花組合而成,金魚同“金玉”,棠同“堂”,每張作品畫面飽滿,色彩鮮明。《十二生肖》系列作品(見圖6)以插畫的表現形式,將簡單的動物形象、蘇式花窗以及富有寓意的傳統紋樣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充滿活力的新生肖作品,色彩以強烈的對比為主,給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花紙”作品都不足 10厘米,但構思精巧,從傳統的桃花塢木刻年畫工藝改良而來,然后手工套印而成。
王伊婷結合傳統桃花塢木刻年畫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新年畫”作品,不僅保留了傳統年畫的藝術特色,還融入了現代元素和時尚感,深受年輕人喜愛。她通過電商平臺和線下展覽等方式,積極推廣自己的木刻版畫作品,使傳統藝術煥發(fā)出商業(yè)活力。同時,她還通過開設體驗課程,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喜愛桃花塢木版年畫。
三、結束語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守藝人的不懈努力。顧志軍、喬蘭蓉、王伊婷分別代表了不同年齡層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實踐。他們通過堅守傳統技藝、嘗試創(chuàng)新設計和豐富市場推廣等方式,使桃花塢木版年畫在當代社會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未來,隨著更多守藝人的加入和創(chuàng)新實踐,桃花塢木版年畫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發(fā)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倪建林.畫境文心:顧志軍的繪畫藝術[J].今日藝術,2008(8):82-87.
[2]朱蕾,華黎靜.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的歷史發(fā)展與現狀[J].美與時代(上),2015(11):40-41.
[3]吳敏.顧志軍版畫《無屏齋全本十二生肖圖》的表現形式分析[J].西部皮革,2019,41(20):109-110.
[4]杜凡怡,喬蘭蓉.桃花塢里的堅守[J].民藝,2022(S1):74-77.
[5]喬蘭蓉.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印刷之美:以《姑蘇二十四節(jié)氣食景圖》為例[J].印刷文化(中英文),2023(3):134-145.
[6]王伊婷.基于春牛圖的新年畫創(chuàng)作[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20.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