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中央在領導經濟建設的同時,重視國防建設,把發(fā)展國防科技作為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戰(zhàn)略任務,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有重點地建設、發(fā)展國防科技工業(yè)。1953年至1960年,是新中國國防工業(yè)第一次大規(guī)模建設時期。這一時期,國防工業(yè)圍繞武器裝備制式化這個中心,以提高技術水平為先導,改造老企業(yè),興建新工廠,試制生產出國家規(guī)定的制式武器和彈藥,全面更新了武器裝備。
工業(yè)生產體系初步形成
1953年,兵器工業(yè)全面進入產品制式化階段。為了盡快地用制式武器裝備部隊,必須對老企業(yè)進行技術改造,使其擔負起第一批制式武器的生產任務。按照中央軍委兵工委員會確定的《現有工廠調整方案》,二機部二局在北京召開廠長會議,要求各企業(yè)按照確定的專業(yè)方向和產品綱領進行全面技術改造。
企業(yè)技術改造的工作量大小不一,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改造工程量較小,如槍械廠和槍彈廠,屬于小改小補型,由企業(yè)自行設計和改造;第二類改造工程量比較大,如炮彈廠、小口徑火炮廠等,屬于修復與充實相結合型,由工程設計院協同工廠進行設計,工廠組織施工;第三類改造工程量很大,屬于改擴建工程,如大口徑火炮廠、火炸藥廠,需按照建設項目組織實施。后兩類屬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共33個。
這些技術改造項目的如期完成,在技術上向現代化邁進了一大步,生產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這次技術改造是新中國兵器工業(yè)發(fā)展歷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兵器工業(yè)依托老企業(yè)的技術改造,擔負起了第一批制式武器及配套彈藥的生產任務。生產能力雖有成倍的提高,但僅及裝備規(guī)劃需要的40%左右,而重型武器和空海軍的特種武器還是個空白。中央軍委兵工委員會在《關于兵工建設問題的報告》中提出《五年新建工廠大綱》,計劃新建15~17家企業(yè),并納入爭取蘇聯援建項目清單。
1953年5月15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在莫斯科與蘇聯政府簽訂了《關于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發(fā)展中國國民經濟的協定》,規(guī)定援建成套工程91項。其中兵器工業(yè)18個項目,計有坦克、發(fā)動機、大口徑高射炮、機載航空炮、水中兵器以及炮彈、火藥、炸藥、防毒器具和光電觀瞄儀器等工廠。
兵器工業(yè)即將進入大規(guī)模建設時期。二機部二局、六局相繼成立了新廠籌建機構,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開始了籌建工作。遵照中共中央關于開發(fā)大西北的戰(zhàn)略部署,重點勘察了西北地區(qū)和華北西部地區(qū),然后逐項選定廠址。到1954年底,建設的前期工作相繼完成。
二機部決定1955年為新建企業(yè)大規(guī)模建設的一年,根據各地區(qū)的實際,按輕重緩急,逐項排隊,運用集中力量打殲滅戰(zhàn)的方式,組織施工建設。陜西地區(qū)第一批開工建設的847廠、248廠,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全面竣工投產。包頭地區(qū)617廠,在不到4年的時間內就建成投產。
當第一批工程進入全面施工后,為了搞好武器裝備的補缺配套工作,我國又著手籌備第二批建設項目。經中蘇兩國政府協商,于1956年4月7日在北京簽訂了《關于蘇聯援助中國建設55個成套項目的協定》。其中,國防工業(yè)有6個項目,計有大口徑火炮、航空武器、觀瞄和照相設備,以及為水中兵器配套的儀表等制造工廠。1956年下半年,國家的建設資金和物資供應出現了缺口。國防工業(yè)系統為確保航空、電子以及核和導彈等新興工業(yè),決定放慢兵器工業(yè)建設速度,壓縮年度投資。到1957年底,在開工的17個工程項目中,有6個項目竣工投產,6個項目完成了主體工程,超額完成了“一五”計劃目標。
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新廠建設速度加快了。到1959年底,第一批工程18個項目大部建成,個別項目雖未全面竣工,但也初步形成了生產條件。特別是建成了坦克和發(fā)動機、大口徑高射火炮、機載火炮以及配套的彈藥和水中兵器等骨干企業(yè),填補了兵器工業(yè)的空白,對提高軍隊裝備現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些新建企業(yè)都采取“邊建設、邊試制”的方針,在建成或基本建成的同時,就相繼試制出新產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10周年的閱兵大典上,受閱的兵器都是中國自己制造的,其中大型武器裝備,如59式中型坦克、59式130毫米和152毫米加農炮、59式100毫米高射炮等,大都是這些新建企業(yè)生產的。這批新企業(yè)的建成投產,標志著中國兵器工業(yè)初步形成了較完整的生產體系,使中國的制式武器裝備生產全部立足于國內,結束了武器裝備依賴進口的歷史。
航空工業(yè)初具規(guī)模
1950年12月,周恩來連續(xù)召集會議,研究中國航空工業(yè)的建設問題。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重工業(yè)部代部長何長工等參加會議。周恩來在作總結時指出,中國航空工業(yè)的建設道路,是先修理后制造,再發(fā)展到自行設計。原則是由小到大。在設計修理廠時,就要考慮到日后轉變?yōu)橹圃鞆S的部署。同時,要和蘇聯談判,爭取他們幫助我們建設航空工業(yè)。
1951年1月,以重工業(yè)部代部長兼航空工業(yè)局局長何長工為團長的代表團啟程赴蘇聯,就爭取幫助中國建設航空工業(yè)問題完成談判。在蘇聯專家?guī)椭c建議下,何長工與航空工業(yè)局副局長段子俊擬定出航空工業(yè)建設計劃的初步意見,于1951年8月上報中央軍委。與此同時,聶榮臻、李富春寫報告給毛澤東并中央書記處,提出航空工業(yè)的建設方針、生產規(guī)模及廠址選定等原則,計劃由沈陽飛機廠和航空發(fā)動機廠修理噴氣式殲擊機,哈爾濱飛機廠和航空發(fā)動機廠修理轟炸機,南昌飛機廠和株洲航空發(fā)動機廠修理活塞式教練機,并進行擴建,作為今后發(fā)展的基礎。劉少奇、周恩來、陳云先后核準此報告。8月21日,毛澤東批示“照辦”。
隨之,航空工業(yè)展開了緊張的工廠調整和改建擴建工作,把全行業(yè)80%的人員和70%的設備集中到上述6家重點廠,積極推進工廠建設,擴大職工隊伍,增強技術力量。到1952年底,航空工廠已調整為13家(包括接收民航局的2家工廠),并初步組建起基本建設設計院1家,學校12所;職工增加到3萬人,金屬切削機床增加到2020臺,廠房面積擴大到16萬平方米。6家重點廠都已具有新型大修理廠的規(guī)模,完成的飛機修理量節(jié)節(jié)上升,為順利地執(zhí)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大規(guī)模建設工作奠定了基礎。
1953年5月,中蘇兩國政府簽訂了蘇聯援助中國建設141個重點項目(以后增加到156項)的協定。其中,航空工業(yè)有13項,包括飛機制造廠、航空發(fā)動機制造廠和機載設備制造廠,構成了航空工業(yè)的第一批骨干企業(yè),也是航空工業(yè)“一五”計劃大規(guī)模建設的重點項目。從1953年起,首先建設南昌飛機廠(制造活塞式教練機)、株洲航空發(fā)動機廠(制造活塞式發(fā)動機)、沈陽飛機廠(制造噴氣式殲擊機)和沈陽航空發(fā)動機廠(制造噴氣式發(fā)動機)。從1956年起,建設重點轉移到配套的輔機廠,即機載設備廠。主要有西安的飛機附件廠和發(fā)動機附件廠,陜西興平的航空電氣廠和機輪剎車附件廠,寶雞的航空儀表廠等。
到“一五”末期,中國航空工業(yè)基本建設設計隊伍初步具備了獨立工作能力。到1960年,中國的航空工業(yè)已成初具規(guī)模的新興產業(yè),能夠成批生產殲擊機、教練機、直升機和小型運輸機,并開始了自行設計,為后來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石。
艦船工業(yè)初步建立制造體系
為了建造海軍的艦艇裝備,必須發(fā)展國家的造船工業(yè),建立完整的艦艇制造工業(yè)體系。海軍創(chuàng)建之初,武器裝備的來源主要是繳獲和接收國民黨軍的各種舊裝備。由于國內造船基礎薄弱,積極爭取向蘇聯購買海軍艦艇裝備和制造技術,有其特殊重要的意義。
1950年5月18日,毛澤東致函斯大林,提出:“為了更快地鞏固中國國防,加強中國海軍建設,請?zhí)K聯政府給予經濟援助。”函中具體提到,“為建造護航驅逐艦、大型獵潛艇、基地掃雷艇、遠航魚雷快艇、裝甲艇等,請許可輸入材料、發(fā)動機、輔助機器和武器,在中國船廠建造”。
經多次協商,1953年6月4日,中蘇兩國政府全權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簽訂了《關于供應海軍裝備及在軍艦制造方面對中國給予技術援助的協定》(簡稱“六四協定”)。協定規(guī)定中方向蘇方訂購戰(zhàn)斗艦艇81艘以及飛機、海岸炮等技術裝備。協定還規(guī)定,蘇方同意將部分艦艇及其建造技術有償地轉讓給中國,在中國船廠進行裝配建造。在中國船廠建造期間,蘇聯向中國派遣技術專家給予指導,并接受中國造船人員在蘇聯工廠進行培訓。上述協定執(zhí)行期間,共有5種型號的艦艇由中國6家船廠建造。這5種型號的艦艇是:6601護衛(wèi)艦、6602木質魚雷快艇、6603中型魚雷潛艇、6604大型獵潛艇和6605基地掃雷艦。后又增建6610基地掃雷艦。
“一五”計劃期間,船舶工業(yè)部門的主要任務是,建造蘇聯轉讓的6種型號艦艇以及當時急需的沿海和內河運輸船舶,同時著手研究建造萬噸級遠洋貨船。一機部廠長會議提出,發(fā)展船舶工業(yè)的方針是“軍船第一”。
1956年5月,國務院辦公會議確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船舶工業(yè)局的主要力量應放在軍用艦艇方面,主要是“轉讓制造”蘇聯6種型號的艦艇。從1953年到1956年,船舶工業(yè)管理局根據國家計委審批的計劃,對江南、滬東、求新、武昌和蕪湖造船廠等5家老廠進行了改建和擴建,同時開始新建廣州第一造船廠(今廣州造船廠)。大連造船廠的香爐礁第一期擴建工程也開始實施。
1955年,鑒于海軍南海艦隊裝備建設的急需,而華南地區(qū)造船力量又十分薄弱,臺灣海峽又長期處于被封鎖的狀況,國家決定參照蕪湖造船廠建造木質魚雷快艇的辦法,新建廣州第一造船廠的各主要車間。與此同時,在廣州的黃埔404工地和廣安工地,分別進行了一些改建和新建工程,由大連和武昌造船廠組織生產隊伍前往造船。
經過改建和擴建的6家船廠,為完成這些艦艇的建造任務作出了貢獻,日后都成了船舶工業(yè)的骨干企業(yè)。近百名干部和技工赴蘇聯學習和培訓,回國后大部分成了技術骨干或領導干部。同時在國內舉辦了各種技術人員訓練班,共培訓各類專業(yè)人員5000多名,其中包括工程技術人員和工段長以上技術骨干1000多名。他們在配合這些艦艇的設計、建造、調試和試航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充分利用原有船廠進行擴建和改建,以承擔建造蘇聯轉讓艦艇任務的同時,根據統一安排,為逐步立足國內解決船用材料和配套設備的生產問題,國家有計劃地新建了一批關鍵配套設備生產廠。這批新建工廠,都是中央直屬的大中型骨干企業(yè),其中有船用高、中速柴油機廠,船用儀器儀表廠,水聲設備廠,船用特輔機廠,水中兵器廠以及船用蓄電池廠等。此外,經一機部和國家計委決定,還將原擬由渤海造船廠承擔的船用特輔機和鑄鍛件生產任務分離出來,單獨籌建武漢船用特種機械廠和武漢鑄造廠?!岸濉庇媱澠陂g,在船舶工業(yè)部門和國防工業(yè)部門建設上述新廠的同時,為生產船用特種鋼材和艦艇動力設備,鞍山鋼鐵廠、哈爾濱汽輪機廠、哈爾濱鍋爐廠和湘潭電機廠等也相應開展了第二期工程建設。
根據中蘇“六四協定”的規(guī)定,從1954年11月到1955年1月,以祖鮑夫為首的蘇聯技術援助委員會來華,指導和幫助中國解決這些艦艇建造、試航和交船中的重大問題。委員會在華期間,共有288名專家參加了技術指導工作。時至1959年,上述各型艦艇都已基本建成。1960年,船舶工業(yè)管理局系統共建造6種型號的艦艇116艘,連同其他各種軍用艦艇在內,共計484艘。
“六四協定”是中國船舶工業(yè)史上一次大規(guī)模的技術引進,是在當時中國工業(yè)基礎薄弱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成功的嘗試。一機部部長黃敬在給國務院的報告中總結道:“通過建造6種型號的艦艇,提高了船廠的技術水平,掌握了焊接技術、機械自動靠模氣割技術、船體分段和總段裝配工藝等先進技術和工藝,并在民船建造中逐步推廣應用。同時,也學到了蘇聯在產品設計和工廠設計方面的先進經驗,特別是通過對部分艦艇的中國化修改設計,為自行設計打下了基礎;在科學管理方面,學會了運用編制船舶工藝計劃和其他工藝文件組織生產,提高了企業(yè)管理水平?!?/p>
總之,這次大規(guī)模引進蘇聯技術,提高了中國船舶工業(yè)生產技術水平,縮短了與世界造船技術水平之間的差距。“六四協定”的成功執(zhí)行,為日后我國自行研制積累了經驗。
1958年5月,海軍領導部門向中央軍委提出了向蘇聯引進新型艦艇設備和技術的建議。1959年2月4日兩國政府簽訂了《關于在中國海軍制造艦艇方面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援助的協定》(簡稱“二四協定”)?!岸膮f定”雖然是第二次“轉讓制造”,但與“六四協定”的第一次“轉讓制造”不同,它除了引進以導彈技術為主的新型艦艇,主要任務是仿制蘇聯艦艇,并組織艦用材料設備及武器裝備的國產化,消化引進技術,向自行研制過渡。這是一個重大的變化。
到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船舶工業(yè)面貌與新中國成立之初相比,已經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執(zhí)行“六四協定”,為新中國海軍提供了一批新型艦艇;與此同時,中國自行研制的小型炮艇以及第一代沿海和內河中小型運輸船舶、機動漁船,也開始成批建造。通過建造轉讓艦艇的生產實踐,船舶工業(yè)骨干船廠的工藝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由以修為主逐步轉變到以造為主。中國軍轉民
(本文有刪減,未經作者本人確認。來源:黨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