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整體性閱讀有助于學生快速獲取信息。教師以整體性閱讀為紐帶,能引導學生找到閱讀方向和樂趣,提升閱讀能力。文章從五個方面闡述初中語文整體性閱讀教學建構思路:一是從單篇到單元構建閱讀路線;二是從課內拓展到課外,擴大閱讀范圍;三是從整體回歸整體,促進閱讀整體性;四是從文本到生活,聯(lián)系閱讀與生活;五是從理解升級到鑒賞,提升閱讀能力。文章旨在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促進初中語文整體性閱讀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整體性閱讀;閱讀教學
整體性閱讀是一種將閱讀文本劃分為不同整體的閱讀方法,有利于知識拆解,有助于學生更快地吸收知識,提升閱讀能力。培養(yǎng)初中生的整體性閱讀能力,可以增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提高閱讀興趣。當前,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正處于不斷改革與發(fā)展中。對這一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已具備一定的事物理解與分析能力,教師需協(xié)助他們將知識具體化、細節(jié)化。在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強化學生對文字和語段的感知能力,通過構建合理的閱讀思路,幫助他們理解閱讀的普遍規(guī)律,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強化閱讀學習的主體地位。這對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從單篇到單元的構建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每個單元均設有名篇導讀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依托這些單元,以單篇文章為核心,構建從單篇至整個單元的閱讀框架,引導學生進行教材文章類型的總結。此種教學方法強調整體知識融合,以素質教育為基礎,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有針對性地下達閱讀任務,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以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為例,在本次閱讀教學策略構建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梳理該單元文章類型,形成如下教學思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首先引導學生辨識其散文文體特征,深入闡述散文精髓在于形散神聚,語言優(yōu)美精煉,以彰顯文章深邃意境。隨后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學情分析,通過本文閱讀,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領略散文之美。同時,明確教學重點:通過閱讀讓學生掌握景物描繪方法,學會修辭運用,理解文章敘述空間。余下篇目亦遵循相同路徑,最終將整個單元文章整合成表格,使學生一覽無余。
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有側重地安排教學重難點,避免學生盲目閱讀。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挑選優(yōu)美語句并背誦,以準確把握散文語言特點。如“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等。據(jù)此,教師可專門安排一堂課,將整個單元文章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尋找重點段落與語句,由點到面,從單篇拓展至整個單元。
教師通過以上方式,讓學生完成不同文學體裁文章中重點段落的尋找和歸納。再通過課堂上專門帶領學生分析每篇文章的主題,最終完成整體性閱讀教學思路建構,進而達成整個單元閱讀的系統(tǒng)性教學,完成教學目標,從不同角度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他們的閱讀效果。
二、從課內到課外的拓展
對初中階段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不應只局限于教材上有限的文章。這個階段他們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通過在整體性閱讀教學的幫助下,引領他們從課內走向課外,讓閱讀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在閱讀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通過教材來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以教材上的文章閱讀來帶動課外文章閱讀,讓學生在越來越寬泛的閱讀領域中找到閱讀的樂趣,促進閱讀能力不斷提升。
仍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中第三單元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為例,教師首先帶領學生通過閱讀分析本文的寫作背景可知,文章寫于1926年9月18日,魯迅被北洋軍閥列入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中,被迫于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門大學時正值暑期,心情苦悶時經(jīng)?;貞浧鹕倌陼r的往事,就寫了這篇散文發(fā)表于《莽原》上,發(fā)表時加的副標題是“舊日事重提之六”。在解讀到這里時,教師可以拓展到魯迅先生的其他類型的文章讓學生去閱讀,或者通過幻燈片播放相關文章,比如魯迅先生寫過的散文集,將散文集視為一個整體,讓學生進行閱讀。
在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將繼續(xù)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的精髓,特別是在尋找關鍵詞的過程中,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深刻領會文章的主旨和精髓。首先是“百草園”這一關鍵詞,這是魯迅先生的童年樂園,也是他在上學前盡情玩耍的地方。在文中,魯迅生動描繪了百草園里各種各樣的植物和昆蟲,以及他在那里度過的快樂時光。這些描寫都充分展示了百草園作為魯迅童年樂園的特點。
接著另一個關鍵詞“三味書屋”。這是魯迅先生上學的私塾,也是他接受啟蒙教育的地方。在“三味書屋”中,魯迅開始了他的學習生涯,體驗了知識的魅力和學術的嚴謹。與百草園相比,三味書屋的描寫顯得更為嚴肅和莊重,但同樣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和童真。
除了這兩個關鍵詞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短語“從……到……”。這個短語巧妙地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個地名連接起來,構成了文章的框架和主線。它描繪了魯迅從無憂無慮的童年玩耍到步入知識殿堂的學習過程,展現(xiàn)了他成長道路上的重要轉折。
同樣還有魯迅寫過的散文《藤野先生》,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進出閱讀,并用相同的方法讓學生尋找文章的中心詞,分析文章的描寫要點,學會修辭的用法。通過這樣從課內到課外的拓展閱讀,教師將魯迅先生的散文集作為閱讀的整體,從中摘取相關的文章進行分析,以點帶面,不但讓學生的閱讀范圍更加廣闊,也能激發(fā)他們閱讀的主觀能動性,幫助理解教材文章的主要內容,提升閱讀效果。
三、從整體出發(fā)到整體的回歸
在語文整體性閱讀教學的思路建構中,要做到從整體出發(fā)到整體的回歸。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注重閱讀的整體性,具體而言是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析,再回到整體,以格式塔心理學為支撐,需要先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然后再來分析作者寫作的心理變化和情感變化。
例如人教版初中語文中的《皇帝的新裝》,在教學這篇文章時,需要分成不同課時來進行。第一課時帶領學生對文章整體進行感知,先讓其通讀全文,概述文章主題,比如學生總結主題為:“文章通過一個愚蠢的皇帝被兩個騙子愚弄,請騙子制作一件看不見的——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裝,并穿上它赤條條地舉行游行大典的故事,揭露和諷刺了皇帝與大臣們的虛偽、愚蠢以及自欺欺人的丑惡本質?!苯處熇^續(xù)提問:“文章的結構是怎樣的?”學生歸納出文章總的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引子:皇帝酷愛新裝;第二部分是故事的開端:騙子做“新裝”;第三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群臣看“新裝”;第四是故事的高潮:皇帝穿“新裝”游行;第五部分是故事的結局:揭穿假新裝,這就將文章的結構整理清楚。
第二課時,需要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更加迅速地閱讀課文,這一課時可以通過一些小問題為驅動,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問題一:開篇介紹皇帝的愛好有什么作用?問題二:第五段寫了皇帝怎樣的心理變化?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問題三:簡單說出“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該句話的作用。于是學生會通過快速閱讀,找到答案,比如針對問題一,開篇的皇帝愛好是為下文的描寫埋下伏筆。而第五段則寫出了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到他“相信自己是無須害怕的”,再到“仍然覺得”,充分運用心理描寫,體現(xiàn)出皇帝自信而又心虛,準確地表達他愚蠢而又虛偽的性格特點。
在以上閱讀教學中,首先是對文章閱讀的宏觀把控,其次是研究局部各個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之后對全文的內容進行深度提煉,最終才能讓文章的主線構成一個格式塔,學生通過尋找答案,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主題,以整體出發(fā),最終回歸整體,促進閱讀效率的提升。
四、從文本到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源于教材,回歸生活,學以致用,能把書本中的知識同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發(fā)現(xiàn)生活中所蘊含的哲理,以生活的視角感知文學。初中階段的學生大部分缺乏一定的實踐經(jīng)歷,在整體性閱讀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將文章閱讀和生活結合到一起,以生活為靈感的發(fā)源地,仔細感知文學作品。
例如,在教學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的文章《阿長與〈山海經(jīng)〉》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寫作手法,本篇文章是魯迅發(fā)表于《朝花夕拾》上的文章,主要以欲揚先抑的手法表達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激和懷念。文章用深情的語言生動真實地刻畫出了一位不幸而又渴望幸福,沒有文化但關愛孩子的普通勞動婦女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她的尊敬、感激和懷念之情。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想想自己身邊有沒有出現(xiàn)類似的人物,然后模仿文章的寫作手法,對這樣的人物形象進行描寫。
這樣的教學主要是利用文本引導學生回歸生活,以經(jīng)典的文章引領學生寫作,激發(fā)他們的寫作靈感,這是整體性教學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教師以“阿長”為對象,讓學生找出關于阿長的特點,然后將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拼接,組成描寫人物的主線,讓閱讀走向生活,提升學生閱讀質量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五、從理解到鑒賞的升級
初中語文整體性閱讀教學,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能力,將閱讀變成一種主動而積極的行為,最終鍛煉學生的閱讀思維。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初步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含義。當學生能夠結合文章提供的信息,分析并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和主題時,就已經(jīng)進入閱讀的整體性感知階段,這時候他們對文章的語言規(guī)律會有深層次的理解,并逐漸形成對文章的賞析,閱讀能力也能突飛猛進。
例如,在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中《白楊禮贊》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能理解文章,可以先設置幾個主要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比如問題一:本文的主題是什么?問題二:整理出文章的結構。問題三: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作用?問題四:作者為什么要說“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都是層層遞進的,首先是文章主題的概括,能歸納文章主題,說明學生對文章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理解。比如本文主題:運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楊樹的外形特征,借白楊樹不平凡的形象,贊揚了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堅持抗戰(zhàn)的北方軍民,歌頌了他們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抒發(fā)了對他們的贊頌和崇敬之情。在解決了這個問題后,接下來的問題是逐漸帶領學生進入文章的賞析品鑒階段,關于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學生需要對文章抱有鑒賞的事項去尋找答案,這也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寫法,主要是為了贊美白楊樹的樹中“偉丈夫”形象,突出白楊樹的與眾不同,突出白楊樹的內在美。同時,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以“好女子”和下文的“偉丈夫”對比,突出了白楊樹的與眾不同,由贊美樹到贊美人自然過渡。通過問題逐漸過渡,學生的閱讀層次也得到升華。
在這樣的整體性閱讀教學中,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初步形成對文章的鑒賞,促進他們的閱讀能力不斷升級,思維能力也得到提升。教會學生鑒賞文章,是一種閱讀能力的升級,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能更快掌握文章的語言規(guī)律,提升閱讀效果。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整體性閱讀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整體性閱讀,學生可以感知到語文學科更多方面的知識,幫助他們提升語文學習興趣。教師在整體性閱讀教學中,要摒棄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教學應起源于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要將教材靈活運用,結合初中生的學習特點和思維特點來進行整體性閱讀教學思路構建。首先要以點帶面,從單篇閱讀逐漸擴展到整個單元的閱讀,讓整體回歸整體,從課內到課外,經(jīng)過這樣層層拓展來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最終提升閱讀的質量,助力他們語文綜合素養(yǎng)不斷提升,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為民. 初中語文整體性閱讀教學守護與建構[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3(05):53-55.
[2] 鄭振明. 自主整合探究: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性閱讀之教學設計[J]. 考試周刊,2022(38):35-39.
[3] 黃瀚霆.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整體性探析[J]. 文教資料,2021(17):222-223+176.
[4] 龔晴. 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3):65-66.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