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泥巴,小伙伴們大概都玩兒過吧?它柔軟有黏性,可以被塑成任意模樣,在田野里、山坡上、小路邊,隨處可得。但你們要是以為泥巴只是用來玩兒的,那就太小看它了!從古至今,泥巴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泥巴能有什么用。
捏個器具來
原始人也愛玩兒泥巴,他們玩兒著玩兒著就發(fā)現(xiàn),泥巴燒干了很結(jié)實,于是就利用它的特性開始搞創(chuàng)作。從江西仙人洞遺址出土的陶罐碎片就能看出,兩萬年前的人類已經(jīng)會燒制陶器了,這也是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發(fā)展到新石器時代的標(biāo)志之一。他們把泥巴捏成瓶瓶罐罐,然后放到窯里用高溫灼燒,就制成了各種生活器具。
不過,時間久了難免會“審美疲勞”,人類便開始在陶器上繪制圖案。這種陶器我們稱之為彩陶。距今約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是我國彩陶藝術(shù)的繁盛時期。當(dāng)時彩陶上的圖案反映了先民的日常生活,如陜西寶雞出土的船形彩陶壺,壺身是一艘船的樣子,兩頭尖尖,鼓起的腹部繪有網(wǎng)紋,一下子就讓人聯(lián)想到漁民捕魚時用的網(wǎng)。甘肅馬家窯的尖底瓶,瓶身繪滿了漩渦連續(xù)紋樣,也是先民漁獵生活的反映。至于這種瓶子是干什么用的,目前還沒有定論。有說是打水的,也有說是盛酒的,小伙伴們要是感興趣,可以研究一下。
楊官寨出土的蛙紋陶釜并非彩繪,而是選用浮雕的手法表現(xiàn)青蛙,可謂是別出心裁。陶器上渾圓高凸的雙眼,向上彎曲的大嘴,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出一只蓄勢待發(fā)的青蛙模樣。
陶器也是古希臘人的生活必需品。他們在注重實用功能的基礎(chǔ)上,賦予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常見的陶瓶有黑繪和紅繪兩種風(fēng)格:黑繪指在原色的泥胎上,用黑色顏料描繪圖案;紅繪與之相反,即在陶器上用紅色繪制人物、動物等各式紋樣,而底子則用黑色?!栋⒖α鹚古c埃阿斯擲骰子》就是黑繪風(fēng)格的代表作,畫面所表現(xiàn)的是古希臘的兩位英雄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在戰(zhàn)爭間隙玩兒骰子的情形,剪影般的人物形象突出了戲劇效果。
講過了陶器,咱們再來說說瓷器。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瓷器種類豐富,我們以前也講過不少,這次就著重說一說秘色瓷。
秘色瓷是越窯燒制的一種青瓷,由于配方和工藝秘不示人,成品顏色罕見獨特,所以被稱為“秘色”。晚唐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寫的“九秋風(fēng)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贊頌的就是秘色瓷青碧如玉的絕美色澤。大家如果好奇,不妨去看看陜西扶風(fēng)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研究一下它到底神秘在哪里。
可能有小伙伴會問,瓷器和陶器都是用泥巴做的,它們有什么不同呢?簡單來講,區(qū)別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的是常見的紅土,從器物成色上就能看出來;瓷器通常使用高嶺土等特殊黏土為原料制成,其質(zhì)地純凈,富含石英和長石等礦物成分,使得瓷器在質(zhì)地上更為細膩,表面也更為光滑。二是技術(shù)不同。陶器的燒制溫度相對較低,大致在700℃到1000℃之間,而瓷器的燒制溫度通常在1200℃以上。高溫使得瓷器的胎體更加致密,釉面更加光亮,成品具有更高的硬度。
對于早期人類而言,泥巴除了用于制作容器,還有其他用途。比如在公元前三千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就開發(fā)了泥巴的新用途——記錄文字。兩河流域?qū)儆跊_積平原,黏土資源極為豐富。人們就地取材,把黏土做成扁平的泥板,在上面寫字,再將其烤干后就可以長期保存了。這種文字一頭粗一頭細,像木工用的楔子,因此被叫作楔形文字。
泥巴還可以被用于制作樂器,比如陶塤。陶塤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中國樂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先民用泥巴捏出各種中空的形狀,如球形、魚形、罐形,然后在上面開鑿孔洞,最后燒制成型。早期的陶塤只有一個孔,音色較為單一,后來逐漸發(fā)展到六孔、八孔甚至更多??椎臄?shù)量越多,代表音域越寬,這樣的陶塤也就能發(fā)出更豐富多樣的聲音。如今,陶塤在民樂演奏中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它發(fā)出的聲音低沉、柔和,像是從遠古時期穿行而來。你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聽聽!
愛看動畫片的小伙伴,知不知道泥巴也可以用來做動畫呀?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冻墴o敵掌門狗》《小羊肖恩》《小雞快跑》等,都是黏土動畫。這種動畫主要靠手工制作,先用黏土捏出劇中人物,再搭建布景,然后用相機一幀一幀地拍攝,連起來放映就成了定格動畫。一個人物就要捏上百個造型,雖然費時費力,但效果確實驚艷,人物塑造立體豐滿,堪稱動畫中的藝術(shù)品。
細數(shù)下來,泥巴能做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除了用于日常生活,一些陪葬的器物也是用泥巴制作的。如兵馬俑和唐三彩,這些我們以前專門講過,這次就不詳細展開了。
造房好材料
在我們生活的這顆星球上,泥土因成本低廉、取材便捷,成為建筑材料的首選。從新石器時代直至今天,泥土建筑隨處可見,接下來我們就深入了解一下 。
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就開始用泥巴蓋房子了。他們?nèi)砟嗤?,用石頭之類的重器砸壓,目的是將縫隙中的空氣擠出,獲得密度更大的夯土?!昂弧本褪窃业囊馑迹煌练浅=Y(jié)實,長城、故宮、秦始皇陵等古建筑,其地基都是用夯土制成的。
民間夯土建筑就更常見了,如陜北窯洞、河南地坑院、福建土樓、喀什高臺民居。這些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夯土建筑。
作為最接地氣的建筑形式,土坯房在全球范圍內(nèi)被廣泛應(yīng)用。比如伊朗的巴姆古城,它興建于約公元前五百年,坐落在絲綢之路上,城中所有房子幾乎都是用泥土制作的。這是因為當(dāng)?shù)厥巧衬詺夂?,環(huán)境干熱,用泥土蓋房子冬暖夏涼。非洲馬里的杰內(nèi)大清真寺也是如此,該建筑選用當(dāng)?shù)氐募t土和樹枝混合建造,沒有一磚一石。它的造型像不像你幻想中的泥巴城堡呢?還有土耳其的蜂巢屋和非洲布基納法索的彩繪泥土房,它們看起來就像童話世界里小精靈住的房子,非??蓯?。
土坯房便利、舒適,但有一個很大的缺點:怕水。剛才提到的非洲和中東地區(qū)氣候相對干燥,但一年之中總會有下雨的時候。這時候的人們就得忙碌起來,重新給房子涂泥。一旦維護不及時,房屋就面臨坍塌的風(fēng)險。為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對泥土進行了改造。通過高溫?zé)葡碌幕瘜W(xué)反應(yīng),泥料趨于硬化,遇水不散。古人用這種方法制成了燒結(jié)磚和燒結(jié)瓦。
磚瓦不分家,其作用都是提高房子的防風(fēng)抗雨抗腐蝕能力,只是用途不同,一個用來砌墻,一個用于覆蓋屋頂。中國燒制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考古人員在陜西藍田一處仰韶文化晚期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五塊燒結(jié)磚殘塊。當(dāng)時的人們先把泥土粉碎、過篩,加水揉捏之后,用長方體模具壓成磚坯,然后陰干燒制,就做成了最早的磚。這件秦咸陽宮出土的青磚就是燒結(jié)磚,其表面飾有圖案,后世稱之為畫像磚。畫面被兩條相互交織的龍鋪滿,一龍身飾鱗紋,另一龍身飾三角紋,雙龍環(huán)抱著三個璧形圖案。磚體裝飾性較強,推測是用來鋪設(shè)踏步的。
漢朝畫像磚的內(nèi)容就更豐富了,有祥瑞異獸、闕樓橋梁、車騎儀仗、舞樂百戲等。這件東漢畫像磚就表現(xiàn)了宴會上的演藝場面,有吹奏排簫的,有舞劍弄丸的,有表演巾舞的,場面很是熱鬧。
磚在漢朝常見于宮殿、城墻和墓室,到了隋唐時期,磚就成為主要的建筑材料?,F(xiàn)存的磚結(jié)構(gòu)建筑中,建于北魏的嵩岳寺塔是早期代表作之一。嵩岳寺塔位于河南嵩山,是一座由青磚和黃泥砌筑的十五層密檐式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是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代表作。其塔型受到古印度佛塔造型的影響,自下而上逐層內(nèi)收,形成一條柔和的曲線。
根據(jù)土壤成分和配比的不同,磚被分為多種類型,比如明朝長城的青磚、故宮鋪地的金磚、歐洲的紅磚,不一而足。波蘭的馬爾堡城堡是歐洲中世紀磚制城堡的杰出代表。城堡沿河而筑,紅色的磚墻在藍天綠草的映襯下格外奪目。
如果給磚掛上釉入窯燒制,就變成了有瓷器質(zhì)感的釉面磚,又稱琉璃磚。山西大同的明朝九龍壁,由四百二十六塊特制琉璃磚拼砌而成,流光溢彩,非常華麗。采用類似工藝還能制成琉璃瓦,比如故宮屋頂?shù)狞S色琉璃瓦和屋脊獸,彰顯著皇家建筑的氣派威嚴。
釉面磚在異域文化中也有發(fā)現(xiàn),比如已經(jīng)消逝的巴比倫文明。巴比倫城位于兩河流域南部,是巴比倫王國的首都。距今約兩千五百年前,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主持建造了這座美輪美奐的城市。內(nèi)城配有八個進出的大門,其中最大的城門是位于北側(cè)的伊什塔爾城門。城門高達十五米,通體貼滿藍色釉面磚,并裝飾著神獸圖騰。其中一種神獸昂首翹尾,據(jù)說象征著巴比倫的主神。它長著蛇一樣的頭、頸、尾巴,還像蛇那樣吐著芯子;有著獅子的前爪、鳥的后腿,身上還覆蓋著鱗片;頭上有角,尾巴尖兒上還有蝎子的蜇刺。這奇異的動物令人望而生畏,而青金石般的釉面磚光彩奪目,使這座大門成為彰顯國力的象征。
在大地上作畫
古人的居室離不開泥土,泥土有諸多優(yōu)點,比如原料環(huán)保,可重復(fù)利用;冬暖夏涼,隔音效果也好,讓人可享安寧環(huán)境。如今的建筑師改良了夯土建筑,建造出防水耐旱、復(fù)古大氣的現(xiàn)代夯土建筑。如云南昆明的山海美術(shù)館,用當(dāng)?shù)氐募t土層層夯筑,不僅保留原始的顏色,更形成了兼具古樸與現(xiàn)代的肌理樣貌。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意思是自然間有偉大的風(fēng)景,不需要言語來贅述。造化弄巧,土地也可以美不勝收。從高空俯瞰,新疆的安集海大峽谷像是打翻了的調(diào)色盤,色彩斑斕。這是由于河流沖刷不同顏色的巖層,導(dǎo)致巖土溶解,進而呈現(xiàn)出色彩繽紛的樣子。
人類世世代代在大地上生息繁衍,也留下了生活的痕跡,這些痕跡匯聚成土地里生長出來的藝術(shù)之花。來云南紅河州哈尼梯田看一看吧!這里山高谷深,不像平原地帶那樣便于耕作。但是人們憑借智慧和勇氣,克服困難,隨山造田,在落差兩千多米的山谷里,開墾出了層層疊疊的水田。在天光云影的映襯下,梯田曲線流暢,美不勝收。田埂包圍下的片片水田,猶如巨幅的掐絲琺瑯工藝品。
土地滋養(yǎng)了世間萬物,為了表示對土地的崇敬之情,很多民族都有祭祀土地的習(xí)俗。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布依族、壯族等少數(shù)民族,在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初六都會舉行祭田儀式。各家各戶帶上糯米飯、雄雞等祭品,三三兩兩來到稻田的田埂上,焚香添酒祭田,祈禱來年豐收。如今,這一習(xí)俗已經(jīng)演變?yōu)榧捞?、文體表演和美食體驗于一體的民俗活動了,每年都會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前去觀摩。
農(nóng)人對土地表達敬畏,藝術(shù)家則用它來進行創(chuàng)作。我們之前講過的大地藝術(shù),就是以大地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作品。
大地藝術(shù)形態(tài)多樣,小型作品可以近距離觀察,如喬恩·福爾曼在沙灘上用隨手撿來的石頭拼湊而成的圖案,顯得自然生動。詹姆斯·布倫特則用樹葉拼裝作品,與環(huán)境完美融合,樹葉與泥土融為一體時,作品也就自然消失了。
大型作品需要從空中俯瞰,才能看到完整的樣子,比如藝術(shù)組織 D.A.ST. Arteam創(chuàng)作的《沙漠呼吸》。藝術(shù)家們在沙漠上挖起泥沙,塑造出數(shù)個或凸起或凹陷的圓錐,使其共同組成了一個向外擴張的螺旋形態(tài)。整個作品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消失,記錄時間的流轉(zhuǎn)。還有賽普,他喜歡在地上作畫,每幅畫都占地幾千平方米。他在阿爾卑斯山創(chuàng)作的《超越危機》尤為引人注目,畫中描繪了一個小女孩坐在草地上,用粉筆畫出一幅人們手拉手呈圓環(huán)狀的圖像,象征著世界人民團結(jié)互助。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護環(huán)境,他都是用自己發(fā)明的100%可生物降解涂料作畫,是一位兼具責(zé)任心和愛心的優(yōu)秀藝術(shù)家。
最后,我們再來聊聊人類與土地的歡樂互動:泥巴節(jié)。巴西、以色列和美國等國家都有泥巴節(jié),人們在泥沼中嬉戲,樂此不疲。在巴西,當(dāng)?shù)厝俗畛踔皇菫榱硕惚芪孟x的叮咬才將泥巴涂滿全身,后來就變成了“與泥共舞”的狂歡。人們在淤泥里摔跤、打鬧,互相投擲泥巴,把親友和自己弄得和泥人一樣。在美國密歇根州,每年泥巴節(jié)的主力是孩子們,他們會參加各種“泥地競賽”,最終勝出的男孩和女孩還會頭戴王冠,享受勝利的喜悅。這么有趣的活動,你們是不是也躍躍欲試了?
平平無奇的泥巴,有著各種各樣的玩兒法。有的家長卻不太愿意讓孩子玩兒泥巴,怕弄臟了衣服或感染上細菌。可是,衣服臟了可以洗,親近自然本就有益健康。所以不必擔(dān)心,大膽玩兒泥去吧!
玩兒泥巴是一個破壞與重建的過程,小伙伴們通過揉捏、摔打泥巴,把它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如果不滿意,你們可以選擇推倒重來,幾乎沒有試錯成本。你們可以經(jīng)過不斷地嘗試和思考,把腦子里的想法轉(zhuǎn)化為真實的作品,既能鍛煉手、腦、眼睛的協(xié)調(diào)性,又能增強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如果爸媽還不讓你玩兒泥巴,請把這段話轉(zhuǎn)達給他們吧!
玩兒完泥巴記得自己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