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莉曾是一位農(nóng)家樂的老板,在生意蒸蒸日上時,她卻做出了常人難以理解的決定——將農(nóng)家樂改為“愛心餐廳”,供周邊老年人免費吃飯。面對他人的譏笑不解,她只是默默地埋頭苦干,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去為老人服務(wù),也逐漸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者。
曾是留守兒童
“80后”朱慧莉老家在湖北,小時候是留守兒童,跟在爺爺身邊長大,“爺爺煮飯比較隨便,通常是飯和菜一起蒸著吃。”朱慧莉離家上學(xué)后,一個人吃飯的爺爺就更加“湊合”了,久而久之患上了腸胃疾病。
長大后,朱慧莉來到廣東惠州,并成家立業(yè)。前些年,朱慧莉開了一間加工廠,但效益不好,甚至欠了債。2014年,在家人的建議下,她改行做農(nóng)家樂,經(jīng)過幾年努力,生意漸漸好起來。
一天,店里來了位老人吃飯。因見老人很像自己去世的爺爺,朱慧莉便趁著給老人送菜時和老人聊了起來,得知老人姓羅,80多歲,兒女都在外地,因腿腳不好,平時買菜做飯都很困難。正是這位羅爺爺,讓朱慧莉萌生了“請老人免費吃飯”的念頭。
貼錢辦“愛心餐廳”
2016年,朱慧莉決定把每月盈利一兩萬元的農(nóng)家樂改成“愛心餐廳”,不僅是老人,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免費吃飯。對于朱慧莉的決定,家人起初都很反對,“好不容易掙錢了,為啥還要亂折騰?”
朱慧莉努力說服丈夫,“給我兩年時間,兩年做不下去我就死心了?!眴T工辭職了,她就一個人干。至于村民,“他們來看了就自然知道了”。
“愛心餐廳”免費吃午餐的消息傳出去后,第一天就吸引100多人來吃飯,男女老少都有。眾人散去,朱慧莉發(fā)現(xiàn),好些人尤其是年輕人把錢壓在碗底下。此后幾天,依舊很多人過來吃,看到朱慧莉忙得夠嗆,不少人主動留下來幫忙收拾。再后來,附近的村民給“愛心餐廳”送來一些自己種的菜,還有熱心人主動捐款……良好的開局,讓朱慧莉滿心歡喜,也堅定了繼續(xù)做下去的信心。
吸引眾人參與
理想很美好,現(xiàn)實總是困難重重?!白畈傩牡?,還是資金短缺?!边@讓朱慧莉意識到,愛心餐廳靠個人很難維持,“需要社會的力量”。于是,她注冊成立了惠州仲愷高新區(qū)雨花公益互助會,身為會長的她還學(xué)習(xí)了各種公益政策、募捐途徑,以拓寬資金來源,更好地服務(wù)老人。
(摘自《惠州日報》 香金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