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由敦煌研究院主辦、《敦煌研究》編輯部承辦的“2024敦煌研究發(fā)展研討會”于2024年11月22—24日在敦煌莫高窟召開?!抖鼗脱芯俊肪幬皩徯<摇⒍鼗蛯W界專家、編輯出版界專家以及《敦煌研究》編輯部工作人員近30人參加了此次會議。與會專家對敦煌學及《敦煌研究》期刊的發(fā)展提出諸多前瞻性、建設性的意見建議,對推動《敦煌研究》期刊高質量發(fā)展與敦煌學研究熱點相結合,進一步促進敦煌學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深入和廣泛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2024敦煌研究發(fā)展研討會”;學術研究;期刊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K87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4)06-0151-04
Summary of “2024 Symposium on the Development of
Dunhuang Research”
JI Yingxin
(Editorial Department, Dunhuang Academy, Lanzhou 730030, Gansu)
Abstract:The “2024 Symposium on the Development of Dunhuang Research”, which was hosted by the Dunhuang Academy and organized by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the Dunhuang Research, was held on November 22—24, 2024 at Mogao. About 30 delegates, including members of the Editorial Committee of the Dunhuang Research, experts from the Dunhuang Studies research and Publishing circles, as well as the staff of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the Dunhuang Research attended the symposium. Delegates put forward many prospective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the Dunhuang Stud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unhuang Research journal, 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Dunhuang Research and the Dunhuang Studies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in-depth and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of Dunhuang Studies.
Keywords: “2024 Symposium on the Development of Dunhuang Research”; academic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2024年11月22—24日,由敦煌研究院主辦、《敦煌研究》編輯部承辦的“2024敦煌研究發(fā)展研討會”在敦煌莫高窟召開?!抖鼗脱芯俊肪幬皩徯<?、敦煌學界專家、編輯出版界專家以及《敦煌研究》編輯部工作人員近30人參加此次會議。與會專家對《敦煌研究》期刊發(fā)展及敦煌學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獻計獻策,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導性的寶貴建議。
研討會開幕式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林毅主持,由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元林致開幕詞。張元林回顧了《敦煌研究》40余年的發(fā)展歷程,肯定了《敦煌研究》為建立敦煌學研究的高地、建設好學術交流的平臺所肩負的職責。編輯部將會繼續(xù)砥礪前行,為敦煌學的研究與傳承、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研討會的議題主要包括敦煌學研究內(nèi)容和學科體系建設、《敦煌研究》期刊發(fā)展和編校問題、敦煌相關圖書的出版等三個方面。
一 敦煌學研究內(nèi)容和學科體系建設
專家們從敦煌學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內(nèi)容方面,對敦煌學研究的發(fā)展趨勢進行了深入思考和論述。
文物出版社編審黃文昆以《敦煌石窟考古報告一覽》為題,對石窟考古報告的編撰及其意義進行了詳細論述。首先,敦煌石窟考古報告以考古測繪為基礎,既包含各類圖錄的精美圖片,又兼顧學術論文,集大事年表和總錄于一體。石窟寺研究工作的展開需要詳盡完整的資料,該考古報告的出版彌補了這一缺失。其次,考古報告不止限于文物的表面和現(xiàn)狀,是石窟寺研究領域考古學的運用。從考古調查出發(fā),區(qū)分石窟年代屬性,無論遺跡完整與破損,文字圖片依次記錄,為石窟考古學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尤其是考古報告文字材料廣受學界歡迎。最后,提出石窟寺考古當前屬于創(chuàng)新性工作,敦煌石窟考古報告正在盡量依據(jù)田野考古的規(guī)范,摸著石頭過河,缺點失誤在所難免,希望學界同仁及《敦煌研究》能夠大力支持和幫助。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馬德的發(fā)言《立足學術前沿 堅守求真務實》,以自己的治學經(jīng)驗為例,提出兩點要求:敦煌學研究要突破傳統(tǒng)的研究模式,學術研究不能拘泥于傳統(tǒng),應該嚴謹學術考究,追蹤學術前沿,在學術研究中不斷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多重證據(jù)法的研究;《敦煌研究》作為敦煌學研究的學術陣地,應樹立長遠的期刊發(fā)展眼光和學術發(fā)展戰(zhàn)略,要充分認識學術乃天下公器,杜絕垃圾文章,拒絕粗制濫造,秉持敬畏學術、尊重學術的態(tài)度,同時還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堅持思辨與實證相結合,實現(xiàn)讓研究再現(xiàn)歷史,讓歷史告訴未來,深度挖掘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價值和意義。
蘭州財經(jīng)大學教授高啟安作了題為《敦煌的兩款復姓合體字芻議》的發(fā)言,詳細解讀了敦煌壁畫題記中出現(xiàn)的兩款復姓合體字“慕容”“令狐”,因為“慕容”復姓合體字不見于莫高窟壁畫題記和大量敦煌文獻,僅出現(xiàn)在榆林窟第19、25窟的題榜中,這說明慕容氏治理下的瓜州,書寫“慕容”二字場合較多,遂產(chǎn)生了“慕容”的合體字?!澳饺荨薄傲詈焙象w字的出現(xiàn),可以啟發(fā)關于兩復姓合體字的產(chǎn)生背景及流變的研究。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王惠民的發(fā)言《加強人才培養(yǎng)體制,促進學術持續(xù)發(fā)展》,主要從三個方面作了論說:一是培養(yǎng)好優(yōu)秀的敦煌學人才,需要形成有效的機制,敦煌研究院在加強人才培養(yǎng)方面,可以通過聘請院內(nèi)專家,對青年研究員進行專業(yè)指導;二是完善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章制度要有切實可行的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形成以院內(nèi)培養(yǎng)為主、院外培養(yǎng)為輔的模式;三是建議《敦煌研究》加強對院內(nèi)優(yōu)秀青年學者的扶持,以激勵優(yōu)秀青年學者的學術發(fā)展,達到人才培養(yǎng)和促進學術發(fā)展的目的。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長楊富學以《敦煌晚期石窟研究的新進展及存在的問題》為題,論述了敦煌晚期石窟研究的新進展,并提出敦煌晚期石窟分期斷代研究目前存在的五個問題:一是西夏時代敦煌荒無人煙,西夏洞窟數(shù)量多達142個,占敦煌晚期石窟數(shù)量的大半,與史相悖;二是“綠地壁畫”的歸屬與起止、延續(xù)方面尚待進一步研究;三是游人題記能不能獨立反映洞窟的興衰問題;四是如何確定以元代為主的莫高窟北區(qū)洞窟出土文物的時代,如何區(qū)分元代藏傳佛教的壁畫藝術風格;五是敦煌晚期石窟回鶻藝術風格延續(xù)及其來源問題。
天津大學教授張加萬的發(fā)言《人工智能助力敦煌學研究的思考》首先對“人工智能”及其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作了介紹,然后肯定了敦煌研究院在數(shù)據(jù)存儲方面取得的成績,并介紹了人工智能在敦煌石窟、敦煌文獻及相關領域的人文研究項目中的運用,最后對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助力敦煌學的發(fā)展提出了一些具體措施,認為敦煌學學者參與人工智能的研發(fā),是人工智能助力敦煌學發(fā)展的關鍵,希望能夠從技術領域方面更好的助力敦煌學的研究,從而提高敦煌學研究的質量。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王志鵬作了《學術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發(fā)言,論述了三個方面。一是傳承創(chuàng)新方面,認為在學術研究中應該更注重學術傳承。尤其在傳統(tǒng)文化中,只有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繼承好,才能在其基礎之上進行學術創(chuàng)新。敦煌學研究也應該如此,要在傳承好、繼承好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積累一定的知識體系,才能更好地進行學術創(chuàng)新。二是在新觀點、新材料、新方法方面,認為如今的學術研究,新觀點、新材料、新方法是相輔相成的,三者缺一不可。三是在綜合研究方面,認為學術研究要做到真正的綜合,需要多方面的知識積累。最后,他建議《敦煌研究》還是要一如既往的刊發(fā)有價值、有深入論述的高質量文章。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馬強以《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發(fā)展歷程》為題,回顧了敦煌研究院成立80年以來敦煌美術研究工作的發(fā)展歷程及成就,同時也指出在當今敦煌學研究高地建設的新時代,敦煌美術研究所進行了一系列國際合作與交流,通過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促進敦煌美術學理論的研究和發(fā)展,進一步推動了敦煌藝術的國際化進程。此外,敦煌美術研究所的青年學者也逐漸從繪畫實踐轉向了學術研究,提高了美術研究所的整體科研水平。最后,他希望《敦煌研究》在今后的辦刊過程中一如既往地在年輕學者的培養(yǎng)上發(fā)揮重要作用。
二 《敦煌研究》期刊發(fā)展和編校問題
專家們對《敦煌研究》的發(fā)展方向以及選題、審稿、編輯等方面,提出了非常寶貴的建議。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元林作了《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把〈敦煌研究〉打磨得更精更美》的發(fā)言。他認為,《敦煌研究》期刊的影響力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敦煌學學術領域,在文化創(chuàng)意、研學旅游、陳列展覽等領域也有較大影響,可以說《敦煌研究》期刊在社會文化建設方面已經(jīng)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指出,《敦煌研究》及時刊發(fā)重點項目研究的新成果、新資料,在支持國家級、省部級重點項目文章刊發(fā)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學術作用,有利于擴展《敦煌研究》的學術影響力。他對《敦煌研究》具體辦刊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1)新媒體傳播與推廣方面,建議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提高《敦煌研究》公眾號推送文章的頻率,方便更多敦煌學愛好者和國際讀者的閱讀和引用;(2)審稿、采稿方面,建議對一些觀點新穎、論據(jù)充分、邏輯嚴密的青年學者、博士生的論文給予采用,以此激勵青年學者、博士生投稿;(3)期刊編校方面,對《敦煌研究》編輯團隊在辦刊過程中的辛苦付出給予肯定,認為編輯在完成自身本職工作后,還能從事科研任務十分難得。同時希望編輯人員在期刊編校中應該有高度的責任心,對文稿的編校應該更加嚴謹細致,把《敦煌研究》打磨得更精更美。
甘肅簡牘博物館研究員張德芳以《近幾年來〈敦煌研究〉刊發(fā)的簡牘學稿件平議》為題,回顧了敦煌學與簡牘學研究的相互關系,認為敦煌學研究的范圍很早就擴大至河西、敦煌出土的漢簡,簡牘自然也是敦煌學研究中的應有之義。并通過對2020—2014年五年間《敦煌研究》簡牘學稿件的統(tǒng)計和分析,認為簡牘研究論文數(shù)量較少,建議《敦煌研究》設置固定的簡牘學專欄,集中發(fā)表高質量文章,從而將簡牘學研究逐漸發(fā)展成為《敦煌研究》期刊的特色欄目。
麥積山石窟研究所研究員孫曉峰的發(fā)言《結合“典范”與“高地”建設,全面樹立〈敦煌研究〉的引領地位》。他認為《敦煌研究》在“典范和高地”建設中應該認真領悟文化自信、文化強國的時代需要,發(fā)揮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以吸引更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來關注敦煌研究院,關注石窟寺的保護研究弘揚。他建議《敦煌研究》在多媒體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應該通過各種新媒體形式,如微信、抖音等平臺,把學術研究的新觀點、新成果、新熱點推向普通民眾,進而擴大《敦煌研究》期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并希望《敦煌研究》期刊在扶持和培養(yǎng)青年學者方面能給予支持。
《泰州日報》編審葉愛國作了《〈敦煌研究〉2024年第3期編?!返陌l(fā)言。他主要以《敦煌研究》第3期的6篇文章為例,就文章中出現(xiàn)的字詞、語句差錯訛誤做了詳細的校對、訓釋和解讀,并結合自己校書的經(jīng)驗,認為編輯校對要注意核查引文和征引差錯,建議編輯要認真閱讀和領會文章本意并細致核查,提高期刊編校質量。
敦煌研究院編輯部副主任孔令梅就《敦煌研究》2024年的工作情況作了報告:《敦煌研究》堅持正確政治導向和辦刊理念,嚴格實行審校制度,注重編校專家隊伍建設,實現(xiàn)作者群體優(yōu)化配置、加強特色欄目建設,加強期刊新媒體運營,加強學者型編輯團隊的建設。同時就各位學者所提意見認真學習,編輯部也將一如既往地保持好當前期刊編輯的各項工作,在各位編委和學者的支持下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 敦煌相關圖書出版
在敦煌相關圖書出版及期刊發(fā)展方面,中華書局學術著作出版中心主任羅華彤的發(fā)言《21世紀以來絲綢之路及其相關內(nèi)容圖書情況簡析》,以中華書局出版的重要成果為例,主要從“絲綢之路及中外文化交流圖書出版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絲綢之路及中外文化交流圖書出版的表現(xiàn)與特點”“絲綢之路及中外文化交流圖書出版持續(xù)繁榮背后的原因”三個方面,闡述了中華書局在圖書編輯出版方面,為宣傳絲綢之路文化所做的工作,希望能和編輯部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合作。
文物出版社人文圖書編輯中心主任許海意以《文物出版社與敦煌研究院的圖書出版》為題,回顧了文物出版社自20世紀90年代起,便與敦煌研究院保持著密切合作,如今更是加強了雙方的合作關系,在敦煌學領域取得了矚目的成果,包括文物出版社與《敦煌研究》編輯部合作的《敦煌文化驛站》系列叢書。他表示,未來希望能夠繼續(xù)與敦煌研究院合作,進一步擴大敦煌學及絲綢之路文化的學術影響力。
《殷都學刊》主編郭旭東作了《以特色求生存 以質量塑精品——小眾期刊辦刊之路探索》的發(fā)言,他以《殷都學刊》為例,介紹了《殷都學刊》的欄目宗旨、辦刊方法以及社會反響。
本次研討會與會專家提出諸多前瞻性、建設性的意見建議,不僅為敦煌學研究與學科體系建設提供了多重方向,也對《敦煌研究》期刊的發(fā)展、改進辦刊措施及提升期刊影響力具有指導意義。未來,《敦煌研究》作為弘揚敦煌文化和展現(xiàn)敦煌研究學術成果的重要平臺,將會繼續(xù)砥礪前行,為敦煌學的研究與傳承、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收稿日期:2024-11-29
作者簡介:紀應昕(1990—" ),女,甘肅省敦煌市人,歷史學博士,敦煌研究院編輯部館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