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弟結(jié)婚遲,孩子還小,所以這些年,母親一直與他們同住,幫忙照顧孩子。
小弟居住的小區(qū)是重慶非常有名的臺北城。
在臺北城的第二、第三期與其規(guī)劃的商業(yè)中心之間,有一塊非常大的荒地。開發(fā)商曾對外宣稱,將在此建造一座超高層的地標(biāo)式摩天大樓。然而,之后卻遲遲未見動工,只是象征性地將這塊地圈了起來。
后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小區(qū)里一些閑來無事的叔叔阿姨們發(fā)揮了當(dāng)年在農(nóng)村“抓革命、促生產(chǎn)”的勁頭,溜進這片荒地開荒墾土,一點點地開辟出屬于自己的小菜園。開發(fā)商大概也覺得荒地閑置過于浪費,于是對此采取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tài)度。
母親年輕時是干農(nóng)活的好手,禁不住誘惑,也趕忙去圈了一塊地。
不過,小弟和弟妹卻不大支持。他們認(rèn)為,雖然自己上班辛苦,但薪水足夠豐厚,買什么都不成問題,不想讓母親再去受那個苦。況且,家里還有兩個孩子需要照顧。
母親則有她自己的道理。
她認(rèn)為,兒媳婦賦閑在家,娘倆一起帶孩子,有著充裕的閑暇時間,完全可以抽出一些時間,種些無污染的綠色蔬菜以自給自足。她還強調(diào),家里的大小事務(wù),孰輕孰重,她心里有數(shù)。在最忙的時候,她一定會在家?guī)鸵r,至于種菜,不過是一種副業(yè),是忙里偷閑的事情罷了。
雙方各有各的理由,在互相保留意見的同時,母親的菜園已漸漸成了規(guī)模。蔥苗、香菜、萵筍等各類蔬菜已蓬勃生長,甚是喜人。很快,各種按照節(jié)氣生長的時令蔬菜也依次端上了餐桌。母親和弟妹再也不用像剛搬去那陣子,隔三岔五地坐公交去陳家橋或曾家的菜市場奔忙了。
母親是個善良而慷慨的人。很多時候,她會把自家園子里摘下的新鮮蔬菜分送給小區(qū)里的左鄰右舍。當(dāng)然,其他的叔伯嬸娘也時常補給她地里缺少的品類。每次去重慶,看到這樣的情景,我總是不禁感慨,也由衷地羨慕母親那單純而真誠的社交圈子。
弟弟和弟妹對此也不好再多說什么了。
二
有一年春節(jié),小弟一家計劃去湖北過年,而母親堅持要回老家與我們團聚。我便吩咐兒子放假后去重慶接上母親一同回家。
臨走的那天早晨,母親還惦記著她菜園里的那些蔬菜,嘆息它們正值鮮嫩,卻無人采摘,恐怕白白老去,實在可惜。她竟忍不住又去了趟菜地,摘了一大包脆嫩的豌豆尖,硬是讓兒子背在包里,這才出門趕車。
春運期間,急著回家的人太多,無論是輕軌還是火車站,處處人流如織。因為去菜地耽誤了些時間,婆孫倆眼睜睜地看著火車開過來,卻沒辦法擠上去。又因為過于顧及自尊,怕小弟責(zé)怪,不好意思再回去,只得直奔菜園壩,改坐長途汽車到巴中,再轉(zhuǎn)車回通江。
事后,我們笑她,說她為了那一袋豌豆尖,白白浪費了兩張火車票。且不說錢,差點誤了歸期。母親也跟著笑,卻又自我解嘲道:“你們平時自己開車,哪見過春運那擁堵的陣勢!今兒我算是見識了,在車廂里,人都擠得懸在半空中了?!?/p>
大家聽了,相互看看,心照不宣地一笑。
過了年,小弟的公司忙了起來。一批又一批的海外客戶要過來稽核,小弟不敢懈怠。每天早晨七點出門,晚上十點還不一定能到家?;丶液?,也許弟妹曾不停地在他耳邊嘀咕,說母親總是去她的菜地,很多時候飯做好了都不見人回來。
一開始,小弟并沒有太在意。后來聽得多了,也就覺得煩了。所以,每當(dāng)母親再提起她的菜地時,小弟總是潑冷水,說:“您老把副業(yè)當(dāng)正業(yè),把正業(yè)都荒廢了?!弊詈?,他還補充了一句,“要是想種地,還不如干脆回老家種呢,那兒田多地廣,多好?。 ?/p>
小弟在我們姐弟三人中,脾氣算是最好的。這大概也是他有史以來對母親說得最重的話了。
母親被這一番話嗆得一時語塞,心中自然覺得委屈。事后,她也隱約猜出了其中的一些緣由。
過了幾天,她忍不住打電話向我訴苦。大致是說她去菜地的時間也都是見縫插針,早晚在大孫子上學(xué)前或放學(xué)后,最忙的時間段她都守在家里,寸步不離。她說,兒媳婦要么是送老大上學(xué)去了,要么是出門辦事、逛街什么的,久久不歸。而小孫女淘氣,她既不敢懈怠,又忙得腳不沾地,從來沒計較過什么。過了一會兒,她又忍不住抱怨起來:說自己也是自討苦吃,種了近一年的菜,可兒媳婦連她的菜地在哪兒都不知道。兒媳婦整天在家閑著,半天半天地蜷縮在沙發(fā)上玩手機。有時候,等她做好飯、準(zhǔn)備好了一切,兒媳婦才去炒個菜,但手機還拿在手上。就連炒菜的空當(dāng)里,手指都在不停地刷啊刷的,結(jié)果出鍋的菜不是黃了就是焦了。她又嘀咕道,一日三餐,兒媳婦吃完飯,筷子往桌上一放,嘴一抹,就去喂孩子了。等她把一切慢慢收拾好,兒媳婦卻端過來一碗飯,說孩子喂好了,可碗里的飯卻還是那么多……
我知道,母親一向要強。在與兒媳相處時,她比跟我這個女兒相處還更大度、更有愛心、更能包容。大弟曾因夫妻感情不和而離過婚。母親當(dāng)時也因為生活中的小事與前大兒媳拌過嘴、產(chǎn)生過嫌隙。所以,她一直心存不安,總覺得大兒子的離婚自己有很大的責(zé)任。后來,在大弟的生活里,她親眼見證了不幸的婚姻給雙方及孩子帶來的傷害。這或許成了她一生的陰影。
所以,在與小兒媳相處的日子里,她便謹(jǐn)言慎行,幾乎不在兒子與兒媳之間說三道四,生怕挑起事端。從他們買房到裝修,從兒媳婦學(xué)車到懷孕,從二胎出生到慢慢成長,母親幾乎包攬了所有的家務(wù):買菜、做飯、洗衣、帶孩子,里里外外,事無巨細,盡心盡力,悉心打理。她做到了任勞任怨、問心無愧,卻從不說半句怨言。即便問起,她也總是說兒媳婦懂事、孝順?,F(xiàn)如今看來,許是隱忍了很久,終于到了不吐不快的時候。
實在不忍阻止她,還因為父親去世得早,小弟平日工作又忙,我與大弟都離得遠,想來她可能確實積了些委屈,無處訴說吧。
小弟媳是湖北人,聰明伶俐,溫婉大方,平日里待人接物,一應(yīng)禮數(shù)都很周到。對于她處事的細心與機智,母親也曾深以為然。
如今聽著這些話,我卻心生疑惑。
其實,我不阻止母親,還多少帶了點私心,想了解她們婆媳相處的真實狀況。另外,也因為知道母親一向是刀子嘴豆腐心,如今能給她一個機會,把心里積壓的那股氣發(fā)泄出來,可能也就沒什么大事了。
母親講完,果然平靜了許多。
寬慰了她一番,讓她遇事得前想想、后想想,總之,要多想想兒媳婦的賢淑,多想想兒媳婦的好。我又開玩笑,笑她心本空明,如今咋就變小了,小到裝不下自己兒媳婦一丁點兒缺點啦?
母親聽著,竟也忍不住笑了。
三
暑假里,我?guī)Ш⒆尤ブ貞c度假。
母親將地里成熟的玉米棒子收了,去殼捋須之后,分袋裝入了家中的雙門冰箱。每日清晨,母親總是一早就蒸上一鍋滿滿的玉米棒子當(dāng)早點。那散發(fā)著清香的玉米棒子,熱騰騰的,誘惑著家里的每一個人。連平日厭食的孩子也爭搶著吃。母親種的玉米,口感極好,又嫩又糯,還甜津津的。一缽缽玉米轉(zhuǎn)眼間就沒了。
弟妹也特別喜歡這種玉米,一吃就是三兩個。她說湖北沒有這種品種,那里的玉米不糯,僅帶一點點淡甜,淡得幾乎品不出味兒來。
我輕笑著說道,那就多多支持母親的綠色產(chǎn)業(yè)呀,為她的菜地點個贊?
弟妹也莞爾。
母親的嫩玉米陪伴著我們的胃,度過了一個快樂的暑假。那種溫馨的母愛,那種甘醇綿長的甜蜜,足以溫暖我們的一生。
因為母親的堅持,加上我們默許的態(tài)度,小弟也不好再說什么了。母親依然辛勞著、快樂著,也奉獻著。
到了種秋土豆的時候,母親專程回了一趟老家,從三姑那里要了些本地的土豆種帶回家。等到我們國慶假期回去時,土豆苗已經(jīng)綠油油的了,既粗壯又充滿生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土豆快要成熟的時候,母親又在地里撒了些蘿卜籽。蘿卜苗剛剛冒出來時,又小又瘦。由于擠不過茂盛的土豆苗,只能縮著身子,委屈地藏在它們的腳下。偶爾,它們會在秋日的陽光下踮起腳,向外探望著。
土豆葉變黃,土豆終于成熟。母親從地里刨出的土豆,個頭不大,卻非常結(jié)實。不像市面上賣的土豆,雖然個頭大,卻不耐煮,做飯還湊合,但并不適合用來炒菜或煲湯。母親喜滋滋地挖了好幾筐土豆帶回家,堆放在地下儲藏室里。元旦時,小弟休假,還帶了兩筐回老家,我們一直吃到開春。
土豆一挖走,蘿卜的生長空間就大了起來。它們終于可以盡情伸展,在藍天下貪婪地迅速生長。母親說,她只施了一次肥,僅僅幾天工夫,蘿卜就占據(jù)了先前土豆的地盤。確實,由于環(huán)境寬松,蘿卜的個頭自然長得更快。挖走土豆才十多天,蘿卜便可以拔起來腌制入缸了。過兩天,撈出來即可食用,清脆爽口。要是炒上一盤五花肉,蘿卜則又脆又嫩,孩子們爭搶著吃,肯定會多添兩碗米飯。如果用蘿卜燉排骨,湯清淡而帶著清香,不僅能調(diào)理肝虛火,還有御寒滋補的功效。
有一次,母親打電話問我,家里有蘿卜吃嗎?我笑著回答,蘿卜多普通啊,滿菜市場都是。她說那就多吃些,還提到下次回家時,讓小弟用車捎些來。我忙攔住她,說她小題大做,哪有從大都市帶蘿卜回鄉(xiāng)下的道理。她稍頓了一下,又說,聽別人說女人多吃蘿卜,可以使皮膚柔潤光澤、有彈性呢,所以,今年特地多種了一些。聽她這么一說,我的心突然一酸,竟不知如何作答。
然而,蘿卜也是有季節(jié)性的,過季后會慢慢空心。空了心的蘿卜,自然就上不了餐桌了。
收完蘿卜后,園里的香菜、蓮花白、菠菜等,又趕趟兒似的長了起來。
四
去年春節(jié),因為母親和兒子都在重慶,放寒假后,我便決定去重慶過年。
弟弟與我們住在同一個小區(qū)。兩家人合在一起開伙,既熱鬧又開心。滿桌的時鮮蔬菜,幾乎都來自母親的菜園。
有一天,母親要燉臘豬蹄,便征求大家的意見,問湯里配什么菜好吃。一圈問下來,大家都提議吃蘿卜燉豬蹄。我于是拿起錢包準(zhǔn)備出門,卻被母親攔住了。她說,自家有蘿卜,去什么超市呀。我一愣,母親接著說:“走,上地里去。”她拿起菜籃就出門了,我疑惑地跟了上去。
幾分鐘后就到了。朝母親的菜園子望去,滿眼青翠碧綠,似乎比往年更加蓬勃茂盛。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畦莖寬葉大的青菜。遠遠看去,那葉子上仿佛籠罩著一層淡綠色的薄煙,隱隱約約,如同青紗一般。這一片綠意,這一抹翠色,動人心懷。若是常年在外的游子見了,定會油然而生思鄉(xiāng)之情。走近些,那“煙”、那“霧”,竟全然消失了蹤影。映入眼簾的是一壟壟青菜,靜靜地生長著。寬大的莖、肥厚的葉,大片碧綠,翠得仿佛能滴出水來。然而,我的目光在整個園子里搜尋,卻始終沒能找到蘿卜的影子。母親似乎察覺到了我的心思,笑著說:“別急呀!”她總能揣摩我的心意。
隨后,母親走向一塊空地,熟練地用鋤頭刨開上面的一層干土,再慢慢地向里掏。沒過一會兒,她就掏出幾根又粗又長的蘿卜,白白胖胖,煞是喜人。
“你看,藏在土里的,多新鮮,又不會空心?!蹦赣H拭去一根蘿卜表面的泥土,笑著說道。我接過來,掰開尾部一看,果然里面脆生生、水靈靈的,像剛從泥土里探出頭的嫩蘿卜一樣?;氐郊液螅赣H將這些蘿卜洗凈、切塊,放入已經(jīng)燉好的豬蹄湯中,用文火慢慢燉煮。上桌時,那香醇鮮美的味道簡直好得令人贊嘆不已,仿佛將一切平凡都化作了無盡的滿足。
那天,母親還順便采了一大堆青菜帶回家。
以前,只知道青菜用開水焯過后,泡成酸菜。做飯的時候,撈些出來,切細,用油炒了,拌在米飯里,既好吃又開胃。然而,不知從何時起,母親竟然發(fā)現(xiàn),青菜莖切成絲,與瘦肉同炒,味道又鮮又脆,比花菜、蓮花白,甚至比萵筍都要好吃得多。那天,她炒了兩大盤,沒想到,竟然比其他菜更受歡迎。大魚大肉都剩在盤子里,唯獨這盤青菜肉絲被一掃而光。從那以后,母親便將它作為自己的招牌菜。時不時炒上一份,看著大家吃得盡興,她便頗有幾分得意。直到那時才明白,母親為何種了那么多的青菜,而且青菜長得如此茂盛。
五
去年開春,侄女高考在即,母親征得小弟的同意,回通江陪伴侄女。臨走前,她帶著兒媳到地里轉(zhuǎn)了一圈,細心地告訴她哪些地是自家的,哪些零散的地是她新近開辟的。最后,鄭重地將菜園子托付給弟妹。她說,不求多加打理,只求能好好守住。那時,弟妹已經(jīng)在小區(qū)的步行街找到了一份工作,上下班方便,工作也較為輕松。交接完任務(wù)后,母親松了一口氣,對那一地長勢極好的土豆也就徹底放心了。
高考結(jié)束后,母親回到了重慶。歇息了一天后,就忙著下地干活。地里的雜草長多了,土地顯得有些荒蕪。她體諒兒媳婦平時忙碌,拿起鋤頭,連續(xù)鏟了兩個半天,才勉強將地清理完。隨后,她又去看了另一塊地,發(fā)現(xiàn)那塊地已經(jīng)栽上了紅苕,紅苕藤綠油油的,茂盛地鋪滿了一地,心中頗感安慰。飯桌上,母親特別高興地對弟妹贊揚了一番。誰知弟妹卻臉紅了,低聲說道,那塊地的土豆被人挖了,地也被人占用了,至今還不知道是誰干的。
母親沉默了,沒有說什么。
后來,母親又將那塊地收了回來。至于具體過程,我們都沒有深究。
隨著小侄女入學(xué),母親變得越來越忙碌。接送孫子是她的“主業(yè)”,侍弄菜園是“副業(yè)”,這一點母親心里還是分得很清楚的。兒媳婦早上上班,一早就出門了。母親有時還要去超市買些雞鴨魚肉之類的食材,回到家后再收拾屋子,洗一家人的衣服。忙完這些,又要開始準(zhǔn)備午飯。雖然兒媳婦中午會回家,但時間很緊,飯一吃,碗一推,嘴一抹,就匆匆趕去上班了。下午,偶爾她也會去接孩子,但更多的時候,還是母親去。一個接了,又去接另一個。晚上,兒子和兒媳婦要輔導(dǎo)孩子學(xué)習(xí),做飯、洗碗的任務(wù)自然又落到了母親肩上。想到前些年母親和我們住在一起時,雖然也常和她拌嘴,但我們總是擔(dān)心她太勞累,爭著搶著分擔(dān)家務(wù)。如今看到她這樣忙碌,嘴上雖說不出什么,心里卻很心疼。
去菜地,倒成了母親難得的休閑時光。
春天里,母親還抽空種下了一大片玉米,想著等到收獲的時候,留給孩子們在暑假里吃個夠。
然而,四月末的時候,開發(fā)商突然貼出告示,說要收回那塊閑置了好幾年的土地。原以為母親會著急上火,因為她那一地的玉米正瘋長著,都已經(jīng)抽穗、授粉了,再過一二十天就能成熟。
沒想到,一直到推土機開進地里,母親都表現(xiàn)得出奇平靜。
小弟問她原因,她淡淡地說:“推就推唄,不過就是盡了些力,寄了些希望罷了?!庇终f:“我也老了,過兩年就做不動了?!碑?dāng)他們把這話轉(zhuǎn)述給我時,我心里感到一陣凄涼。我知道,母親所謂的“做不動”,還有很多事情等著她去做呢。
那塊地最終被圈起來,開始建樓了。
母親沒有像別人那樣前去圍觀。但我知道,那塊曾帶給她歡樂與滿足的菜園,那些正在抽穗的玉米,一定還留存在她的心里,就像歲月中許多的過往,愈釀愈醇。
【作者簡介】李燁,筆名燁子、木兮;作品發(fā)表于《詩刊》《星星》《草地》《散文百家》等刊,著有長篇小說《春秋辭》;現(xiàn)居四川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