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決定著未來勞動者的價值取向、精神面貌和技能水平。勞動教育可以促進每一個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讓智力和體力得到統(tǒng)一的發(fā)展,在勞動過程中手腦并用,體腦結合,能獲得“五育融合”的教育效果,能有效地樹立正確的“三觀”。但當今社會上鄙視勞動,懶于勞動,悠閑躺平,坐享其成之風逐漸抬頭,部分學校和家庭因急功近利,只重視“智育”,輕視了“勞育”的現(xiàn)象日益突出,讓青少年的人格和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得到極大的影響。因此,學校要切實開展好勞動教育課,主動承擔起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擔。在此,筆者結合本校的教育教學實踐,談談學校勞動教育“四融合”的策略。
一、學校勞動教育要緊密融合于學生日常生活之中。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度婕訌娦聲r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也指出,“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勞動教育和實踐機會?!睂W校勞動教育要聚焦學生基本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以日常生活勞動為主要內(nèi)容,樹立勞動光榮,懶惰可恥的觀念。讓學生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我校屬邊遠山區(qū)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因近年來撤校并班,導致學生上學路途遙遠,這里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吃住在校,每周周末才能回家一次。大部分同學,尤其是低年級,在家從沒疊過被子折過衣服,洗過筷刷過碗,洗過衣服曬過被子,掃過地倒過垃圾,抹過桌椅擦過玻璃等,生活無法自理。學校又沒有能力配備門衛(wèi)保安、清潔工、生活老師和舍管員等專職勤雜人員。近兩百名住校生的起居生活等雜務工作由專職教師兼任,十多個教師跟學生一起吃住在校,二十四個小時都在上班值守,“白天是教師,晚上是保姆”是本校教師的常態(tài)。對此,為了減輕專職教師的工作負擔,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學生逐漸學會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每到新生入學住校,安排宿舍時,每間宿舍所安排的學生都以高、中、低年級,按比例搭配,這樣可以在日常勞動教育中實現(xiàn)“老生帶新生,大手拉小手”的教育模式,即在日常勞動的時候,高年級的同學負責指導中年級同學,中年級同學又帶領低年級同學。當高年級的“大師傅”畢業(yè)離校后,中年級又由“小師傅”晉升為“大師傅”,低年級則由學徒晉升為“小師傅”,教剛入學的新生,這樣一班又一班,一級又一級,往復循環(huán),持續(xù)下去。學生們在“傳、幫、帶”中逐漸學會了穿衣服系鞋帶,清洗衣服鞋襪;學會了拖地抹玻璃,刷洗碗筷盤碟;學會了打掃教室沖洗廁所,整理自己的衣物書包玩具……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勞動教育方式,不僅有效快捷地提高了學生的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還能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上種上了“熱愛勞動”的種子,幫助孩子們從小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二、學校勞動教育要有機地融合于各種學科教育之中?!度婕訌娦聲r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勞動教育和學科教育融合,為勞動教育提供學理支撐。”陸游也曾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現(xiàn)在學校課堂上的“學科教育”,其實都是為學生將來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去勞動實踐奠定理論基礎和積累知識儲備的。因此,現(xiàn)在就把勞動教育融入各學科的教育體系之中,或者把勞動教育思想滲透到各種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去。要在學校里營造出“科任老師都是勞動教育的指導者,校園內(nèi)外都是勞動實踐基地,各學科學習都是勞動任務”的勞動教育氛圍。讓教學真正體現(xiàn)出“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幫助學生樹立“勞動能創(chuàng)造財富,勞動能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遠大理想。
我校讓學生在勞動實踐基地上參加玉米種植活動時,各科任老師都有明確的分工。語文老師指導學生學寫一篇有關“種玉米”的作文;數(shù)學老師指導學生測量出玉米地的總面積,根據(jù)標準的株距和行距,測算出可種玉米多少株,多少行,需要購買多少斤玉米種子,又需多少錢等數(shù)學問題;道德與法治老師給學生講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要尊重勞動成果,珍惜糧食的道理;科學老師給學生講解玉米的生長習性和種植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美術老師指導學生畫一幅有關“種玉米”的圖畫;體育老師則給學生傳授來回路上和種植玉米過程中的運動健康知識。
三、學校勞動教育要有意識地融合于學生的節(jié)假日之中。教育專家曾深刻地指出:“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每到學校放假,學生離開學校,回歸到家庭,走向社會的時段,正是家庭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的“黃金期”。學校要主動引導家長,緊密配合學校布置的無紙作業(yè)——勞動訓練項目,讓孩子跟著家長學習適合他們年齡段的各種生活或生產(chǎn)等方面的勞動技能。這種“親子勞動”能讓孩子增強勞動意識和提高勞動技能,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還能減輕家長的勞動負擔,并且能加深孩子與家長間的感情。
我校地處山區(qū)農(nóng)村,學生都是“農(nóng)家子弟”,每到節(jié)假日,我們不是布置學生書面作業(yè),而是要求學生跟著家長學會1至2項生活或生產(chǎn)的小技能,并把學生親自學或做的視頻發(fā)到各班家長群里相互交流,點贊評價。這不僅起到督促落實的作用,還能激發(fā)學生跟家長學勞動的興趣。低年級要學會刷洗碗筷,洗自己的紅領巾或襪子;中年級要學會做一頓飯,學會洗曬衣服,打掃房間;高年級要學會喂豬喂雞,放牧牲畜,到田地里施肥澆水,點瓜種豆,或滅蟲除草等農(nóng)活。節(jié)假日時,無論遇到春耕夏耘,還是秋收冬藏,都要求孩子們跟著家長一起參加勞動,學做家務或?qū)W做農(nóng)活,不允許到處閑逛游蕩,遠離家長監(jiān)管的視線。這樣不僅把家庭勞動教育落到實處,還能保證孩子節(jié)假日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四、學校勞動教育要適時融合于公益活動之中。《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指出,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以學校班級、團隊為單位,組織學生參與植樹造林、河湖保護、打掃衛(wèi)生。在植樹節(jié)、學雷鋒紀念日、五一勞動節(jié)、農(nóng)民豐收節(jié)和志愿者日等重要節(jié)點要開展勞動實踐教育。學校要正確引導和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這不僅能讓學生心靈上崇尚勞動,親身體驗勞動,在實踐勞動中得到吃苦耐勞的鍛煉,還有利于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勞動服務思想和集體主義精神的有效培養(yǎng)。
我校每年定期組織高年級學生參加“三清潔”(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活動,由老師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街道、公路、田地或山野草地撿拾被人隨意丟棄的垃圾;到了每年的“植樹節(jié)”,都要求每位學生“為校園添綠”,自己種活一盆花或一棵樹;到了“學雷鋒紀念日”,組織學生到附近的孤寡老人或建檔立卡戶家里割稻收玉米、掃地擦桌子、清除垃圾等幫扶勞動;到了五一勞動節(jié),學校組織每個班認真整理本班的勞動基地,翻地施肥,播種澆水,栽苗木或到大街上進行一次大掃除。
總之,學校要培養(yǎng)出從小就熱愛勞動的勤勞公民,就要把勞動教育融合于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合于各種學科教育,融合于學生的節(jié)假日,融合于社會公益活動之中。學校只有把勞動教育落到實處,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出奮斗向上、誠實守信、勤勞苦干、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