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之后,輔食逐漸成為寶寶餐桌上的主角,可是不少家長發(fā)現(xiàn),原本喝奶不少的寶寶變成了“飯渣”。面對豐盛的輔食,寶寶玩的興趣比吃的大,甚至只要看見輔食就閉緊嘴巴。為什么寶寶突然不吃飯了呢?寶寶到底吃飽了沒有?寶寶不吃輔食怎么辦?
相比于嬰兒(0-1歲),幼兒(1-3歲)的生長速度明顯變緩,對食物的需求量相對減少,食欲和食量的波動較大。1歲寶寶胃容量大約是250-320毫升,相當于一個橙子大小,不能一次性攝入太多食物。此外,幼兒對外界環(huán)境的興趣與探索會削弱其在食物上的注意力。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這一階段的寶寶輔食量減少、挑剔甚至拒食,家長不必過分擔心。
有些家長認為寶寶“吃得多才能長得壯”,會通過強迫喂食的方式讓寶寶把餐盤內(nèi)的食物吃干凈。其實寶寶在2-3歲之前就具有很強的自我掌握進食量的能力,如果寶寶不想吃了,可能反映的是他的實際胃容量,強迫喂食不僅會破壞這種能力,讓他抗拒進食,過多的食物攝入也會影響寶寶的消化功能。家長們在觀察寶寶的食量時,可以將時間拉長到一周或幾周不等,不應僅憑一餐或幾天的食量作為評估標準。家長也可以通過定期監(jiān)測嬰幼兒體格生長發(fā)育指標,評估營養(yǎng)狀況,及時調(diào)整。
提供豐富、健康的食物 多樣化的食物可以給幼兒提供全面均衡的營養(yǎng),家長應為幼兒每天提供7類及以上的食物種類。一般來說,13-24月齡的幼兒每天應攝入奶類400-600毫升,蛋類25-50克,畜禽肉魚類50-75克,谷物類50-100克,蔬菜類50 - 150克,水果類50 - 150克;脂肪可以為2歲以下的寶寶生長發(fā)育提供大量能量,這個階段的寶寶每天應攝入5-15克的油脂。在食物口味上,提供少鹽、少糖、少刺激的淡口味食物;如果家庭飲食口味較重,不建議寶寶和大人同吃,可以在烹飪時先盛出寶寶吃的后再進行調(diào)味。在食物質地上,從此前的糊狀、碎末狀逐漸轉為條狀、塊狀。在烹調(diào)方式上,以蒸煮為主,盡量減少煎、炸的烹調(diào)方法。一天的飲食可參考如下安排。早餐:雞蛋1個,香蕉半根,早安奶150-200毫升(母乳或配方奶,1歲后也可嘗試鮮牛奶)。加餐1:100-150毫升奶,高鐵米餅10克。中餐:牛肉時蔬燴飯(牛肉30克,菠菜40克,胡蘿卜20克,山藥15克,大米20克)。加餐2:無糖酸奶30克,蘋果30克。晚餐:西紅柿鮮蝦面(蝦肉30克,西紅柿20克,油菜30克,面條40克)。加餐3:臨睡前晚安奶150-200毫升。
營造輕松、積極的就餐環(huán)境 幼兒的用餐時間可以和大人一致,大家圍坐在一起吃飯,爸爸媽媽認真地品嘗美食,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就餐的過程中,不要過多地關注寶寶的一舉一動,尊重他的飲食偏好,不要通過看電視、玩玩具等方式逗引寶寶吃飯,盡量減少外界的干擾,讓寶寶可以專注地吃。
尊重幼兒的意愿不要干涉寶寶的進食方式,鼓勵他們自主進食,讓寶寶成為自己餐桌的主宰。寶寶自己進食不僅能增加進餐興趣,也是精細運動發(fā)育的重要推動力。寶寶可以用手抓、用勺子舀,或擠壓、擺弄食物,在這個階段,一片狼藉的餐桌是再正常不過的現(xiàn)象。除非你的寶寶提出需要幫助,否則讓他自己決定如何吃飯。要注意識別寶寶的饑飽信號,動態(tài)調(diào)整寶寶的餐食數(shù)及食量,寶寶餓了及時喂,當寶寶發(fā)出不想吃的信號如推開食物、嘔吐、想要離開餐椅等,要及時停喂。
嬰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養(yǎng)成常常被很多寶爸寶媽所忽略,認為孩子還小,飲食習慣的好壞并不重要,隨著其長大可以慢慢糾正。其實寶寶在幼時所養(yǎng)成的飲食習慣,會對其成年后飲食習慣產(chǎn)生長遠的影響。家長們提供營養(yǎng)均衡、豐富的輔食,由寶寶來主導吃飯的過程,是幼兒養(yǎng)成健康飲食習慣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