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糧食大豐收,可不是把種子播撒下去就算完事了!就問你,除了大米,你還知道哪些糧食種類?我國地域廣袤,不同地區(qū)的土壤和氣候適宜不同的農作物生產,搞清楚我國糧食的結構,以及影響產量的各種因素,科學開墾,合理種植,才能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
種植類別
在國際慣例里說到糧食,一般指的是谷物。而在我國,使用“糧食”這個詞的時候,它的內涵除了谷物之外,還包括豆類和薯類。這里的谷物主要包括稻谷、小麥和玉米,豆類主要是大豆,薯類則主要是馬鈴薯(土豆)。
“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底線,就是說稻谷、小麥和玉米都以國內生產為主。從2004 年起,我國糧食總產量除2016 年比上年減少 0.8%,結束了“十二連增”的趨勢之外,糧食產量保持著連年增長的勢頭。預計在 2024 年,糧食產量可以達到7.04 億噸;到2033 年,糧食單產量會達到每畝429 公斤,總產量達到7.66 億噸。
糧食產量
糧食的產量與播種面積和單產量有關,單產量就是單位播種面積的糧食產量。
要播種就要有耕地。根據數據顯示,我國耕地總量連續(xù)凈增長,實現了確定的18.65 億畝耕地保護目標,守住了耕地紅線,然而耕地品質卻普遍不高。
2023 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7.85 億畝,比2022 年增加954.6 萬畝。 全國糧食單產389.7 公斤/ 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2.9 公斤。糧食總產量提高,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93 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 公斤糧食安全線。
雖然我國的糧食生產總量連年增長, 但卻有著“結構性過?!钡碾[憂:增產的部分主要來自玉米,而玉米的增產也不是因為單產量的大量增長,而是播種面積的增加。增加的這部分播種面積,又源于大豆、薯類和油料作物的播種面積銳減,因此我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大豆,而且進口量連年攀升。2023 年大豆產量2084 萬噸,進口9940.9 萬噸。
同時,大量的糧食特別是玉米的庫存造成倉儲成本的升高和糧價的下降,這又會對糧食生產造成壓力。因此,這就需要按照實際需求,定期調整全國糧食結構,發(fā)展地區(qū)優(yōu)勢。
糧食結構
糧食的結構包括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我國現階段的情況是小麥、水稻供需平衡,玉米階段性供大于求,而大豆的供求缺口逐年增大;人們對口糧的要求也從“吃得飽”變成了“吃得好”,有了品質和口味的要求。所以,為了優(yōu)化糧食的品質結構,就要調減非優(yōu)勢區(qū)的玉米播種面積。我國的稻谷、小麥既有出口,也有進口,這也是為了調劑口糧品種,滿足人們對口味的需求。
什么是糧食作物的優(yōu)勢區(qū)呢?很簡單,不同的農作物對氣溫、降水等自然條件的需求不同,一些地方適合短日照的作物生長,如玉米、大豆 ; 一些地方適合長日照作物的生長,如小麥。在這些優(yōu)勢區(qū)又有適合的特色品種,可以滿足不同的用途和需要。發(fā)揚地區(qū)優(yōu)勢和特色,發(fā)展優(yōu)質農產品、專用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是目前種植業(yè)結構調整的方向。
自然災害
據估計,我國糧食作物受自然災害的概率超過30% 的地區(qū)在全國平均概率達到了64%,也就是說,在全國范圍內,不到兩年就會有某地發(fā)生一次受災概率超過30% 的災情。對糧食生產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就是干旱。怎么解決呢?一是開源,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增加引水和儲水量;二是節(jié)流,提高灌溉技術,科學灌溉。同時,抗干旱、抗鹽堿的新作物品種也被不斷開發(fā),在一些自然條件較差的地區(qū)也能保證產量。
另外,我國常見的農作物病蟲害有1700 多種。不同種類、不同品種的糧食作物,面臨著不同的病蟲害風險。在作物生長的不同時期,需要防范的病蟲害也不一樣。比如,水稻會面臨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和稻瘟病的威脅;小麥則要防范赤霉病、條銹病和蚜蟲;玉米要防范玉米螟和大斑病,同時,草地貪夜蛾也會給玉米帶來減產風險。通過殺蟲劑和殺菌劑進行防治,容易使有害生物產生抗藥性,殘留的農藥也會降低農產品品質,帶來環(huán)境污染問題。所以,我們提倡綠色防控技術,如研究害蟲的致害機制和流行規(guī)律,用預防代替控制,發(fā)展抗病蟲品種,研發(fā)“綠色農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