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畔草》是怎樣的一首詩
《古詩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寫游子出家,于是,有了以后相應愛情的詩篇。在《古詩十九首》中,能夠對應、匹配《行行重行行》離別相思的詩有好幾首,譬如花草意象的《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樹》,星月意象的《迢迢牽牛星》《明月何皎皎》等,但這是最特別的一首,迥異眾詩。
不僅在“古詩”(《古詩十九首》)中,而且在整個中國詩歌史上,也找不出第二首相似的詩。因為它不是一般的相思纏綿,而是對不回家的男人亮黃牌、提“警告”。
對不回家的蕩子來說,警告更有效。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這首詩就越過所有纏綿相思的詩篇,排在第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詩先從河草、園柳寫起——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警告最直白、最正當的理由是春天來了。
春天是草木,也是人生,特別是女性最美麗、最富有青春活力的時節(jié)。在這個時節(jié)讓有情的男女分居別處,是不能忍受和應該受到譴責的。
而且,這里“青青”的草、“郁郁”的柳告訴我們:草和柳都不年輕了。
草已不是韓愈《早春》里的“草色遙看近卻無”,而是青青的一片了。柳,也不是賀知章《詠柳》里“不知細葉誰裁出”的小家碧玉,而是“郁郁”濃密,那是一個成熟的女子的發(fā)絲了。
這兩句意象尤美,因為它單純、透明,又豐富、雋永。許多女生都喜歡第一句。覺得《古詩十九首》中此句最佳。草在河畔,如一點綠滴在宣紙上,浸潤暈化,綠向無邊的遠方,不一會兒,整個世界全是綠光芒。
隨著鏡頭向前推,我們進一步可以看見,樓上的這位佳人,還精心打扮過,并且在窗前露出霜雪般的潔白手臂。這就是——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盈盈:女子姿容美好,儀態(tài)萬方的樣子。皎皎:皮膚潔白貌。樓外的景色是一幅畫,少婦正處在“窗”的畫框中。這就是——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寫到這里,我覺得有兩個字值得注意:
第一個是“紅粉妝”中的“紅”字。為什么要注意這個“紅”字呢?因為整個畫面都是青青的,連小河和河岸都是綠色的,都是“冷色調”,如果再來一個美女,臉也是“青色的”,像林楓眠的畫,那就太嚇人了吧?所以,要用“暖色調”。
第一個“紅”字。那是畫面的眼睛,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味。同時,“紅粉妝”的“粉”字也是暖色調,調節(jié)整個畫面。
第二個是“出”字。因為美女與樓、與窗都是平面的。但這里一個“出”字,就出了樓,出了窗,出了平面,出了畫框,暗示出這位少婦內心的不甘。
她為什么精心打扮,倚在窗口,露出細長潔白的手指呢?
——那是一個等待的姿勢。等人為什么要涂脂抹粉地精心打扮呢?也許有三點理由:
第一,她內心對歸人很重視,假如丈夫這時候回來,她要把打扮最靚麗的一面給他看。第二,她是一個以化妝為職業(yè)的女子,打扮是她的一種生活習慣。第三,“出素手”是不安分的暗示。因為她是——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首先,要給大家解釋一下的是,這里的“倡”,不是“娼妓”的“娼”,不是后世說的妓女。而是“歌舞伎”。
漢代的“歌舞伎”是從事音樂歌舞的表演藝術家;她們出入天子諸侯宮殿和權門之家,并在其宴席上表演歌舞和伎藝。
為什么不叫“娼女”,而叫“倡家女”呢?
因為當時這種歌舞表演的職業(yè)是以家族為中心的,往往一個家族形成一個演藝團體?!俺遗?,就是從事家庭演藝的女演員。像漢武帝的李夫人和曹操的卞夫人,即曹丕和曹植的母親,都是倡家女,她們既有身份又美麗,所以漢武帝和曹操會娶她們做正式的妻子。
這里的“蕩子”,也不是浪蕩子,不是那些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的人,而是“游子”,一個辭家遠出、游宦異鄉(xiāng)、羈旅忘返的男人。像李白、杜甫,還有其他許多唐代詩人都是。李白離開四川就不回家,杜甫去長安一待就是十年,都是典型的“蕩子”。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在充滿生機也充滿渴望的春天里,這位天生麗質的少婦,發(fā)出“空床難獨守”的吶喊。是的,即使你有一萬條理由,為了功名和事業(yè),為了詩和遠方,好聽一點的說是“為了家庭”,都不應該久久不歸,沒有一個女子會愛一個不回家的男人。
“難獨守”:最末的“守”字,是一篇之詩眼。
“守”是對人性的考驗,是把貞潔與道德放在與真情的沖突中展示生命的力量,具有人性的震撼力“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的意思,也許有的女子心里這么想,但一般情況下,女人是不會說這樣的話的,說出來要被別人視為不道德的。但這首詩中的女子,就用人生的“真”的口吻,把這句話發(fā)自肺腑地喊出來了。
《古詩十九首》最獨特的價值在于——從人性的層面出發(fā),喊出人性里最真的話,就像我們剛才讀的《青青河畔草》。
為什么“真”就“無視為淫鄙”呢?
國學大師王國維《人間詞話》評價《青青河畔草》和《今日良宴會》說: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薄昂尾徊吒咦悖染嵋方??無為守貧賤,轗軻(坎坷)??嘈??!笨芍^淫鄙之尤。然無視為淫詞、鄙詞者,以其真也。
為什么王國維說“真”,就“無視為淫詞、鄙詞”呢?
因為文學的本質是“真”“善”“美”?!罢妗薄吧啤薄懊馈笔强梢曰ハ噢D換的,“真”可以轉換成“善”和“美”。
深層地說,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進進出出“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社會政治的層面。
這個層面衡量一個人,往往是以“政治”衡量一個人,其判斷的術語,往往是“革命”的還是“反革命”的、“進步”的還是“落后”的,并由此來區(qū)分衡量一篇作品的好壞。政治層面的標準,一般幾十年,頂多幾百年就變化了,因為這種標準經常依附于一個政權,有時是政治強人和軍事強人的觀點。政權垮臺,這種政治標準也就不存在了。
第二個層面是道德的層面。
道德有繼承性和延續(xù)性,是比政治更穩(wěn)定、更深一層的層面,可能幾千年也不變化。但是,由于道德有兩重性,它一方面規(guī)范人的行為,使之符合社會準則;另一方面也壓抑人性。所以,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會有不同的道德,并且,道德的外圍也會緩慢變化。
譬如,“孔融讓梨”,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孔融四歲時,與諸兄一起吃梨,他揀小的拿,別人問他為什么,他說,我人小,應該拿最小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成為孩子的美德。人和人之間應該有一種謙讓的精神。在西方的教育體系中,家長稱贊挑選小蘋果的孩子,贊揚他們的友愛精神,又鼓勵挑選大蘋果的孩子,稱贊他們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這是人性(想要大的)和道德(人小應該拿小的)在最初時期的沖突與選擇。
第三個層面是人性的層面。
比政治、道德層面更深刻的是人性的層面。人性是永恒的,只要有人存在,就有人性存在;并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有時是無意識地表現(xiàn)出來。
人性有時甚至是無所謂“善”“惡”的。經常出現(xiàn)的情況是,人性有釋放的要求,但政治和道德禮法會壓制它;受到壓制的人性開始反抗,當人性在反抗舊道德舊禮教的壓制時,讀者會不知不覺地站在反抗中的人性的一面。《古詩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會》就是從“人性的層面”寫出來的。
《錯誤》是怎樣的一首詩:訪問作者鄭愁予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十九個最美的詩歌模特兒”。從陸機開始,到李白、杜甫,歷朝歷代,不斷有人模仿她走路的姿勢,學習她的寫法,直到當今,也還有人學習、模仿和續(xù)作。我覺得,我國臺灣詩人鄭愁予的《錯誤》,就是對這首《青青河畔草》的當代續(xù)寫。
2017年9月,我有機會到我國臺灣任中大的教授,為本科生講授《古詩十九首》,講《青青河畔草》,講我的發(fā)現(xiàn)和體會。為了證實鄭愁予先生的《錯誤》是對《青青河畔草》的當代續(xù)寫,借一個星期天,我從桃園乘高鐵來到臺中的東海大學,看望時任東海大學教授的鄭愁予先生,和他談這個話題。
我們先讀一讀鄭愁予的《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
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
是個過客
我向他解釋:
“我打江南走過”——
走向哪里呢?那是兩千年后的詩人正朝青青河畔草的小樓走去,接著《青青河畔草》的詩意,用現(xiàn)代的腳步,把這首新詩連接起來;
“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那位如蓮花開落的女子,就暗示了“倡家女”;《青青河畔草》已經寫得明明白白。就是等在小樓窗前,“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害怕青春逝去、花容易凋的女子。
一個“等”字,一個“季節(jié)”,一個“容顏”,就是《青青河畔草》前半部分的內容。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由于歸人不歸,春天來了,但我感覺不到東風,撩人的“柳絮”也不會飛舞。毫無疑問,這里“不飛”的,是“郁郁園中柳”的“柳絮”。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等待中的女子,忘記了春天,忘記了曾經飛舞過的“柳絮”,此時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雖然小樓中的女子發(fā)出了“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的吶喊,并且“纖纖出素手”,但畢竟是孤獨一人的女子,她的心仍然緊閉,像“小小的窗扉緊掩”,如守著一座“寂寞的城池”。
“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
就在這個時候,一陣“噠噠”的馬蹄聲響起來,一個新體詩人出現(xiàn)了。“馬蹄聲”指代的腳步聲,呼應首句“我打江南走過”——這是一個從古到今的時光隧道。幾乎所有的季節(jié)、容顏、花的開落、柳色、草色,等待與經過,歸人與過客,兩詩都是完整的一半。
什么是“美麗的錯誤”呢?為什么“錯誤”還“美麗”呢?
“美麗的錯誤”,暗示詩人上了小樓,呼應了樓中“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的女子。
那是——女子慌亂地等錯了人?!拔掖蚪献哌^”的詩人承認紐錯了感情的紐扣;所以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對小樓的女子來說,歸人,是歸來的丈夫,或者回到她身邊,不再離開的男人;而“過客”,則是在樓前走過,或者是偶遇的男人。
新詩人之所以最后坦誠地告訴樓中的女子:“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因為他聽過《青青河畔草》中女子“空床難獨守”的呼喊,知道女子等待的內容,是不是一宿中樓中的女子已經向他訴說了自己的愿望,希望他成為“歸人”,不得而知。
但新詩人承認做錯了事,女子慌亂地等錯了人;所以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移花接木一般,《錯誤》便緊緊地嵌在《青青河畔草》的母詩中。
我再三向鄭愁予先生說明,不是他有什么“美麗的錯誤”,而是他寫的《錯誤》一詩,成了《青青河畔草》的“續(xù)寫”——由此進入中國當代詩歌史。
鄭愁予先生說他非常喜歡《古詩十九首》,非常喜歡其中的《青青河畔草》。對于我前面的一一比對,他大笑,不回答。最后點點頭。
我要說的是,從西晉陸機(284)開始學習模仿“古詩”(《古詩十九首》),到鄭愁予先生1954年寫《錯誤》一詩,時間已經過去了1670年?!肮旁姟保ā豆旁娛攀住罚┣О倌陙硪恢北蝗藢W習模仿,我的話沒有說錯吧!
而在臺灣東海大學與鄭愁予先生晤面,談他的《錯誤》,為我《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十九個最美的詩歌模特兒”的說法提供了歷史和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