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透過窗簾灑在古舊的木質家具上,媽媽的身影正在灶臺前忙碌。
我曾不止一次地思考:我們家的家風到底是什么?父母從未提起,也沒有張貼在屋子里最顯眼的地方。我問媽媽,她也只是笑而不語。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慢慢長大,這才意識到家風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它就像一壺陳年佳釀,需要細細品味,方能領悟其中蘊含的豐富內涵。
打我記事起,媽媽就一直在為家庭操勞。爺爺生病需要臥床靜養(yǎng),她便每天早早起床,為爺爺準備早餐,按時按量喂藥,時刻關注爺爺的身體狀況。除了對爺爺悉心照顧外,媽媽也不忽視對奶奶的關愛。奶奶年紀大了,行動不便,媽媽便總是盡己所能地幫忙。每天晚上安頓好爺爺和奶奶后,她才輕手輕腳地返回自己的房間休息。在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也主動分擔了一部分家務。
爺爺年輕時經歷過那些艱苦的歲月,所以他非常節(jié)儉。那時資源緊張,生活節(jié)儉是為了應對物質短缺的現象??涩F在即使條件好了,爺爺也依然保持著極簡的習慣,從不浪費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他常言:“儉字雖小,意卻深?!泵棵砍燥?,爺爺必端坐桌前,挺直背,端著碗,握著筷子,瞇起眼睛,挑著粘在碗底的飯粒,然后小心地伸出筷子,將米粒緩緩地送進嘴里,那樣子,像是在品味一場盛宴。我也下意識地端起碗,挺直腰板,仔仔細細地把碗底的米粒吃干凈。
老家門前有一片菜園子,是奶奶用心血澆灌出來的。每當春天來臨,菜園里各式各樣的蔬菜瓜果便生機勃勃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待到收獲季節(jié),奶奶便將菜園里的菜分給鄰里街坊,偶爾有人偷偷拿走一兩棵,她也不惱:“種在路邊就是大家伙的,一兩棵菜而已,沒事的?!蹦棠陶嬲\待人的態(tài)度贏得了鄰居們的尊敬和喜愛。
家風無言,卻如同根深葉茂的大樹,深深扎根在我心中。我終于明白,什么是我們家的家風。它時刻提醒著我,要保持對長輩的尊敬和孝心;要珍惜每一份資源,不奢侈、不浪費;要與同學和睦相處,樂于助人,真誠待人。
我會將這份傳承銘記于心,繼續(xù)書寫自己的人生篇章。
【陜西富平縣實驗中學】
◆點評
習作如一股清泉,淌過心底,讓人回味。文中沒有刻意的修辭,也沒有動人的畫面,單單平淡質樸的語言,便猶如喃喃細語,讓人陶醉不已。猶如文中家風的傳承,沒有說教,也沒有指責,卻讓小作者銘記于心,并付諸實踐。而這,便源于家人對優(yōu)良家風的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