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古今笑史·不韻部第八》記載,明代有人獻給南京守備太監(jiān)(軍中監(jiān)軍)高隆一幅名畫,畫的上半部分有大片留白。高隆看了之后說:“很好,很好!還需要在這上面再添上一個‘三英戰(zhàn)呂布’。”
這個高監(jiān)軍看畫,類似一些官員到下面檢查工作,總要作幾句肯定、提幾點要求??尚Φ氖?,對于繪畫藝術而言他是個門外漢,卻硬要不懂裝懂。這個“更須添畫一個‘三英戰(zhàn)呂布’”的指示,不僅沒有“指”到點子上,還給獻畫者“示”了一道“落實”難題——倘若按照其要求,在留白處硬生生再加上一個“三英戰(zhàn)呂布”,結果只能令這幅名畫毀于一旦。
我國繪畫作品中的留白,是一種極具美學特征的創(chuàng)作手法,指向于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從而使整幅畫留有想象的空間。比如,南宋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中,只有一個漁翁在一葉小舟上垂釣,畫中的水紋寥寥幾筆,留白之間所呈現的煙波浩渺、水流不息的氛圍,巧妙地營造出一種靜謐之美。
馮夢龍先生錄入高隆的這則笑話,意在諷刺那些不懂裝懂,卻自我感覺良好、假充內行的人。
無獨有偶。宋代將軍黨進命畫工給自己畫像。畫好后,他看了大怒,責問畫師說:“我以前見人畫虎,都用金箔貼眼。難道我就不配一對金眼睛!”這黨進似乎比高隆更令人摸不著頭腦。讓人畫像,卻硬要人家給自己配上一對金目。殊不知,若照其要求落實,虎勢固然有了,但人卻成了怪物。這種自找的難堪,恰是蔑視事物規(guī)律的可笑下場。
筆者還見過一則現代笑話。某地一領導到農學院做報告高調懸賞種納米(度量單位),卻是一個見諸報端并非編造的真事兒——2003年初,某領導到農學院做報告,在講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話題時,即興發(fā)揮:“袁隆平種出了雜交水稻,國家獎他500萬元?,F在納米不是很吃香嗎,你們誰種出334e7fe649ef6b8f973c580e4bfe2a7c來,我們也獎500萬元!”這一表態(tài),頓時惹得師生們哄堂大笑,而他本人還以為這話講得給力而自鳴得意呢!
仔細回想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不懂裝懂的人。心理學家曾就此做過專門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大部分人不懂裝懂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無知。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如果不能回答別人的問題,會擔心對方覺得自己無知。當然,也確有一部分人不懂裝懂,乃是為了面子或是虛榮心做怪。殊不知,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實際上,承認自己不懂,并沒有什么好難為情的。很多時候,不懂裝懂,倒會被人小視和嘲諷,至少會被認作不誠實。古語有云:“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蔽覀兾幢厥鞘ト?,即便是圣賢在種種未知面前也有不懂得、認不全的可能性??尚婵杀氖?,有些人倚仗著某種地位或權勢,明明不懂,卻硬要裝出一副“我懂”“我當然懂”的專家派頭,最終落得個貽笑大方。
哲人有云:“不懂裝懂,比無知更可怕?!备呗≠p畫、黨進畫像乃至某領導高調懸賞種納米,無疑都風趣地印證了這個道理。
圖:付業(yè)興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