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產(chǎn)于華北和東北地區(qū)野外和山間陰濕處的一種花,高60厘米左右,葉對生,有花瓣5個,橙紅色,花枝小,排列密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花嗎?對了!它就是剪秋羅,又稱作“漢宮秋”。
春夏秋冬都可“剪”的剪羅花
剪羅花,因為在秋天開花,所以現(xiàn)在多被叫成“剪秋羅”。但是在明朝《草花譜》中有記載:“春夏兩羅,色黃紅,不佳;秋冬,紅深色美”,而稱“剪春羅、剪夏羅、剪秋羅、剪冬羅”。哈哈!這可不是“一花有四名”嘛。
虞姬訣別舞裙上的花
明朝《群芳譜》曰:“剪秋羅,一名漢宮秋。色深紅,花瓣分數(shù)岐,尖峭可愛。八月間開”。意思是說有五個花瓣,每個花瓣又分兩叉,每個分叉?zhèn)妊剡€有一細小的絲帶狀分叉——像是被裁剪而成,因為是秋季開花,所以叫“剪秋羅”。
明清時期文人常把剪秋羅比作是瑤池仙子之霞帔、織女織出的天衣,亦是虞姬訣別楚霸王時的舞裙,主要是因為花色好看,像女子的衣裳一樣美麗。
乾隆兩次題詩的花
清代官員畫師鄒一桂能詩善畫,尤擅工筆花卉,間作山水。一次他作了一幅《剪秋羅》,看到此畫的乾隆皇帝皺起了眉頭:“我看這倒是塞外林間的山花,何以與其他名花并列呢?”鄒一桂急忙答道:“此花名曰剪秋羅,斷比不上牡丹、寒梅諸花,只是名字占一個‘秋’字……”
乾隆笑起來,揮了揮手:“塞外野花甚好,倒不必拘泥舊制?!边@下鄒一桂才算安心,畢恭畢敬解釋:四季花卉中,秋花若只有桂、菊稍顯單調(diào),明代有人將剪秋羅列入名花之流,美其名曰“漢宮秋”,故此選其入畫。
“漢宮秋?”乾隆說,“不知是明妃的漢宮秋呢,還是班姬的漢宮秋?”乾隆皇帝便在這幅鄒一桂所畫的《剪秋羅》上題詩:“女夷應欲試新衣,打疊輕羅剪薄緋。此日班姬賦扇罷,坐看秋色漢宮歸?!痹谶@首四句題詩中,乾隆將剪秋羅列入名花之流,并用班婕妤的《團扇歌》,美其名曰“漢宮秋”,因為宮中女子自比團扇,暑熱時不離君手,秋風一起便被棄之不顧了,而剪秋羅花枝小,花形圓形,類似于團扇的模樣。
另外,因為元代雜劇《漢宮秋》中明妃王昭君身穿羅衣,顏色呈深紅色,花瓣狀若昭君羅衣,所以剪秋羅又叫“漢宮秋”。乾隆在第二次見到鄒一桂這幅畫作時,題詩:“周書惟載有黃華,后世侵尋五色夸。自是椎輪生大輅,濫觴寧獨傲霜花?!币源藖肀磉_對剪秋羅的喜歡和贊美。
這幅被乾隆兩次題詩的《剪秋羅》,在后世拍賣中拍出了價值500余萬元的高價。
剪秋羅原本生于我國北方,是山林之間的野花,植物學中,將剪秋羅屬之中春夏開放、花色橙紅的物種稱為“剪春羅”,將秋季開放、花色大紅的物種稱為“剪秋羅”。不過剪秋羅終究只是草本花卉,開不長久,深秋之后漸漸枯死。
古詩詞里的剪秋羅:秋日的詩意精靈
剪秋羅花
明·顧同應
隋宮無夢冷輕紈,幾瓣秋花倚淚看。
蕭瑟羅衣裁不就,卻憐中婦剪刀寒。
詠剪秋羅
清·玄燁
可惜輕羅任剪裁,名傳南國向秋開。
未知紫塞多佳種,雜置嫣紅配綠苔。
木蘭花令
清·陸求可
綠葉叢叢春意淺,也算芳菲開一遍。
花如散擲紫金錢,易入時人輕薄眼。
妖紅小小疑桃臉,雨點風搖最嬌艷。
憑君喚作剪秋羅,試問秋羅誰為剪。
醉桃源·剪秋羅
清·楊玉銜
剪秋不斷剩煙絲,絲絲皆上機。
羅裳織就裹虞姬,涼風吹舞衣。
南越種,漢宮姿,生來休怨遲。
嬉春姊妹縱分離,海棠還伴伊。
剪秋羅與剪春羅
剪秋羅也叫大花剪秋羅,是石竹科剪秋羅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拉丁語學名是Lychnis,按法語維基的解釋,含義為“l(fā)ampe”(燈), 因為這種植物曾經(jīng)在歐洲被用作油燈的燈芯——拉丁語的花名都來得頗現(xiàn)實。
剪春羅同在剪秋羅屬,也名為剪夏羅、剪金花等。葉片橢圓狀倒披針形或卵狀倒披針形,邊緣具緣毛。生于疏林下或灌叢草地。
剪秋羅花紅色,花瓣深2裂,每個裂片側(cè)沿還具有線形小裂片,產(chǎn)于我國東北、華北等地,生于山間林下或林緣陰濕處。生于林下的剪秋羅,有時花為橙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