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4年,就像一幅細密畫。雖然尺幅不大,只是普通書中的一方小小插頁,但它色彩柔和明亮,歷久彌新。畫里不分遠近大小里外,且總是白天,從不表現(xiàn)黑夜和陰影,人物永遠年輕,就像時間停滯了——它在我的人生歲月里僅僅占據了4年,之前的18年仿佛都在為它打底稿,做準備,之后的30年,一直在記憶里一遍一遍地描摹它。
1
上大學前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站在一個圓形的校園內,廣場中心有一棵樹,樹冠巨大。
我站在樹下,茫然地環(huán)顧四周,一間教室挨著一間教室,有一點像山洞,腳下是厚厚的黃土。
夢里的暗示不要太明顯了,因為我真的要從烏魯木齊坐兩天三夜的火車,去西安上大學了。
當時是爸媽一起去車站送我,媽媽很淡定,爸爸有點緊張,一個勁地問我,還要吃這個嗎?還要吃那個嗎?我有些不耐煩,說不吃不吃。他失落地搓搓手,站到媽媽的后面。
媽媽大聲地囑咐這囑咐那。臨開車前,還對我說,不要和不認識的人說話呀!
車上都是不認識的人,一開始大家面面相覷,時間久了有人揶揄我,你媽媽不讓你和陌生人說話。
第一次一個人坐火車,我忘了那兩天三夜是怎么過來的了,只記得爸爸買了一些香蕉放在我的箱子里,而箱子在行李架上,我夠不到也不好意思找人幫忙,只能偶爾抬頭看看。
當火車穿越河西走廊時,我?guī)缀跻徽於寂吭诖扒?。窗外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灘上大小不一的石頭被日曬、雨淋和大風剝蝕,棱角慢慢磨平,逐漸變得圓滑。
火車仿佛在月球上行走。這就是王維筆下“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西北邊塞。
車窗外的荒涼廣闊與車廂內的擁擠熱鬧,像兩個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互相新奇地打量著。
我們看它,歷經千年風霜,見證過無數興衰榮辱,把耳朵貼近窗邊,隱隱的風聲里,仿佛還能聽到戈壁深處傳來的駝鈴聲響。
它看我們,火車是直行沒錯,可誰的人生是一片坦途?懷揣夢想總是好的。它荒涼的面目上有一種悲愴,讓人為它呈現(xiàn)出的奇異的美震撼和興奮。
等到了學校才發(fā)現(xiàn)托運的鋪蓋要比我晚幾天到,箱子里的香蕉自然是壞了,其他人都在忙著收拾,看著光禿禿的床板兒,我有點不知所措。除我之外,他們都有家長來送,看著他們親昵地說笑撒嬌,我心里開始抱怨舅舅,就是他說服爸媽不要送我,甚至還爭吵了幾句,說我已經18歲了,是大人了,應該學會獨立,不然會被別的同學小瞧的??陕淠奈?,心里一丁點兒自豪感也沒有,只有羨慕的份兒。
上大學發(fā)生的第一件大事是軍訓,在寶雞隴縣,它是陜西西大門,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唐玄奘天竺取經,都是從這里邁出第一關。我們在那里待了一個多月,穿著1988年換裝前的軍服,女孩子們戴的是無檐帽,正中有一顆閃亮的紅星。穿上軍裝自然有一種別樣的威風,但其實每天的訓練內容很單調,就是練習隊列走正步或者跑步。唯一感到有意思的是射擊。我們一邊趴在地上練習瞄準,一邊偷偷聊天。有同學說,看見前面那片像木耳一樣的東西了嗎?它叫地軟,做包子可好吃了。
隴縣也是張藝謀拍攝電影《秋菊打官司》的地方,這里好吃的實在太多了,我第一次吃到脆柿子,像蘋果一樣削了皮吃,甘甜。面的樣數可比新疆多了太多。我們那里最多的是拉條子和拌面。這里有油潑面、臊子面、刀削面,還有一種很寬的叫褲帶面,屬于陜西十大怪之一。除了面,還有油茶、羊肉泡、馬蹄酥。團部對面賣一種喝的,“水一樣的牛奶牛奶一樣的水”,卻起名叫“初戀的味道”。
最盼望休息的時候去街上大快朵頤。我們貪戀美食的兇猛程度,據說把縣城的物價都抬高了不少。
團部的小賣部里賣的一種動物餅干,成了我的續(xù)命法寶。買了之后可以寄存在那里,訓練的間隙跑去吃,幾只“大象”“小猴子”“獅子”進了肚,立刻覺得不那么累了。
有一次我們歸隊晚了,遠遠看見一排小女兵,一個個身姿挺拔,右手握拳舉到胸前,左腳尖繃直踢出,整齊劃一,煞是好看,像一道風景。我們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像極了蒲公英的種子,落土,扎根,一點點生長著,一點點向上,終會長成一株株會開花的樹。
宿舍樓的后面常有火燒云打底,每一次看到燦爛的霞光,都覺得自己胸腔里也有一些東西在燃燒。
在西安上學,很難不對歷史感興趣。十三朝古都,它的歷史上出了多少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去樂游原,看高力士為李白脫靴。在興慶宮,聽李白即席賦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那是春天,牡丹花開得正好,詩人也呼吸著花香,花香又從他筆下流出。只是那醉意猶濃的吟誦中,有多少得意,又有多少失落。當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直奔長安而來時,以為終于遇到了懂他的人,卻發(fā)現(xiàn)詩人的天真和自負與功名常常有緣無分。一個天才的詩人,一些庸俗的欲望,謫仙人終究是凡人。
我更喜歡王維,喜歡他的慷慨激昂,“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義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币蚕矚g他的清靜灑脫,“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樣的兩極能出現(xiàn)在同一個人身上,是何等強大的心靈力量。
在西安南面的香積寺,晚年的王維常常在那里走動,如今再去,寺院,古木,深山,危石,寒松,一切都沒變。如果把時間放大,我們說不定可以遇到。我很想問他,是不是這人間的大才奇才,過分絢爛,就特別容易歸于平淡?
估計他什么也不會說。只會看向那滿山蒼翠,聽松濤在風中起伏,如同潮水此起彼伏。好大的風,湛藍的天色蔓延在群山之間,白云朵朵。那一刻時間和天地似乎是停頓的、凝滯的,卻又格外寂靜豁然。
在這樣的一座城里生活,難免沾染一點他們留下的氣息。只是過于執(zhí)著,可能痛苦一生;不染紅塵,又難逃漫漫虛無。任誰也難逃這永恒的兩難選擇。
愛情也是一場選擇。天天問我,你們班同學那么多,你為什么選擇了爸爸?
我很想用他姥姥的話糊弄他一下。我媽常說,兩個人的緣分啊,老天爺早就定好了,無論隔著山還是隔著水,最后都會走到一起。又怕影響他未來的選擇,只好勉強認真作答:“因為他很聰明。”
曾經連續(xù)一個月,他約我出去,給我大講特講他們縣城的奇人異事,他們縣城歷史上的輝煌和沒落,滔滔不絕,侃侃而談。他考證過自己的姓氏,好像和塞外匈奴還有一點聯(lián)系。他還追蹤過他們縣城的一支土匪隊伍,他們曾經給楊虎城送錢送糧。我很驚訝也很佩服他對于自己生活的地方這樣了解。相比之下,我對自己出生地的歷史,幾乎一無所知。
但一個月后,他的故事戛然而止,而我們也漸漸熟悉起來,我發(fā)現(xiàn)他其實并不是一個善于言談的人,后來的后來謎底揭曉,為了這一個月他可是做足了功課,將他們縣的縣志翻了個遍。
我們一起上學,一起走過每一條通往學校的路,一起長大。
我們的光陰故事一半屬于校園,一半屬于鐘樓、古城墻、大雁塔、乾陵、華清池、碑林……
當然還有曲江,這是一條帶有哲學意味的河川,在它身邊生活的每個人感受都不盡相同。
白居易認為曲江之水,堪比滄浪之水,不用像楚辭中的漁夫那樣隱居就可以享受隱居之樂。他的“行到曲江頭,反照草樹明。南山好顏色,病客有心情”是那樣快樂輕松。
杜甫在曲江,既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輕松快樂,也有“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的無奈與失望。
而我們不管是愉快、抑或煩惱的時候,都愿意去曲江邊坐一會兒,我?guī)б槐拘≌f,他帶一本人物傳記,有川流水波與蟲鳴伴奏。多么幸運,比起長大的孤獨,成長中的我們不僅有彼此的陪伴,還有曲江的陪伴。
時光倏忽,人間變遷無常,當年的痕跡并沒有留下,只有江花江草與詩歌依舊如千年之前一般。
2
學校的圖書館很有名,藏書之富,惠及每一位學子。這座古樸宏偉的建筑,是由建筑大師梁思成設計,牌匾的題字是魯迅先生的墨跡。在沒有高樓大廈的20世紀60年代,在圖書館可以眺望到遠處的大雁塔。夏天,圖書館外紅色的磚墻上爬滿了綠色的爬山虎,只有冬天才能看到它威武莊嚴的全貌。門前幾棵高大的雪松,舒展身姿,伸出長長的手臂,很是壯觀。站在樹下,陽光從松針縫隙里灑到眼皮上,點點金光閃爍。摘幾葉松針揉搓在手心,放在鼻下,有一股清新怡人的味道。
圖書館前有假山瀑布,一高一矮兩座人形假山。每一次經過,總覺得他們似乎有話要說。目睹著孩子們一年年地來,一年年地去,他們到底知道了多少秘密?他們一直站在這兒,早已獨具慧眼。他們,看出我未來的樣子了嗎?
寫作課上老師對我說,你爸媽真是偷懶,給你起了這樣的名字。他大概指“君”也泛指先生的意思,譬如張君、李君、王君。其實我爸沒有一點重男輕女的意思,他希望我做“一個品行好的人”。
老師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我”,他在“我是一個不倫不類的女孩”下面畫了一道橫線。并在旁邊寫下評語:用詞不當。我只是想說自己是個矛盾復雜的女孩,但筆力有限。老師說寫作的問題要在寫作中解決,他讓我們寫我,大概就是要我們從認識自己開始寫作。寫作是對生活的記錄和思考。
學習的過程中,一邊是文學史,一邊是文學作品閱讀。同學們之間暗暗較勁的,大概也就是你讀了多少經典,你讀了多少名著。至于中文系是否培養(yǎng)作家,這是一個偽命題,時間會給出答案。
閱讀和年紀相關,畢竟“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即使是同齡人讀同一本小說,感受也是千差萬別。
鄭義的小說《老井》中,有一條線索是祖祖輩輩為打井求水的流血犧牲和奮爭不休,搶水械斗、祈雨、龍王廟大戲、瞎子演唱隊、神婆子三嬸的“問神”等,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與自然的沖突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代又一代村民為了找水而接連離開人世,何其悲壯,何其慘烈!孫二爺為打井不成而得瘋病,段喜鳳年輕的丈夫為打點炮慘死井下,旺泉爹和四堂打井時井塌身亡,單身漢亮公子旺才打井時由于滑輪脫掛也慘死井下……讀得驚心動魄的我卻很是想不通,他們?yōu)槭裁床浑x開那里,去找到一個有水源的地方?
同學吃驚地看著我,仿佛偉大的英雄像雪人一般被我的這個問題給消解掉了。我才意識到,流浪和遷移于我是一件多么平常的事情。爸爸的老家在廣西,媽媽的老家在威海,他們不遠萬里地到了新疆,在那里生下我和妹妹。我們將來又會去哪里?有的人的一生是一棵樹,落地生根;有的人像一片云,云游四方。無論是樹還是云,這地球上的每一樣生物,最終尋找的是希望。
書法課上,老師讓大家自己選擇想臨摹的書體,我選擇柳體,大多數女孩子都選擇了歐體,字跡清秀,不像柳體那樣大刀闊斧。書法老師溫和而有耐心,讓我想到自己的舅舅。我的書法啟蒙來自舅舅,小學四年級開始我跟他學寫毛筆字。舅舅的右手少一根中指,他自己說是因為小時候不聽話,被老母豬給咬掉了。等我長大后,媽媽才隱晦地告訴我,因為舅舅出生的時候是雙胞胎,另一個沒有活,為了他以后好養(yǎng)活,所以迷信地去掉了他的中指。我不敢想那慘烈的場面,只在心里偷偷地嘟囔,為什么非得是右手的中指。舅舅卻很安然,從未覺得右手中指的缺少對他有什么影響,他的字寫得遒勁有力,十分美觀。大概受他的影響,總有人說我寫的字不像女孩子的字。直到今天,我印象最深的仍是,他告訴我,只要寫好“家、人、永、安、好”這幾個字,那以后什么間架結構的字都難不住你了。只是,我每次在寫這幾個字的時候,都在想,舅舅告訴我的一定不只是寫字的秘密。
我的畢業(yè)論文是《張愛玲與她的“傳奇”》。我被張愛玲的文字吸引,能那么細膩深刻又輕松地刻畫出人內心深處豐富復雜的感情。她說,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是那么痛快。她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她說,凡過往的一切,只要在她眼前一過,就可以清晰地現(xiàn)于筆端。年少的慕強心理,讓我想對她有更多的探索和認識。
圖書館里關于張愛玲的資料并不多。論文指導老師吳進啟發(fā)我說,其實張愛玲寫《傳奇》的時候,和你現(xiàn)在的年紀差不多。
這一句話,開啟了我與她之間的對話。22歲,多數人剛畢業(yè)的年紀,也是張愛玲輟學寫作,追求經濟獨立的年紀。23歲就寫出了轟動一時的《傾城之戀》,24歲出版《傳奇》,閃爍至今。
現(xiàn)代女性初入世界的要強,當初的張愛玲半分不少。她的確是個“傳奇”,但并不是一個成功的女人。她寫了那么多女性,大都在世俗的眼光和自身的脆弱里掙扎。她似乎在指給我看,女人內心深處有不堪和卑微的一面,也有直面自己存在于這個世界的光明和黑暗的勇氣。
3
時間確實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一方面,你知道它會一直在往前走不會倒流;另一方面,有時候你卻會感覺你可以自由地穿梭在時間里面。
《追憶似水年華》里說過,人要活兩次,一次是現(xiàn)實的生活,第二次是你在記憶里面再活一次。
畢業(yè)之后每隔10年的聚會,都是一次記憶的穿梭點。
第一個10年聚會,看到曾經在大學校園里的戀人分手,然而兜兜轉轉又到了同一個單位,住在同一棟樓里。也許是為他們遺憾,我竟然說,如果知道10年是這樣短暫的一段時間,堅持一下,3年不行5年,5年不行10年,大概就能夠得償所愿。
沒有人理會我的奇談怪論。只有一位已經離婚的同學對我說,看看我你還這樣想嗎?他們兩個可是自由戀愛結婚,然后吵架,然后冷戰(zhàn),然后分開,但她仍記得當初他對她說“讓我來照顧你吧”那一刻的悸動和心跳。
童話故事結尾在王子和公主終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至于“后來呢”,那是另外一個故事。
給出謎面的時間從不會讓我們輕易猜到謎底。
初一時我開始住校,每一次去學校,我都有些不情愿,想一直待在父母身邊,和其他的孩子一樣。但初二開始這種感覺慢慢消失了。
工作以后,我留在父母身邊,但遠在北京的妹妹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對于父母和她來說,問題也不大。
有了孩子以后,我記得剛出月子時,要去鄰市辦一件事,但車開9f6a093c4dafbc4aa664d21e1f2da808d368d7ebe85e0b770753af3cf8448427出去沒多久,我就下車返回了,我沒辦法想象跟孩子分開幾天會怎樣。但他16歲時去大洋彼岸讀書,在閘機口說了再見就不回頭地走遠,在這邊引頸的我們看著他一天一天地長大。將來有一天,某個陌生人會變成他社會關系中最重要的人,我們的關系也會發(fā)生改變。
能把米飯變餿,也能把米飯變成酒,時間究竟是熱心還是冷酷。
第二個10年的聚會?;ò最^發(fā)的傅正乾老師已經81歲了,依然目光炯炯,一字一頓地告訴我們,人的一生啊,逆境好過,順境卻反而容易出問題……我仿佛又看到當年他在講臺上激情昂揚地朗誦郭沫若的詩時頭上冒出的騰騰熱氣。
老師老了,可他的氣勢從未老過。
同學們臉上已漸漸彌漫上滄桑,相見時仍然有歡笑與眼淚,仍然有說不完的話,但我再也說不出那種等一個人10年的傻話。
人生能有幾個10年?我們又能把時間寄付他物幾次?兒時,我們的時間悄悄地流入與伙伴們的嬉鬧玩耍中;再大一點,我們把大部分時間寄付于書本,一個喜好,一個人,青春也就這樣過去了;到現(xiàn)在我們依舊在交付著我們的時間,有不同的接受者,也演繹著不同的人生故事。
只是時間真奇怪啊:有些事似近在眼前,細數,早已過了好多好多年;有些初識好像已很遙遠,追憶,卻不過是昨天。時間,跟時間無關,只關乎經歷,裝得有多滿。
轉眼就到了第三個10年聚會,這次是線上聚會。隨著鏡頭,我又一次看到了學校里的一切,圖書館,操場,教學樓……
如果時間可以回溯,我會愿意停留在哪一刻?
應該是從圖書館里出來,在樹蔭下靜靜地坐一會兒,看它站在大把的陽光里,陽光很磅礴,有風吹過來,風中的陽光特別好,初夏的陽光有換季的味道,曬太陽就像吃鮮果。
感覺那么好,其實說不出來哪里特別,只是整個氛圍就剛剛好。可能是空氣、陽光、溫度、植物、道路、藍天和白云,最重要的或許是心理狀態(tài)。
語言表達不出的心態(tài)。
那一刻,真心希望和自己有過美好交集的同學和老師都能在各自的路上找尋到屬于自己的藍天、白云和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