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理學家、思想家朱熹主張學子不應拘于一隅,而應“出四方游學一遭”。研學旅行這堂開設在壯麗天地間的必修課,為學生提供了開闊視野、增長學識的大好機會。
從春秋時期孔子攜眾弟子周游列國,到明代徐霞客壯游祖國山川十萬里;從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提出自然主義教育,到19世紀夏令營開始在歐美國家盛行;從生態(tài)主題研學、傳統(tǒng)文化主題研學,到科技主題研學、紅色主題研學……通過研學旅行獲取知識、提升素養(yǎng)是古今中外的一貫共識。
所謂研學旅行,是指根據(jù)區(qū)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中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從而提升學生個人綜合素養(yǎng)。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和社會各界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研學旅行成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歡迎。然而,研學旅行在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管理混亂、流于形式、過分注重經濟利益等,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討論和質疑。
需要強調的是,研學旅行應是“教育+”,而非“旅游+”。中小學生到名勝古跡、山川湖海、田園農場、科研基地等地研學游,一邊快樂玩耍,一邊學習知識,可以開啟心智、培養(yǎng)愛好、播種理想、陶冶情操。但是要注意千萬不能本末倒置,把研學變成一味玩樂。
文化興,則游學盛。如今,學生渴望更多元的學習形式、更豐富的學習內容,充實自身的精神世界。在文化繁榮的時代,研學旅行的重要性也需要被重新認識。那么研學旅行和普通旅游有何區(qū)別?如何避免游而不學、學而不研?怎樣在行走中達到“研+學”的效果?“書與路”的完美融合如何實現(xiàn)?在本期專題文章中,你或許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