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qū)護國寺街坐落著一座古樸的北京四合院,漆紅的大門上懸掛著由鄧小平親自題寫的“梅蘭芳紀念館”牌匾。這便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故居,承載著梅蘭芳人生最后的十余年時光,也見證了北京城百余年的風雨變遷。
梅蘭芳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護國寺街,曾是慶親王奕劻府邸的一部分,用作馬廄,亦供馬倌居住。慶親王奕劻是清末重臣,他的府邸沿襲了清代王府追求高規(guī)格、講究豪華氣派的傳統(tǒng)。以德勝門內大街為界,街道東側的定阜街3號為慶親王府,府中建筑分為東、中、西路,有五組并排院落,大小樓房近千間。[1]街道西側的護國寺街1號則是慶親王府的馬廄,占地面積十分廣闊。1911年,宣統(tǒng)帝溥儀退位后,奕劻也避居天津租界,此后的慶親王府再不復當年的壯麗奢華,這座馬廄也逐漸荒涼。歷經輾轉后,1944年,護國寺街甲1號重新建起四合院,歸國民禁煙總局使用。[2]在風雨飄搖中,這座四合院見證著北京皇城的沒落,也經歷了戰(zhàn)爭時期的戰(zhàn)火紛飛,直至北平和平解放,這座四合院被中央政府接收,走上嶄新的發(fā)展歷程。
1949年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平舉行,梅蘭芳以第二代表團南方代表的身份到北平出席會議。[3]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接見參會代表并同梅蘭芳談話,希望梅蘭芳能夠回到北平,主持即將成立的中國戲曲研究院的工作。[4]在住所問題上,周恩來總理提出可以安排梅蘭芳入住其早年在無量大人胡同的舊居。梅蘭芳同意了回北平工作,但在住所問題上,他考慮到無量大人胡同已經出售給他人,不便借政府之力重新搬回,于是便通過天津市文化局局長阿英向周恩來表達了他的顧慮。周恩來高度重視梅蘭芳的意見,安排政務院管理局重新為梅蘭芳尋覓了三處住宅備選。[5]在政務院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梅蘭芳來到護國寺街甲1號院(后改為護國寺街9號)看房,并選中此處作為住址。之后,政府迅速開始對護國寺街甲1號院進行整修,準備迎接梅蘭芳入住。
經過修葺,這座幾經輾轉的四合院重獲新生。1950年梅蘭芳正式北遷,搬進了護國寺街甲1號院。[6]據梅蘭芳的秘書許姬傳回憶,在梅蘭芳剛入住時,舊宅只是一個二進制的四合院規(guī)格,宅院的內部建筑比較簡陋,僅有金柱大門、正房及東西廂房。南邊是一片雜草地,房子尚未蓋起。[7]到1951年,梅蘭芳一家人已經陸續(xù)入住護國寺街甲1號。在此期間,梅蘭芳被任命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公務日漸繁忙,到其家中談事的客人逐漸增多。于是,梅蘭芳便讓其子梅葆玖在外院的南墻前約70平方米的空地上設計并重建了五間南房,用作會客室;[8]還增建了西房和后罩房,分別用作臥室、洗漱間和棋牌室。1954年,由于居住需要,梅蘭芳在偏院中又加蓋了四間東廂房。由此,便形成了梅蘭芳在此居住時完整的四合院建筑格局。
梅蘭芳在這座幽靜安適的院落中度過了人生中最后的十余年時光。他積極投身新中國戲曲改革與建設工作,踐行藝術活動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并為新中國和平外交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推進傳統(tǒng)戲曲事業(yè)的改造以適應新中國建設的需要,國家于1951年成立了中國戲曲研究院,毛主席為其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9]。同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fā)布《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明確了戲曲改革中心任務是“改人、改戲、改制”[10]。在上述方針的指導下,梅蘭芳被委以重任,擔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肩負起戲曲改革的領導責任。同時,他也積極進行戲曲的創(chuàng)新實踐,于1959年改編并演出了《穆桂英掛帥》。這是梅蘭芳在新中國成立后排演的第一出新戲,也是送給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這部戲以其激勵人心的思想內容和近乎完美的藝術表現(xiàn),贏得了專家和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和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11]與此同時,梅蘭芳不忘作為一名人民藝術家的責任,積極踐行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向工農兵群眾傳遞戲曲之美、傳遞黨和國家的關懷。例如,他帶領自己的劇團為工農群眾演出,足跡遍布17個省市??姑涝瘧?zhàn)爭時期,梅蘭芳又兩次率劇團遠赴朝鮮慰問演出,譜寫了一曲難忘的文藝戰(zhàn)歌。[12]此外,隨著新中國外交進程的推進,梅蘭芳的戲曲交流活動成為和平外交的重要媒介與載體。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與支持下,梅蘭芳率中國京劇代表團赴日本進行為期一個半月的訪問演出。[13]梅蘭芳的這次赴日演出不僅推動了京劇藝術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更作為一種民間外交形式,對中日文化交流和邦交正?;鸬搅朔e極的推動作用。
梅蘭芳始終懷揣家國情懷,投身于京劇藝術的繼承傳播和新中國文藝事業(yè)的進步發(fā)展。1961年,梅蘭芳因病逝世,黨和國家決定開展一系列的紀念活動以彰顯梅蘭芳為文藝事業(yè)作出的重大貢獻。[14]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意見,要在梅蘭芳香山墳墓旁邊修建一座紀念館。為此,梅蘭芳家人將家中珍藏的劇本、照片和紀念品等許多珍貴文物資料捐獻給了國家,并由中國戲曲研究院保管。[15]但是后來因種種原因,梅蘭芳紀念館的修建被擱置。在此期間,故居也幾經轉手先后用作中國京劇院的員工宿舍和北京九五五廠的招待所。故居中的建筑和裝飾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并丟失了部分家具、字畫、照片及擺件等故居中原有的文物。
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梅蘭芳舊居的修繕和文物保護工作,以宣揚梅蘭芳在中國戲曲發(fā)展史上作出的貢獻,以及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光輝業(yè)績。1983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建造梅蘭芳紀念館。為此,文化部專門成立了梅蘭芳紀念館籌備組,由國家撥款買回護國寺街故居并開展紀念館的修繕工作。與此同時,北京市政府也十分重視故居的修繕,將梅蘭芳舊居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納入北京市的統(tǒng)籌保護規(guī)劃。經過三年的精心籌備,1987年7月,梅蘭芳紀念館籌備完成,開館在即。鄧小平專門為梅蘭芳紀念館題寫?zhàn)^名,并制作牌匾懸掛在紀念館大門上。最終,在梅蘭芳誕辰九十二周年之際,即1986年10月27日,梅蘭芳紀念館舉行了開館儀式,正式對外開放,習仲勛親自為紀念館揭幕。
梅蘭芳紀念館的建成和開放使梅蘭芳舊居重煥新生。按照黨和政府的意見,紀念館最大程度地恢復了故居原貌,以展示梅蘭芳的生活軌跡和人文精神。紀念館分故居陳列和展室兩大部分。其中,客廳、書房和起居室內的部分陳設按照梅蘭芳居住時的原樣陳列,東廂房展示梅蘭芳使用過的部分戲服、道具、劇本手抄本和戲單等,西廂房用于展覽名人書畫和紀念品等物品。梅蘭芳紀念館的重新修繕與開放,不僅使這座傳統(tǒng)的北京四合院重新煥發(fā)光彩,展示著四合院的建筑之美,更通過文物的陳列和專題展覽,再現(xiàn)了梅蘭芳的藝術風采,向世人講述著梅蘭芳的藝術貢獻與成就,彰顯著戲曲藝術和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使梅蘭芳舊居成為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寶庫。
作為歷史變遷的親歷者與見證者,梅蘭芳故居承載著北京城的厚重風骨。這座四合院見證了護國寺街的繁華廟會,目睹了清政府逐漸走向衰亡,經歷了民國時期的風風雨雨,迎來了北平的解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城的舊貌換新顏,發(fā)揮著展示北京文化的窗口功能。
梅蘭芳紀念館依托其獨特的名人故居資源優(yōu)勢,不斷探索紀念館發(fā)展的新路徑。為加深對文物的研究和闡釋,紀念館成立了梅蘭芳研究中心,聚集專業(yè)研究人員、深入挖掘館藏文物;在展示傳播方面,梅蘭芳紀念館積極創(chuàng)新國內展覽方式,將紀念館文化推介到北京及其他國內城市,擴大梅蘭芳及京劇藝術的影響力。與此同時,梅蘭芳紀念館與宋慶齡故居、李大釗故居、魯迅北京故居、郭沫若故居、茅盾北京故居、老舍北京故居、徐悲鴻北京紀念館等八家北京名人故居紀念館持續(xù)開展聯(lián)合辦展活動,進一步增強北京名人文化名片知名度。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梅蘭芳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資源基地,宣揚民族危難之際梅蘭芳的愛國事跡與民族氣節(jié),展現(xiàn)“梅派”藝術和傳統(tǒng)京劇的獨特魅力,從而充分發(fā)揮文化資源的育人作用,滋養(yǎng)精神文明建設。為擴大國際影響力,梅蘭芳紀念館積極推動海外展覽與傳播,通過與海外國家共同辦展和開展國際交流、舉辦論壇等形式,為增進國際文化交流,弘揚京劇藝術、傳播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作出貢獻,促進了國際文化與中華文化的相互交流與理解。
百余年間,梅蘭芳故居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歷經沉浮,從王府馬廄到名人故居,又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修建為紀念館,成為承載名人軌跡與藝術資源的文化寶庫。故而不“舊”,舊而彌“新”。新時代新征程上,梅蘭芳紀念館主動肩負起時代使命,以梅蘭芳的藝術奮斗精神鼓舞人心,以戲曲資源的獨特魅力激發(fā)民族文化自豪感,以厚重的歷史底蘊賦能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以積極的對外交流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著力書寫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最新華章,日益成為更加亮眼的文化名片。
*本文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開展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歷程與經驗研究”(項目編號:19BKS188)的資助。
注釋及參考文獻:
[1]顧軍.北京的四合院與名人故居[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77-80.
[2]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物建筑大系:府邸宅院[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1:266-270.
[3]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宣傳處.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紀念文集[M].北京:新華書店,1950:554-555.
[4]張開明.江淮情深:周恩來和江蘇[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289-290.
[5]吳開英.梅蘭芳若干史實考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152-153.
[6]根據吳開英在《梅蘭芳若干史實考論》一書《梅蘭芳遷回北京的時間及其故居之原貌》一章中考證,梅蘭芳遷居回京入住護國寺街的時間為1950年6月前。
[7]許姬傳.許姬傳藝壇漫錄[M].北京:中華書局, 1994:198-202.
[8]梅葆琛.懷念父親梅蘭芳[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148.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藝論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153.
[10]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N].人民日報,1951-05-07(01).
[11]梅蘭芳公演“穆桂英掛帥”[N].人民日報, 1959-05-27(07).
[12]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758-761.
[13]福芝芳.回憶黨教育下的梅蘭芳同志[N].人民日報,1978-08-08(03).
[14]梅蘭芳同志紀念活動委員會成立決定在一年內開展十項紀念活動[N].人民日報,1961-09-21(04).
[15]梅紹武.我的父親梅蘭芳[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299-303.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