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點
憑借高速、便捷與舒適的特點,高鐵成為飽受中國民眾喜愛的出行方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疾馳的高鐵上,悄然興起了一種“慢社交”——傳遞高鐵“漂流瓶”。
不久前,G1836次列車上,一位乘客無意間發(fā)現了前一天坐在同一個座位的乘客留下的“漂流瓶”——一枚高鐵清潔袋,上面寫滿了一名學子的心聲:“我正坐在前往(研究生)復試地點的高鐵上,我迷茫、焦慮,但又對我的未來充滿期待?!薄霸诖耍已埬鷥A聽我不曾對他人訴說的野心。我要我自信、陽光,我要我有所成就?!薄盀橹腥A之崛起而讀書從來不是說說而已,希望所有人都能在自己的領域發(fā)光、發(fā)熱?!?/p>
發(fā)現“漂流瓶”的乘客,在社交平臺發(fā)帖回應道:“G1836次列車上的這位準研究生,你好……第二天在同樣的位置,同樣有一名自東向西、追逐夢想的旅客?!薄昂纹湫疫\,我們跨時空而相逢……復試順利,祝你,也祝我?!?/p>
“漂流瓶”上的滿腔抱負與激情,以及兩人的跨時空對話,引發(fā)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共鳴。許多網友紛紛表示,自己也曾收到來自陌生人的高鐵“漂流瓶”。小小清潔袋上,有人寫下愿望,有人表達擔憂,有人勾畫旅途剪影……在網絡時代,“見字如面”的手寫文字,戳中了人們渴望連接和交流的心。
隨著帖子熱度的升高,留下“漂流瓶”的乘客樂樂也看到了這封“回信”,并在評論區(qū)表達了對發(fā)帖乘客的祝福。據了解,樂樂已收到理想學校的擬錄取通知。
這些“使用過”的清潔袋為什么會被保留下來?高鐵工作人員表示,列車到達終點站時,工作人員會整理、更換座椅靠背口袋內的清潔袋。對于此類被寫上文字、沒有裝過雜物的清潔袋,工作人員會進行判斷,沒有不當內容的一般都會保留,希望這些“漂流瓶”能為乘客的漫漫旅途帶來一些快樂。
運用示例
角度一:坦誠表達的力量
青春充滿了變化與挑戰(zhàn),在躊躇滿志、追尋夢想的路途中,我們總會因面對未知而感到忐忑、迷茫,卻無從傾訴。乘客樂樂在前往研究生復試地點的高鐵上,在清潔袋上記錄下自己的迷茫、焦慮,坦蕩而真誠地表達自己對未來的期待與野心,抒寫“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高遠志向。這種表達既是一種傾訴,也是對自我的期冀。朱自清說:“我意在表現自己。”每一份真切的感受,都是對自我的探索;每一份對青春的表白,都是對理想熾熱的追求。表達自我,有助于認識自我,促使我們不斷成長,不斷前進。
角度二:心靈溝通、情感交流與精神共鳴
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往往因為學習、工作壓力等,缺乏與他人交流的熱情與機會。高鐵“漂流瓶”的出現,提供了一種“慢社交”,一個心靈溝通、情感交流與精神共鳴的新渠道。陌生人因文字“相遇”的那一刻,能突破時空限制,感受到彼此的欣喜與迷惘,互相慰藉。發(fā)現樂樂留言的乘客以網絡為媒,以真情回應。這份真摯的交流如同一束光,穿透了屏幕與距離構筑的壁壘,照亮遠方的心靈。
角度三:善意與溫暖
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往往被瑣事和壓力裹挾,難以駐足欣賞身邊的細微美好。高鐵“漂流瓶”作為平淡生活中的一次“奇遇”,讓我們窺見了生活中的善意——乘客樂樂將自己的心事與陌生人分享,并送上美好的祝福;發(fā)現“漂流瓶”的乘客仔細閱讀并熱心回復,不吝惜表達善意;高鐵工作人員將高鐵“漂流瓶”保留下來,希望為乘客的漫漫旅途帶來快樂。陌生人之間傳遞的善意,散發(fā)出溫暖的光芒。
角度四: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
學者麥克盧漢曾說,媒介是人的延伸。在大航海時代,古老的漂流瓶承載人們美好的愿望,是人類跨文化交流的象征。而今,南來北往的高鐵上方便乘客的清潔袋成為“漂流瓶”,亦是契合了人們渴望真誠交流的需要。不同的信息傳播媒介,在不同時代、場景下流行,正是因其滿足了彼時人們渴望對話、交往的基本需求。新媒介的興起,并不意味著傳統媒介的消亡。無論科技如何進步,社會如何變遷,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連接——心靈溝通、情感交流與精神共鳴,永遠不會過時。在信息時代,我們更要讓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為我們所用,實現真誠溝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