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有兩個兒子,其名為虞世基和虞世南。兄弟兩個從小就頗有才名,但二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虞世基擔任過隋朝內(nèi)史侍郎,權(quán)傾朝野,不過在宇文化及兵變時與隋煬帝一同被殺。而虞世南在隋朝不被重用,卻在唐太宗時期與名相房玄齡共掌文翰,最終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虞世基見隋煬帝不納諫言,于是開始逢迎拍馬,憑借隋煬帝“賞識”而身居高位,而虞世南則恥于迎合隋煬帝,甘守清貧,僅擔任起居舍人這樣的小官。歷經(jīng)戰(zhàn)亂以及數(shù)朝而功成身退的虞世南不得不讓人感嘆,我們通過虞世南的一首詩歌便可以理解他的精神追求,那就是著名的《蟬》:
詩歌大意是指蟬垂下形似帽纓一樣的觸角,吮吸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連續(xù)不斷地鳴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正是因為蟬在高處,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而并非是憑借秋風的力量。
首句描寫蟬垂下觸須,吮吸清露的情形,這表面上是寫蟬的外形與習性,實際上卻處處隱含比喻?!按咕q”本來指的是官帽打結(jié)下垂的部分,蟬頭部所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帽纓,詩人用“垂緌”一詞來暗示身居高位。蟬生性高潔,總是趴在樹上吮吸清亮純凈的露水,這象征著身居廟堂卻兩袖清風、作風正直的官員。
第二句寫蟬長鳴不已,聲音飄向遠方。梧桐是挺拔高大的樹木,詩人用一個“疏”字,更見梧桐枝干的筆挺,同時和末句的“秋風”形成照應。“流響”是說蟬聲長鳴不已,悅耳動聽。一個“流”字把蟬的鳴叫聲寫得像泉水流動一般,連綿不斷,自然清新?!俺觥弊肿屓烁惺艿较s聲的響度與力度。古人有鳳凰非梧桐樹不棲的說法,詩人描繪蟬鳴聲從疏桐中間傳出,也是說明自己像蟬一樣品格高尚。這一句只寫聲音,但足以讓人感受到蟬的高潔品性,為下面三、四兩句做了鋪墊。
三、四兩句的議論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人們都以為蟬聲遠傳是以秋風為媒介,但詩人卻強調(diào)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遠。詩人在全詩的最后揭示了一個真理: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權(quán)勢地位這些外在的東西,聲名自然能夠傳播得很遠。其實這也是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自我流露,他希望自己能像蟬一樣做一個品格高潔的人,不會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更不會在意官職的大小。
虞世南在歌詠蟬的同時,也向蟬學習,以蟬自喻。他抓住蟬聲音的特點,巧妙加以刻畫,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的堅守、行為的高潔和嚴于律己的心愿,展現(xiàn)出一種崇高的人格美,無怪乎唐太宗也稱贊虞世南:“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這首詩歌是唐人詠蟬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與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一并成為唐代的“詠蟬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