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中國,三歲半時隨媽媽來到澳洲,不認識一個英文字母,不會說一個英文句子,就被媽媽無情地“扔”到了學前班。一路跌跌撞撞,學到了五年級,我對英文運用嫻熟,中文反而說不利索,更不會寫了。
沒想到,五年級時媽媽給我轉(zhuǎn)學了。新學校是一所第二語言是中文的公立小學。當時我很不想轉(zhuǎn)學,因為新學校20%的科學課和數(shù)學課都用中文講,另外每周還有六個小時的中文課。好不容易適應了純英文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現(xiàn)在又要學中文,為什么要這么折騰?媽媽常說“生活在于折騰”,真的讓我不能理解,但我認同媽媽的另一句話:“我們是中國人,不能不會說中國話?!?/p>
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快11歲了,轉(zhuǎn)學一年有余,已經(jīng)差不多適應了新的學校?;叵肫饋?,幸虧當時換了學校,讓我有機會學習中文,親近中國文化。
有一天,我們?nèi)以诎溩樱饷嫦轮∮?,爸爸媽媽念叨了一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我一聽,這不就是我在學校新學的古詩嗎?于是,我流利地背出了整首詩,爸爸媽媽簡直驚呆了,他們沒想到我居然會背詩了。
其實在新學校,我們學了很多中國古詩,有白居易的《池上》,孟郊的《游子吟》,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開始,我覺得這些和爸爸媽媽平時說的中文很不一樣,既難發(fā)音還不容易懂??墒呛髞砝蠋熍浜现曨l和圖片給我們講解了古詩的意境,有時候還編成歌曲帶著我們吟唱,我逐漸對這些古詩背后的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起來也覺得輕松多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學習《游子吟》這首詩?!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崩蠋煄е覀兝首x,一句一句地解釋含義,用一張老婆婆在縫衣服的圖片告訴我們,不論孩子走多遠,母親永遠牽掛著孩子、惦念著孩子。這讓我想起我的爸爸媽媽,他們跨越山海來到澳大利亞,好幾年都沒回過中國,他們的爸爸媽媽是不是也很想念他們?幾年前,奶奶去世了,爸爸是不是少了世界上最疼愛他的那個人?爸爸說,今年一定要帶我們回中國,給奶奶掃墓。
“掃墓”這個詞我以前沒聽說過,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爸爸提醒我,我背的《清明》就是與掃墓有關(guān)的詩詞?!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币郧耙髡b這首詩,我一直不知道為什么行人要“欲斷魂”,直到爸爸說起奶奶,我的腦海中自然而然浮現(xiàn)出一幅畫面:雨霧朦朧,我們悲傷地緩慢行走在青青草地上。我體會到了“清明”蘊含的情感。這也讓我明白,不是會說幾句中國話就是懂中國文化,只有深入到語言的意境中,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
為了鼓勵我們學中文,老師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在學校的網(wǎng)站上,老師會布置相關(guān)作業(yè),比如閱讀、聽力、寫作等,我們有無限次數(shù)地做作業(yè)機會,但最終必須都“闖關(guān)”成功。老師還特別設(shè)置了獎勵“積分”的政策,課堂表現(xiàn)好、作業(yè)做得好、古詩背得好,老師都會發(fā)給我們“兌換幣”,過一段時間就會開啟“班級超市”,允許我們用收集到的兌換幣換取自己喜歡的物品。這些物品的共同特點是有中國元素,比如帶有長城圖案的鑰匙鏈、印著中國戲曲臉譜的卡片、繡著花的手帕……爸爸媽媽為了幫我練習中文,經(jīng)常在家和我玩“詞語接龍”游戲,我要是接不上來,哥哥會助我一臂之力。我希望通過努力,以后可以玩進階版的“成語接龍”游戲,甚至詩詞飛花令。
我特別想回到中國,在全中文的環(huán)境中檢驗我的語言能不能游刃有余。我們學校每年會在9月組織畢業(yè)班開展中國之旅,今年就輪到我們班啦,聽說我們要去上海、蘇州、杭州,好期待!我想到歷史悠久的城市體驗、參觀,看看皮影戲到底是怎么回事,摸摸絲綢,聽聽戲曲,品嘗中國茶、中國菜……說實話,我?guī)缀醪挥浀眯r候在中國的事情了,我只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有一個中國胃,愛吃包子餃子面條燉菜,這次回去我一定吃個夠!對了,我還希望能到自己的出生地看一看,媽媽總是講故鄉(xiāng)情結(jié),我也想體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