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葉集》里說:“散步是最人性的生活節(jié)奏?!鄙⒉绞枪爬系纳缃环绞?,是最微小的旅行。在散步過程中,有人走向的是外部世界。
散步讓人“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空間是怎么來的,經歷了什么變化”……有人通過散步走向內心。
盧梭于晚年寫下《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想》,記錄了10次散步中的所思所想。他說:“只有在那時我的頭腦才是放空的,我的思維才可以無拘無束地自由馳騁?!?/p>
如果快節(jié)奏的生活壓得你喘不過氣來,不如把時間撥慢。騰出一份閑適的心情,到喜歡的地方,安靜地走一走。
古語云 ,“百煉不如一走”“飯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靜坐不動是滋養(yǎng)疾病的溫床,時常走動是健康的保障。
事實上,散步是一項被低估的運動。時常出門走一走,不僅能提升心肺功能,加快新陳代謝,還能強健骨骼,緩解疲勞,增強自身免疫力。
張伯禮院士在接受CCTV采訪時說,自己每天都會走七八千步。這個習慣他已經堅持20多年,他認為,散步是對人最好的運動。70多歲高齡的他仍然精神抖擻,還在忙著出門診、四處講座。
當下,很多人每日坐在電腦前,被資訊、郵件和接二連三的任務搞得應接不暇。與其靜坐不動,束手無策,任由這種不適感愈演愈烈,不如站起身來走一走,看看窗外的風景,讓緊繃的身體得到松弛,讓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
梁實秋在《散步》一文中寫道:“清晨走到空曠處,看東方既白,遠山如黛,空氣里沒有太多的塵埃炊煙混雜在內,可以放心地盡量地深呼吸,這便是一天中難得的享受?!?/p>
散步也散心,快節(jié)奏的生活需要喘息,在一步接一步地前行中消解你的煩惱。
在豆瓣上,有一個名為“我們就是好喜歡散步啊”的興趣小組,聚集了2萬多名散步愛好者,他們“路過落葉,也見過最新鮮的綠芽”,讓自己在散步中回到生活本身。
當我們在“不敢停下”的勞作中稍微透透氣——無所事事地踱步,漫無目的地觀察,只專注從身邊流過的云、風、景致和人們時,療愈便產生了。腳步慢下來,心才會慢下來,思緒才能比其他任何時候更清晰。
在城市的街頭走一走,逛逛菜市場,找回久違的人間煙火,給內心一份溫情,一份鮮活的力量。就像一位詩人說的:“走上了路,我就覺得我還算偉大,我和我的頭發(fā)鼓舞起來,世界被我的節(jié)奏吹拂。一走路,陽光就湊來照耀,我身上頓然生長出自己的溫暖?!?/p>
網絡的發(fā)展,拉近了與遠方的人之間的距離,也疏遠了與身邊人的關系。
我們對這樣的場景一定不陌生:大家相聚坐在一起,不是談天說地,而是人手一部手機,各自低頭傻笑。即便近在咫尺,也好似遠在天邊。
如今,是時候把自己從虛擬世界解脫出來,出門走走,欣賞風景還能交流感情。
千年前,蘇軾入睡前就曾被月色打動,披上衣裳,到承天寺找張懷民散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p>
和同頻的朋友一起漫步,分享生活中的喜悅與無聊,愉悅身心。散步閑聊中還能思維碰撞,紓解某一方的困擾,收獲別有洞天的啟發(fā)。
微博上曾有一個討論頗多的話題:“散步是世界上最高級的浪漫?!庇芯W友說,小時候搞不懂爸爸媽媽為什么那么愛散步?,F在才發(fā)現,要是每晚能和愛人一起在家附近的公園走走,是件太幸福的事。
散步最美好的地方是什么呢?有一個答案是:“散步時,聊的無非是些稀松平常的話題,可事實上,我們就是這樣稀松平常地生活,稀松平常地相愛,也是在這些稀松平常的陪伴中,一點點了解最真實的彼此,學會怎樣長久堅韌地愛一個人的核心?!?/p>
作家楊絳在《我們仨》里提起,她與錢鐘書在國外求學時,最喜歡做的事便是“探險”。挑一些未曾走過的路,沿著一路未曾見過的曼妙風景緩步向前。
后來,他們的小女兒出生了,原本的二人行變成了三人行。小姑娘扎著辮子,興奮地蹦來蹦去,夫妻倆手牽著手,微笑對視。
有晚風吹拂的時候,拉上家人、朋友或愛人,一起去散步吧!把時間交給陪伴,讓愛綿延到歲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