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升檔案文獻遺產影響力,增強檔案文化自信,國家檔案局從2000年開始,在全國開展檔案文獻遺產申報工作,并建立《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組織全國各地區(qū)申報評選檔案文獻遺產。截至目前,全國共有5批198件(組)珍貴檔案文獻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遼寧省檔案局于2001年成立“遼寧省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咨詢推薦委員會,由檔案、歷史、文博等相關專業(yè)專家組成,旨在挖掘、搶救省珍貴檔案文獻遺產,為遼寧省記憶工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一、檔案文獻遺產開發(fā)方式
隨著檔案文獻申遺工作的不斷完善和推進,目前為止,遼寧省共有8件(組)檔案文獻分批入選國家級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分別是唐代開元年間檔案(第一批)、《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實錄稿本》(部分)(第一批)、清玉牒(第一批)、戚繼光簽批的申文(第二批)、圖琳固英族譜(第二批)、盛京內務府冊檔(又稱黑圖檔)(第四批)、盛京內務府稿檔(第五批)、“國旗紅”染料研究與生產相關文獻(第五批)。這些入選的檔案文獻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是寶貴的檔案文化資源。根據對這8件(組)檔案文獻遺產開發(fā)現狀調研可知,其開發(fā)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一)檔案展覽
檔案展覽是檔案機構按照選定的專題,通過整理一系列檔案材料,向社會大眾展出宣傳館藏檔案的有效方式。許多檔案機構作為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向公眾展示珍貴的檔案展品,提升大家檔案保護意識。
遼寧省檔案館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方式,向社會大眾展覽館藏檔案文獻遺產。檔案館網站設置“檔案珍品”專欄,用圖文結合的方式簡要介紹館藏各檔案文獻遺產。省檔案館內設置“清代皇室檔案展”展廳,長期向社會展示清朝珍貴檔案文獻,同時還經常在國際檔案日、文化博覽會等重大節(jié)日或活動,舉辦大型檔案珍品展,如第二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文化年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舉辦,記憶之門·中國檔案珍品展首次亮相敦煌文博會,省館帶去了戚繼光職銜、印章及簽批的申文全貌等檔案文獻,讓更多國人了解民族英雄戚繼光的事跡。
喀左縣檔案館建立了珍貴蒙文檔案展室,長期向社會開放展覽包括圖琳固英族譜在內的珍貴檔案。
(二)數字化建設
檔案文獻數字化是把各種載體的檔案文獻轉化為數字化信息,并以數字化形式存儲,有助于減少檔案實體在開發(fā)利用中的損耗,同時更方便向公眾提供利用。
遼寧省檔案館保管的檔案文獻遺產,除清玉牒之外,都進行了數字化掃描處理,且有專門的數字檔案查詢室,便于外來利用者查閱所需檔案。如盛京內務府冊檔(黑圖檔),作為《國家“十二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規(guī)劃》的增補項目,為使《黑圖檔》被更多研究者所用,省檔案館在2014年與北京線裝書局合作,對《黑圖檔》整個全宗進行影印出版,并采用當時最先進的設備全部掃描成電子文檔,同時聘請滿文檔案專家,逐件按統一標準進行漢譯編目,便于讀者閱讀。于2018年完成出版,共計12輯345冊。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省館對《盛京內務府稿檔》進行縮微技術采集工作,形成電子文檔。為便于大眾利用,省館按清朝朝代劃分,從2019年開始陸續(xù)影印出版了《盛京內務府檔·順康雍朝》和《盛京內務府檔·乾隆朝》,并得到國家檔案局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fā)專項資金的大力支持。目前省檔案館僅出版12冊《盛京內務府稿檔》,占全部檔案的3%[1],并且還在繼續(xù)進行中。
“國旗紅”染料檔案文獻電子版由沈陽化工研究院建立專門數據庫進行保存;圖琳固英族譜目前只進行縮微處理,由于資金和設備問題,尚未進行數字化。
(三)媒體視頻
檔案部門制作文獻電視片,是我國電視界和文化界的一個特色品牌[2]。檔案部門利用媒體視頻方式將檔案內容記錄下來,通過與電視臺等媒體平臺合作對檔案資源進行開發(fā)。
2022年,遼寧省檔案館與遼寧廣播電視臺合作錄制了《走進檔案館》欄目,并于國際檔案日在遼寧省青少年教育頻道播出。首期介紹的是省檔案館鎮(zhèn)館之寶——稀世唐檔,之后陸續(xù)推出了屏風檔上——戚繼光手跡、清代皇室家譜——清玉牒、盛京內務府冊檔,目前其他檔案文獻遺產節(jié)目正在籌備拍攝中。
國家檔案局于2023年國際檔案日之際,推出中國第五批檔案文獻遺產系列微視頻,其中包括盛京內務府稿檔和“國旗紅”染料檔案文獻,公眾在微信公眾號上即可觀看。
這些電視欄目和微視頻詳細介紹了省珍貴檔案文獻遺產內容和歷史文化價值,增加公眾了解檔案文獻遺產的新渠道。
(四)學術講座
學術講座可以了解特定領域的研究動態(tài),并成為研究該領域最新內容的重要途徑。
遼寧省檔案館與遼寧省檔案學會合作,共同組織策劃“檔案·文化”大講堂,通過線下講座線上同步直播(騰訊會議)相結合的模式,不定期向學會會員單位及會員開展檔案歷史、珍貴檔案、檔案知識講座。目前已經舉辦了19期,其中有兩期提到了省檔案館保管的檔案文獻珍品,宣傳珍貴檔案文獻遺產的重要價值和保護意義?,F在大講堂已經成為遼寧省檔案行業(yè)熟知的文化活動,推動了省館檔案文化資源的宣傳發(fā)展。
(五)編研出版
編研是檔案部門開發(fā)檔案文獻比較傳統的方式之一,在館藏檔案內容基礎上,編制文獻參考材料、文章或論著,直到今天仍然是檔案內容開發(fā)的主要方式。省檔案館檔案編研部門,因材施編,挖掘館內檔案文獻遺產信息,產出豐富的編研成果。如1985年與遼寧省社會科學研究院合編《明代遼東檔案匯編》;2018年完成《黑圖檔》全宗影印出版,共計12輯345冊;2019年開始至今,陸續(xù)出版了12冊《盛京內務府稿檔》。省檔案館網站專門設置“編研成果”一欄,記錄了省檔案館編研全部成果,方便用戶查詢利用。
(六)學術研究項目
學術研究項目是學科領域一種深入的學術研討和實踐活動,有利于推動學科知識完善和創(chuàng)新,培養(yǎng)研究人員的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學術交流。
近幾年,遼寧省檔案局檔案科技項目選題中,包含了檔案文獻遺產相關的選題,此舉在學術界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擴大了檔案文獻遺產的影響。此外,省檔案館整理出版的《盛京內務府稿檔》,也得到了國家檔案局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fā)專項資金的大力支持。
2001年,《圖琳固英族譜》列入遼寧省民委古籍整理“十五”規(guī)劃項目,并獲得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結項獎。這些學術性研究項目,提高了檔案文獻遺產在歷史、檔案等學術界知名度,得到更多學者關注和研究。
二、遼寧省檔案文獻遺產開發(fā)制約因素
(一)數字化建設程度不高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通過網絡獲取資源成為大眾查詢信息的主要途徑,這使得檔案部門館藏資源信息化、網絡化建設迫在眉睫。這里所指的數字化建設不僅是檔案文獻遺產本身數字化,還包括保管機構網站是否包含了數字化的檔案文獻遺產資源。
據調查,遼寧省檔案館保管的檔案文獻遺產大部分都進行了數字化掃描處理,并影印出版,但是仍有部分紙質檔案文獻遺產尚未完成數字化工作。省館網站設置了“檔案珍品”專欄,以圖文結合形式簡潔介紹了檔案文獻遺產概況,但想要查詢具體內容,還需親自到省館查詢,這對路途遙遠地區(qū)的利用者尤為不便。
(二)缺乏相關專業(yè)人才
檔案工作人員是進行檔案內容開發(fā)最主要的人力資源。隨著檔案數字化發(fā)展,越來越多計算機、網絡等專業(yè)人才加入檔案工作隊伍,豐富著檔案人員結構,但是從事檔案開發(fā)的人才卻不多。據調查得知,省檔案館保管的檔案文獻遺產雖然只有6件(組),但總量卻十分龐大,檔案編研部門人員少,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完成研究。
此外,省檔案文獻遺產記錄語種豐富,有滿文和蒙文,這些檔案翻譯工作需要由專業(yè)人員完成。既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又要熟知滿文或蒙FcnHb8RFgUacXfoYkW4m+g==文,還要從事檔案相關方面的工作,這樣的人才目前比較稀缺。據了解,盛京內務府稿檔由滿漢兩種語言書寫,對于滿文檔案的編譯是省館檔案整理的較大難點。省館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先后引進了好幾批滿文專業(yè)人才,總人數不過11人,但目前編譯出來的檔案還不到檔案總數的10%,因此檔案翻譯整理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三)檔案經費有限
檔案館作為公共文化事業(yè)單位,經費由政府財政劃撥。雖然國家對檔案事業(yè)經費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總體來看還是有限,缺乏經費成為檔案館開發(fā)檔案文獻遺產的主要制約因素。據調查,喀左縣檔案館保管的《圖琳固英族譜》,至今未進行數字化處理,也未引進專業(yè)人士翻譯蒙文族譜,不是因為檔案館工作人員沒有開發(fā)意識,而是受經費限制,有心無力。
三、遼寧省檔案文獻遺產開發(fā)路徑研究
(一)完善檔案文獻遺產保管部門數字網絡化建設
《“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檔案工作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要加快檔案資源數字化轉型,繼續(xù)做好“存量數字化”。自2014年遼寧省數字檔案館建設宣傳貫徹會議召開后,全省各地檔案部門普遍開展檔案信息化工作,加快推動數字檔案館建設。
數字檔案館建設的前提是館藏檔案要完成數字化。由于受經費、人員等條件限制,檔案部門可優(yōu)先對檔案文獻遺產進行數字化處理。省檔案館可專門設置檔案文獻遺產網站,在網站上開放各檔案文獻遺產全文數據庫,提供在線閱讀服務。還要重視網上展覽,設置檔案文獻遺產網上3D展廳專欄,并融入生動的視頻講解、展廳導航等附加功能,使網上展覽更具創(chuàng)新性和科技性,為不同利用者服務。為促進檔案文獻遺產更廣泛地交流和傳播,省館可開通同省、市、縣檔案部門網站信息共享功能,互通有無,提高檔案利用效率;還可創(chuàng)新性開發(fā)線下展覽模式,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利用AR技術還原檔案文獻遺產歷史場景原貌,讓公眾身臨其境地感受檔案文化的魅力,提高公眾參與度和體驗感。
(二)引進專業(yè)人才,提高檔案隊伍綜合素質
任何學科發(fā)展都需要人才去推動,人才是第一資源?!丁笆奈濉比珖鴻n案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檔案工作存在技術瓶頸和人才短板,地區(qū)及行業(yè)間發(fā)展不平衡問題仍然明顯存在,檔案利用服務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基層基礎工作還有薄弱環(huán)節(jié)[3]。
省檔案文獻遺產開發(fā)既需要具備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又需要熟悉滿、蒙等民族語言,還需要敏銳察覺社會文化發(fā)展動向,這樣全能人才非常稀缺。因此檔案部門可以與文博機構、高校等合作,引進相關人才,各取所長,共同完成檔案文獻遺產開發(fā)工作。但是內因往往是事物發(fā)展的關鍵,為了提升檔案工作人員自身綜合素質,檔案機構可實施人才強檔工程,拓寬人才培養(yǎng)渠道,通過進修學習、業(yè)務培訓、技術競賽等方式選拔優(yōu)秀檔案人才,增強檔案機構的內生動力。
(三)深入發(fā)掘宣傳檔案文獻信息,爭取多方經費支持
政府財政資金是檔案機構日常工作的經費來源,加大政府財政支持,是解決檔案文獻遺產開發(fā)資金不足的最主要途徑。隨著中國檔案事業(yè)的發(fā)展,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檔案館公共文化事業(yè)屬性越來越突出,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對文化領域的投資,重視對文化事業(yè)的資金支持[4]。這為檔案機構獲得文化事業(yè)經費提供了可能。檔案機構應該抓住機會,增強科研意識和能力,深入挖掘檔案文獻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積極申報國家文化工程和項目,獲得經費來源。同時檔案機構也可積極申報國家檔案局設立的國家重點檔案保護和開發(fā)專項資金,爭取開發(fā)經費。
社會捐贈資金在文博機構較常見,比如圖書館、博物館,但是很少用于檔案機構,究其原因是以前檔案機構行政屬性特點,使社會對其了解較少。這需要檔案部門主動走出去,通過各種形式向社會宣傳館藏珍貴檔案文獻,增強對當地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力,吸引社會各界關注了解檔案部門價值和發(fā)展困難,為獲得社會資金支持做好充足準備。如不少地區(qū)存在向檔案館免費捐贈私人收藏檔案文獻的行為,檔案部門會舉行正式捐贈儀式,并給予證書表彰,同時向外界宣傳捐贈行為的意義,這也說明了檔案機構正努力向社會證明自身的價值。
(四)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拓展多元化開發(fā)途徑
檔案工作人員是開發(fā)檔案文獻遺產的主力軍,其自身素質高低直接影響檔案文獻開發(fā)結果。檔案工作人員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從社會大眾角度出發(fā),根據利用者知識結構、文化水平、社會職業(yè)等方面差異,對檔案文獻遺產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揭示[5],以適應不同利用者需要。
1.面向社會大眾
檔案工作人員要以市場為導向,深入分析市場需求,從檔案文獻遺產本身特點和優(yōu)勢出發(fā),打造當地檔案文化特色品牌,將檔案文獻遺產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相結合,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的檔案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和服務?,F在許多圖書館、博物館和紀念館利用館藏文物,開發(fā)具有紀念意義的文創(chuàng)產品,如玩偶、書簽、日歷、筆記本、書袋等,不僅在線下設置柜臺出售,還開設網店線上營銷。檔案文獻遺產同樣可借鑒該模式,打造屬于自身的文創(chuàng)品牌,探索產業(yè)化發(fā)展道路。
檔案工作人員要響應社會熱點,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史學習教育等重大紀念活動、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民俗、民情等開展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展覽陳列、媒體宣傳、編研出版、紀錄片制作、公益講座等活動,推出具有特色的檔案文化精品。與廣播電臺等媒體機構合作,加大宣傳力度,擴大檔案文獻遺產的社會影響力。
2.面向學校
檔案工作人員除了要向社會大眾大力宣傳檔案文獻遺產外,還應將宣傳重心放到學校。學生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多接觸國家檔案文獻遺產,了解其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對未來社會檔案意識的提升意義重大。
檔案機構可與當地學校合作,每月固定幾日或在特殊節(jié)日舉辦檔案文獻遺產進校園活動,通過實物展覽、講解員講解等方式,提升學生對檔案文獻的認知。通過這種在學校之間流動式展覽,不僅能提升學生檔案意識,幫助他們了解檔案機構的職能(下轉56頁)(上接51頁)和工作任務,還能鼓勵他們走進檔案館,成為未來潛在的檔案用戶或從業(yè)人員。
參考文獻:
[1] 郭平.近5萬件公文跨度達270年目前陸續(xù)出版——“盛京內務府稿檔”留下海量第一手清史資料[N].遼寧日報,2023-06-16(12).
[2] 楊冬權. 談檔案與文化建設: 在2012年全國檔案工作者年會上的講話[J]. 檔案學研究, 2012(6): 4-9.
[3] 本刊訊. 中辦國辦印發(fā)《“十四五” 全國檔案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J]. 中國檔案, 2021(6): 18-23.
[4] 王旭東. 論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D]. 昆明: 云南大學, 2013.
[5] 陳智為, 鄧紹興, 劉越男. 檔案管理學[M]. 3版.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基金項目:遼寧省檔案科技項目“遼寧省檔案文獻遺產開發(fā)利用研究”(2023-B-024)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