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學習的邊界也被不斷拓展。從圖書館到各種知識付費平臺或是免費資源庫,獲取各種類別的知識都變得越來越方便。然而,資源擺在眼前,能不能夠學好,考驗著大家的學習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缺乏足夠的學習能力也是當下教育焦慮的緣由之一,因為我們正從“學歷時代”邁向“學力時代”。
那么,究竟怎樣才能掌握良好的學習能力呢?怎樣才能學習好?其實,這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來說。
從宏觀層面來說,良好的學習能力意味著建立起一座堅實的“學習成功金字塔”。這是美國教育家蘇珊·克魯格提出的概念,它由3個要素組成——信心、自我管理、學習。其中,建立學習信心和做好自我管理并不僅僅停留在口號,而是真的受到大腦內(nèi)化學成分變化和大腦活動的影響。從微觀層面來說,真正的學習意味著大腦神經(jīng)元之間的連接發(fā)生了改變,或者是加強。
不難發(fā)現(xiàn),不論是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都涉及了腦科學研究的成果。在腦科學的視角下,學習不僅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也是一種生物學現(xiàn)象。要想好好提升學習能力,已經(jīng)不能一上來就埋頭苦學。一個具備良好學習能力的人應該懂得如何調(diào)動起自己的大腦,從而讓學習真正發(fā)生。
▎順應大腦的工作原理,有效提升學習能力
說到學習,在課桌前埋頭苦讀可能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然而,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比绻麤]有合適的學習方法,那么學習的效果恐怕也會打折扣,甚至是事倍功半。
美國人類心理研究專家、暢銷書作家彼得·霍林斯在《知道做到》這本書中,具體解釋了如何構建“學習成功金字塔”。
步驟1:建立信心
建立學習的信心,其實并不算新鮮的觀點,許多教育書籍都提到過要鼓勵孩子。然而,霍林斯強調(diào),要建立起真正的信心,打心底里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要讓大腦發(fā)生真正的變化。
人的大腦每天接收的諸多信息,都會沿著脊髓向大腦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傳播。而大腦獲取這些信息的第一站是情感中樞,也就是說,在開始分析信息之前,大腦要先判斷這些信息有沒有威脅到人身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情感中樞不會區(qū)分身體威脅和心理威脅。換句話說,面對人格侮辱、嚴厲批評、深切譴責,與面對拳頭擊打、猛獸攻擊、迎面而來的汽車,大腦的警覺程度是相當?shù)摹?/p>
很多人可能聽說過“戰(zhàn)斗或逃跑反應”,這是人在面對威脅時的本能——釋放腎上腺素,大腦要迅速決定如何應對威脅。屆時,所有無關生存的活動都會暫停,也包括學習。
曾經(jīng)有一項關于小白鼠的學習行為的研究,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三組小白鼠分別在家里、陌生房間里,以及旁邊有一只貓的籠子里。研究發(fā)現(xiàn),小白鼠在安全的家中,它的學習效果最好;在陌生房間中,它的學習效果略差;而在旁邊有一只貓的籠子里,小白鼠沒有學習,反而還不斷犯錯,記憶中心沒有出現(xiàn)與學習相關的神經(jīng)元連接和細胞變化。
因此,用威脅或指責的方式來強迫人學習,是沒有效果的,而是要建立起真正的信心,這對此后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實在難以開始這一步,大家不妨想想自己的成長。不管是幾歲的孩子,呱呱墜地時都是只會哭鬧吃奶的小嬰兒,但如今已經(jīng)能做到很多其他事情,這都是從零開始學會的技能。
相比之下,就算覺得自己的學習能力還不夠好,也沒關系——這可能是真的,但也只是暫時的。如果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學好,那就原諒自己的天資不夠聰穎,并且在學習中記錄自己的進步,做到堅持不懈。
步驟2:做好自我管理
同樣,做好自我管理也有腦科學上的科學解釋。在情感中樞初步處理完信息后,接收信息的下一站是前腦,也就是前額皮質。這個部分就像一個私人助理,它會負責管理運動功能、記憶、語言,解決問題、調(diào)節(jié)沖動、管理社會行為,還有其他很多認知技能。腦負擔太重,不僅前腦會疲憊,整個人也會感覺身體被“掏空”,無法做好任何事。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損耗”。這是美國心理學家鮑邁斯特提出的理論,每一次選擇、糾結、焦慮、分散精力,都會消耗心理能量,從而使執(zhí)行能力和意志力下降。因此,要克服這種“腦力枯竭”,最好的辦法就是培養(yǎng)自我管理技能,尤其是組織能力。這就要求大家在學習之前,花費一定的時間,甚至是很多時間來制訂一套學習計劃,讓此后的學習更容易執(zhí)行和堅持下去。
在不少學校里,制定時間表不需要學生參與,學生只是一個執(zhí)行者,老師會安排好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導致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容易被忽略。因此,大家要想真正提高學習能力,尤其是在課業(yè)之外的領域達到一定水平的話,自我管理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其實,制訂學習計劃可以被視為寫一份實驗報告。在真正著手進行實驗之前,研究人員都要先提出假設,再設計實驗方法和過程,每個階段結束之后,還會記錄結果,考慮是否要調(diào)整。這套思路換到學習上來,也行得通。
例如,計劃學習一門外語,就可以先確定學習方式,是參加學校的課程,還是另外的課程。還可以列出將要使用的書籍、音視頻資源清單,再設計一下日常練習和階段測試的方式。
這樣一套準備下來,雖然要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但也將讓后續(xù)的學習變得自如許多。
步驟3:了解大腦學習的原理
關于如何學習,各種學習方法在網(wǎng)上隨處可見。從思維導圖到“學霸”的筆記,從有效率地背單詞到“啃”下重要的資料,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然而,這些其實只是學習策略,并沒有解釋學習是如何發(fā)生的。只有了解了大腦學習的原理,才能知道什么樣的學習策略是有效的,如何學習才能更有效率。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之所以能夠學習,要歸功于大腦神經(jīng)的可塑性,大腦具有改變其神經(jīng)連接的能力。曾有一項研究表明,學習顏色名稱時,大腦中的灰質數(shù)量會增加,尤其是與顏色識別相關的區(qū)域。而灰質數(shù)量增加,代表著神經(jīng)連接增多。更關鍵的是,被試者僅在學習2個小時后,研究人員就檢測到了灰質數(shù)量的顯著變化。這項研究說明大腦的神經(jīng)元每時每刻都在調(diào)整它們之間的連接,學習一直在發(fā)生。
既然學習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那是不是只要埋頭學習就行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激活你的學習腦》一書中,有多年中小學一線教學經(jīng)驗的神經(jīng)科學家史蒂夫·馬森提到,關于學習的本質,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激活與學習目標相關的神經(jīng)元,并且不斷加強它們之間的連接。
從理論上解釋,可以用神經(jīng)科學領域著名的赫布理論。用通俗的話來說明,即如果相鄰的兩個神經(jīng)元同時被激活,那它們彼此的連接和聯(lián)系會加強,這種聯(lián)系又會進一步提高這些神經(jīng)元再次被同步激活的概率。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不斷加強的循環(huán)。也有實驗從直觀的角度說明了這條原則。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不會玩雜耍的被試者在3個月內(nèi)學習雜耍,并且檢測了他們在學習前后,以及停止訓練3個月后的大腦情況。
結果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3個月學習和訓練以后,在學會雜技的被試者的大腦中,與運動感知相關區(qū)域的灰質數(shù)量明顯增加了。不過在停止訓練3個月后,他們大腦中的灰質數(shù)量減少了,大多數(shù)人也不能很好地表演雜技。
“用進廢退”在神經(jīng)連接上是存在的,在學習中也是存在的。因此,要想提升學習能力,在選擇學習策略時,一定要順應大腦工作的原理。激活“正確的”神經(jīng)元,并且加強它們的連接,才能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掌握適合的學習策略,鞏固學習成果
大家在了解了這些腦科學的事實以后,再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就不會沒有頭緒了。在林林總總的方法中,只要以大腦工作的原理為原則,效果就不會太差。
在《激活你的學習腦》中,史蒂夫·馬森提出,主動式學習是激活神經(jīng)元的有效方法。曾有研究者綜合了225項關于自然科學、數(shù)學或工程學學習的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接受主動參與式教學的學生的掛科率更低,僅為22%,而接受講授式教學的學生的掛科率達到了34%。
主動參與式教學有很多形式,大到進行課題探究,小到課堂提問,都可以調(diào)動大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大家在閱讀資料時停下來思考,作者為什么用這種方式呈現(xiàn)?和前文有什么關系?作者的觀點有沒有漏洞?讓大腦思考正在學習的內(nèi)容,就是主動學習。然而,主動參與式教學并不意味著講授式教學不好。在很多課外的學習中,閱讀資料,觀看紀錄片,其實都屬于接受講授式教學。
1.五步閱讀法
美國教育學家弗朗西斯·羅賓遜發(fā)明了五步閱讀法,包括瀏覽、提問、閱讀、背誦、復習,就是主動學習的好方法。簡單來說,就是要在閱讀材料前對學習的內(nèi)容框架做到心中有數(shù),然后提出自己對這個主題的疑問,再進行閱讀和讀后復盤。
這里有一個例子,可以看作五步閱讀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靈活運用:一次活動中,一名在讀文學碩士的女孩向小甲抱怨要看的理論書太多,時間不夠用。小甲拿起女孩300多頁的《魯迅:無意識的存在主義》,開始展示自己的閱讀方法。
(1)瀏覽。這本書的作者是研究魯迅的專家,書名高度濃縮了魯迅的思想,書名就是關鍵點。
(2)提問。什么是存在主義?作者如何解釋?他為什么認為魯迅是存在主義者?他怎么看別人的觀點?
(3)閱讀。結合目錄、標題和“存在主義”這個核心詞,略過魯迅的個人背景、某部作品介紹和作品的歷史背景,很快就找到了作者對存在主義的解釋,以及證明魯迅是存在主義者的證據(jù)。
(4)背誦。這一步此時可以略過。
(5)復習。讀完全書,還應該思考一下要不要接受作者的解釋,別人怎么看待他的觀點。
在短短20分鐘的時間里,基本達成了閱讀資料的目的,可以說十分高效。
2.提取練習和解釋說明
學習就像在茂密的樹林中走路,大家不斷地在相同的路徑上行走,最終成為一條便于行走的道路。如果大家的學習目標是學會乘法里的“7×8=56”,那么做一道過程復雜的解答題未必能夠比做幾道專門的乘法訓練題更有效。
要想加強神經(jīng)元連接,至少有兩種有效的方式,分別是提取練習和解釋說明,它們都能夠激活相關的神經(jīng)元。
提取練習最常見的形式就是測驗和考試。很多時候,大家把考試用于評估、排名,但實際上,它們應被看作學習的一部分,為學習助力。如果問答、簡答、選擇、判斷等形式輪換出現(xiàn),那么提取練習的效果也會更好。
解釋說明也很常見,著名的費曼學習法就是方式之一。費曼學習法要求對一個概念做出簡單準確的解釋,再給出一個類比的說法。如果不能準確地給出解釋,那就說明大家的知識網(wǎng)絡還存在盲區(qū),需要再次學習,而給出類比則檢驗了大家是否對知識有深入的理解。
例如,學習完引力的知識,大家也許可以解釋受引力影響的物體會發(fā)生什么情況,還能解釋星球的重力減小時會發(fā)生什么。然而,直接解釋引力,更能發(fā)現(xiàn)隱藏的問題。如何定義引力?引力是小質量物質被大質量物質吸引的那種力嗎?星球是不是因為引力而形成的……當大家在回答相關的問題時停頓了,就說明關于引力的理解還有漏洞需要彌補。
學習很重要,休息也同樣重要。
一方面,時間過長的訓練其實效果并不好,反而會讓大腦的活躍度降低,因為大腦存在一種重復抑制的機制。應對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少量多次地學習,中間留出必要的間隔。例如,學習彈吉他或者是學習一門新語言,每天訓練10分鐘的效果比每周訓練2次、每次35分鐘的效果要好。上課也是一樣,6節(jié)1小時的課程安排,會比2節(jié)3小時的課程安排更合理。如果自己有機會安排課程的時間,那么可以讓相同科目的間隔變大,交替學習不同的內(nèi)容,又能在間隔之后再次鞏固上次所學的內(nèi)容。
另一方面,大腦會在睡眠中無意識地、自發(fā)地重新激活與學習相關的神經(jīng)元,相當于是“免費”地激活。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被試者學習兩段鋼琴旋律,在被試者們午睡時輕輕播放旋律1的錄音,午睡過后再次測試發(fā)現(xiàn),演奏旋律1、2的準確率都有所上升,而且旋律1的準確率上升得更多。
因此,睡覺并不浪費時間,它不僅使身體獲得了必要的休息,也在提高學習效果。
學習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對大家來說,既有學校的學習,也有校外的拓展,終身學習能力是立足社會的重要能力之一。而腦科學,讓我們有機會從更本質的角度,去理解學習是怎樣發(fā)生的。不可否認的是,學習要有成效,努力是必須的,除此之外,我們需要更科學地努力,更高效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