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經常聽到有患者表示自己會控制不住地胡思亂想,時不時地還會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這些患者懷疑自己有妄想癥,其中有抑郁癥患者,也有焦慮癥患者,甚至有經過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但唯獨沒有真正的妄想癥患者……實際上,一個人一旦懷疑自己得了妄想癥,就不太可能是真正的妄想癥了。
妄想≠胡思亂想
作為一種醫(yī)學診斷癥狀,妄想不等于胡思亂想,而是有其具體的定義。首先,妄想是關于“我”的,妄想的內容與個人的需要、恐懼或安全密切相關。例如,“我”偉大,“我”有罪,“我”的配偶與某人有曖昧關系,人們咳嗽是針對“我”等。所以,不管一個想法看起來多么荒謬離奇,如果內容不是關于“我”的,就算不得精神病學上的妄想。
其次,妄想必須是一種“堅信”,它不接受事實和理性的糾正,可以說是不可動搖、不可糾正的。不管關于其妄想內容不可能性的推理如何嚴絲合縫,妄想者都不會有絲毫動搖。相反,有些患者有時會描述自己的一些奇怪想法,但自己并不堅信,這就不是妄想。
了解妄想性障礙
事實上,沒有醫(yī)生會給患者做出妄想癥這個診斷。因為,精神疾病的診斷系統中并沒有妄想癥。與一般意義上的妄想癥最貼近的精神科診斷,是妄想性障礙。妄想性障礙又稱偏執(zhí)性障礙,以一種或一整套相互關聯的系統的妄想為主要表現。
要診斷為妄想性障礙,患者的妄想要持續(xù)3 個月以上。妄想是系統的、圍繞一定主題的,其內容并不“古怪”,常與現實有某種程度上可理解的聯系。妄想性障礙患者如果有其他癥狀,比如幻覺、錯覺等,也與妄想主題一致。當不涉及妄想內容時,患者的生活、工作大多與常人無異,但涉及妄想時又堅信不疑,完全無法接受事實和理性的糾正。另外,妄想性障礙并不常見。
除妄想性障礙外,精神科很多疾病的患者都可能有妄想的癥狀,比如精神分裂癥、雙相障礙、抑郁癥、癡呆、酒藥依賴等患者。
當家人或朋友存在妄想癥狀,我們該如何面對?
首先,不要對峙。不要與患者辯論其妄想的正確性。正確的態(tài)度可能是不爭辯、不附和,但要傾聽,了解其妄想的內容。如果妄想的內容存在被害性質,要給予患者適當的安慰、疏導。如果妄想的內容可能導致患者傷害自己、離家出走或傷害他人,要及時送醫(yī)。如果發(fā)現某人成為患者妄想中的假想敵,應及時告知相關人員,采取保護措施。
其次,接受正規(guī)治療。存在幻覺、妄想等癥狀的患者,均應到精神科就診。藥物治療在精神癥狀的治療中極為重要。另外,經治療病情已穩(wěn)定的妄想患者可以增加非藥物治療,比如針對妄想的認知療法等,以促進康復。
再次,人病分離。在妄想的支配下,患者可能有一些不好理解的行為,對家人勸導的行為也不理解。比如,認為家里的飯有毒,因此不在家吃飯;認為家人已被“敵對勢力”收買,所以躲著家人;少數患者會發(fā)脾氣、指責家人,甚至有攻擊行為等。
作為親人朋友,我們要知道,患者的這些行為、想法是受疾病支配,并不是其主觀意愿。就是說,“他對我有言語、肢體攻擊不等于他討厭我,他懷疑我不等于我做錯了,他只是生病了?!闭J識到這一點,親人朋友們就能更好地理解患者的表現,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