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出自《禮記》。
醴,甜酒;醴泉,甘美的泉水。
天下醴泉萬萬千,而以醴泉獲縣名者唯有地處陜西省咸陽市西北35公里的禮泉縣,這里是我魂牽夢縈的家鄉(xiāng)。
1964年,家鄉(xiāng)由醴泉縣更名為禮泉縣。
發(fā)源于永壽縣高泉山的甘河是涇河水系主要支流之一,橫貫禮泉縣東西。出縣城往北2.5公里是著名的甘河水庫——醴泉湖。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每當聽到或想起這首《我的祖國》歌曲時,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月光下波光粼粼的甘河水面。
感謝高考,致敬醴泉。
1977年深秋的一天傍晚,城關公社電影隊在甘河水庫工地慰問勞動的各村民工,放映故事影片《上甘嶺》。影片放映前,公社干部用放映機上的廣播喇叭,向在場的人們傳達了上級關于恢復高考和組織報名的通知。
看罷電影,在回村的路上,不少年輕人都在學唱影片中的歌曲《我的祖國》。歌聲中,我和同村去看電影的伙伴(我是當年的高中畢業(yè)生,他長我兩歲,高中畢業(yè)回鄉(xiāng)勞動,時任村團支部書記)相約“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回去抓緊復習。
那天走在夜間田野的小路上,天氣是寒冷的,可我們的心是熱乎乎的。
通過參加“文革”后恢復的首次高考,我們兩個人都成了小學教師。我在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qū)五里鋪小學,他在禮泉縣城關公社段家小學。我們在教書育人的講臺上工作了40多年,一直到退休。
一轉眼近50年過去了,我們都已白發(fā)蒼蒼,而醴泉湖在家鄉(xiāng)人民的梳妝打扮下,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更加風姿綽約,煥發(fā)著勃勃的生機活力。
“幸福的生活靠勞動創(chuàng)造,美麗的鮮花用汗水澆灌?!滨啡冀ㄓ?958年,1969年復工,1972年竣工,其后至今數(shù)年還在陸續(xù)擴改、修繕。這是一座渠庫結合,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水產養(yǎng)殖和旅游觀光等綜合功能的中型水庫。湖水面積約10000畝,平均水深7米,最深處達20米,湖面自東向西全長7000米,視野開闊。湖水常年流動,林木繁茂,北山南塬,兩岸生態(tài)植被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感受。
清澈甜美的甘河水多年來時常像一曲天籟吟唱著我的心聲:那是童年時跟隨外婆和媽媽去河邊洗衣物時初見水面的驚喜;那是少年時和小伙伴戲水嬉鬧的歡樂;那是青年時佇立在水邊眺望對岸群山中突兀的唐帝昭陵所喚起的遐想和感慨。
家鄉(xiāng)醴泉是我的光榮和幸福,它不僅養(yǎng)育了我,還給予了我夢想和追求。
無論歲月流逝,無論海角天涯,醴泉甘河水將永遠在我的心頭源源不斷地流淌。